洋蓍草

洋蓍草

洋蓍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蓍Achillea millefolium L.的全草。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新疆等地。具有祛風,活血,止痛,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血瘀痛經,癰腫瘡毒,痔瘡出血。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有毒。

歸經

歸心、肝經。

功效

祛風,活血,止痛,解毒。

主治

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血瘀痛經,癰腫瘡毒,痔瘡出血。

相關配伍

治跌打損傷,疔瘡腫毒:千葉蓍15g,土當歸9g。水煎服。並取千葉蓍適量,煎水熏洗患部。(《新疆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使用注意

《陝西中草藥》:“孕婦慎用。”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蓍,又名千葉蓍、歐蓍。多年生草本,具細的匍匐根莖。莖直立,高40-100厘米,有細條紋,通常被白色長柔毛,上部分枝或不分枝,中部以上葉腋常有縮短的不育枝。葉無柄,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或近條形,長5-7厘米,寬1-1.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葉軸寬約1.5-2毫米,一回裂片多數,間隔1.5-7毫米,有時基部裂片之間的上部有1中間齒,末回裂片披針形至條形,長0.5-1.5毫米,寬0.3-0.5毫米,頂端具軟骨質短尖,上面密生凹入的腺體,多少被毛,下面被較密的貼伏的長柔毛。下部葉和營養枝的葉長10-20厘米,寬1-2.5厘米。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成直徑2-6厘米的復傘房狀;總苞矩圓形或近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疏生柔毛;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橢圓形至矩圓形,長1.5-3毫米,寬1-1.3毫米,背中間綠色,中脈凸起,邊緣膜質,棕色或淡黃色;托片矩圓狀橢圓形,膜質,背面散生黃色閃亮的腺點,上部被短柔毛。邊花5朵;舌片近圓形,白色、粉紅色或淡紫紅色,長1.5-3毫米,寬2-2.5毫米,頂端2-3齒;盤花兩性,管狀,黃色,長約2.2-3毫米,5齒裂,外面具腺點。瘦果矩圓形,長約2毫米,淡綠色,有狹的淡白色邊肋,無冠狀冠毛。花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濕草地、荒地及鐵路沿線一帶。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新疆等地。各地庭院多有栽培。

性狀鑑別

根狀莖短;莖直立,具縱溝棱,疏被貼生長柔毛。葉條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具不等長的缺刻狀鋸齒,裂片和齒端有軟骨質小尖頭,兩面疏生長柔毛。頭狀花序多數,集成傘房狀;總苞鍾狀,長4-5mm;總苞片3層,寬披針形,先端鈍,邊緣膜質,褐色,疏被長柔毛;舌狀花7-8,白色,舌片卵圓形,長1.5-2mm,頂端有3小齒;管狀花白色,長2-2.5mm;瘦果寬倒披針形,長約3mm。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抗炎作用。

3、其他作用:降血壓、退熱作用。

相關論述

1、《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止痛,調經。主治蛇、犬咬傷,瘡癤癰腫,無名腫毒,跌打損傷,月經不調,陰虛骨蒸。”

2、《新疆中草藥》:“散瘀,祛風,止血。”

附註

我區通化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尚有同屬植物單葉蓍 Achillea acuminata (Ledeb.) Sch. -Bip.,海拔300-800米間。葉不分裂,邊緣具鋸齒,齒尖前傾;頭狀花序半球形,舌狀花大;白色。生於草甸子、灌叢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