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區域及其他地理環境
岑鞏縣注溪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新縣城31公里。東鄰思暘鎮,南接鎮遠縣江古鄉,西抵龍田鎮,北與天馬鎮接壤。岑(鞏)——石(阡)公路穿鄉而過。南北有11條小溪,分別從南北方向注入龍江河。龍江河流經注溪鄉鑼家山(今名老街)、鋪上(今名注溪、鄉政府駐地)這一段稱為注溪。龍江河從轉水至小堡一段,長約20公里,河的北岸有鳳溪、面溪、牛腸溝、便樓溝、韓家溝、小堡溝,南岸有轉水、周家溝、野貓猴溝、老哨溝、爛泥溝等11條小溪注入龍江河,該河自西向東流貫全鄉境,形成一條寬半公里、長約20公里的河谷地帶。民國《岑鞏縣誌》載:“思州府西三十里名注溪,以眾水所瀦故也。”清康熙《思州府志》載:“注溪:府西三十里,故宣慰田氏子孫世居於此。又名注溪。”
注溪鄉政府住地坐落於龍江河北岸。聚落條狀,排列成街,長約200米。全鄉12個村、159個村民組、4778戶、19849人。土壤肥沃,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盛產雜交稻、油菜、金秋梨、亦產油桐。境內漢、土家、苗、侗族雜居。世襲732年的古思州田氏大土司嫡裔居住衙院自然寨,與注溪鄉街隔河相望。全寨現有住戶88戶,359人,田姓,土家族。
分布區域
“注溪土家族娃娃場”以注溪鄉集鎮中心地點,趕集的鄉民遍及全鄉各村寨及鄰近鄉鎮。
歷史淵源
“注溪土家族娃娃場”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習俗中形成的以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為宗旨,以為少年兒童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據《衙院田氏家譜》衙院考略載,注溪娃娃場系其先祖田茂英於康熙初年開設。“娃娃場”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據衙院《衙院田氏家譜》記載和村民口傳,明永樂十一年(1413)田氏26世祖,思州宣慰使田琛與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爭奪領地而互相仇殺,土民深受其害。明成祖改土歸流,詔分其領地設思州、鎮遠、銅仁、石阡等八府。田琛被誅,家產被藉沒,子孫逃散。明朝末年,32世田惟棟出現於注溪六部屯田家院。33世田茂英重整家業,遷徒衙院,田氏家族復興。
清康熙初年,田茂英在思州府供職,經常往來於府城(今。關於娃娃場趕集的來源,土家族民眾有這樣一種傳說:清康熙初年,原思州大土司田氏嫡裔田茂英,為了重振家業,買地建房,大興土木,由老宅地營盤搬遷衙院。為圖吉祥喜氣,田茂英組織人在注溪老街扎牌坊彩樓,張燈結彩,場面相當隆重。時逢農曆六月初六趕集,街上人山人海,雲集彩樓前。吉時良辰將到,田氏家族和搬遷隊伍正要穿過牌坊彩門時,突見一對俊俏童男童女手捧鮮花分立彩門兩邊,喜笑顏開,拱手相迎,並很快搶在前面,帶領田氏家族進街。隨後便不見了。眾人都認為是天上的金童玉女前來祝賀田氏搬遷新宅,是個好兆頭,預示著鄉場前景美好,新宅繁榮昌盛。於是,田茂英規定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所有田氏家族家家都要將童男童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由各自的父母帶到老街趕場,要求街上的商販著重出售兒童食用品,並將此場命名為“娃娃場”,以示紀念。後來,這個趕集日發展成為注溪鄉少年兒童特有的歡樂節日,沿襲至今。
基本內容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注溪鄉各村寨及鄰近鄉鎮的少年兒童穿戴一新,在其父母的帶領下,進入注溪老街趕場。集市的主人是小孩。商人以出售童衣、童鞋、玩具和油炸粑、黃膏粑、米粉、糖葫蘆等兒童食用品為主。街道上,人如潮湧,摩肩擦踵,熱鬧非凡,場面壯觀,盛況空前,乃岑鞏地區聞名的兒童商賈容易,也是獨具一格的土家族民族風情。
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等
少年兒童穿戴一新。各村寨農戶推磨釀粉,慶賀他們的節日。街上商賈多經營兒童食用品。
傳承譜系
作為注溪鄉土家族特有的傳統民族節日,“娃娃場”是在原思州大土司田氏後裔三十三世田茂英開設傳承而來,經過長期的演變,成為當地少數民族一種自發的少年兒童節日活動。
姓名世數 姓名 世數
田茂英三十三田時璠三十九
田仁統三十四田和鳳四十
田宏基三十五田雲龍四十一
田太谷三十六田貴龍四十二
田宗理三十七田永金四十三
田慶星三十八田世澤四十四
基本特徵
1、獨特性:除注溪鄉土家族六月六趕“娃娃場”外,尚未見其它地區及民族有這一習俗。
2、時間性:僅限於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趕“娃娃場”,時值學生暑假和農閒時期。
3、年齡小:集市多以小孩為主。
4、集貿商品特:著重以出售兒童用品及食用品為主。如黃糕粑、綠豆粉等地方風味食品。
5、集市人流量大,場面壯觀。集市上叫賣聲、嘻笑聲、歌聲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主要價值
1、娃娃場歷史悠久,長盛不衰,是注溪鄉土家、苗、侗和漢族少年兒童共同的歡樂節日,也是各族少年兒童相互交往、情感交流和團結友愛的節日,順應了少年兒童活潑好動、好奇、愛結伴玩耍的天性,有利於培養少年兒童的集體觀念和促進個性發展。
2、娃娃場聚集了眾多的少年兒童和行商走販,兒童商品交易購銷兩旺,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蘊含農村社會對少年兒童的愛護以及對其心身健康成長的關懷,意義深遠。
瀕危狀況
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六月六娃娃場它的商品的獨特性逐步消失。
2、農事繁忙,在意識上對於這個兒童節日未能引起相關重視,意識漸漸淡化。
3、多年來純屬當地民眾自發性地組織。如果得不到相應的保護,有完全被鄉鎮集市趕集同化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