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池位於泰山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的詩句,唐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王母池臨溪而建,殿廡亭閣,參差座落在三層台基之上,紅牆黑瓦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
山門上嵌清道光年間徐宗乾題匾。門內為池,周環石欄,中架拱橋。池東立《泰山鑿泉記碑》,敘述馮玉祥於1932年在此鑿朝陽泉的經過。池西洞內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冽。池北洞內有宋代立《重修王母殿碑》。
沿階而上至正殿,內祀明代銅鑄王母坐像。殿兩側為耳房,前有配殿。東殿匾書 “觀瀾亭”、“咽石山房”;西殿是藥王殿,原祀孫思邈,今為泰山文物展室。
後院台基上有七真殿,又名呂祖殿。殿內原供明代彩塑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及呂祖弟子柳樹精、苗慶、焦成廣、濟霄堂等七真像,栩栩如生,素稱名塑。1946年,陳毅登泰山時指示撥款加護玻璃罩,1966年像毀,1986年重塑。殿東有蓬萊閣與殿相連。殿前有悅仙亭。
廟前原有飛鸞泉,1956年改建為噴水池。池南有朝陽泉,系馮玉祥為解泰城居民飲水之難而鑿。
廟東臨中溪絕澗,《山海經》稱“環水”。舊時跨澗為王母築梳洗樓,故俗稱梳洗河,今柱礎尚存。溪中有虬在灣。《水經注》稱:“古者帝王升封,鹹憩此水上。 ”灣南有八仙橋。橋南有“將軍石”、“源清流潔”、“水不在深”諸刻。明代李養正詩:“攜磕踏秋遍,瑤池景更幽。水澄清似玉,松老曲如虬。乍冷依山足,高眠枕石頭。忽聞青鳥唳,仿佛到昆丘。”
相關連結: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