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學院[法國學術機構]

法蘭西學院[法國學術機構]
法蘭西學院[法國學術機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法蘭西學院(L’Institut de France)成立於1795年10月25日,是法國獨具一格、世界聞名、群英薈萃、舉足輕重的學術機構。 法蘭西學院下設五個學術院:法蘭西學術院,成立於1635年;法蘭西銘文與美文學院,成立於1663年,即後來的法蘭西文學院;法蘭西科學院,成立於1666年;法蘭西美術院,成立於1816年,是成立於1648年的繪畫和雕塑學術院、成立於1669年的音樂學術院和成立於1671年的建築學術院的組合;法蘭西人文院(法蘭西人文科學院),成立於1795年, 1803年被取消,1832年得以恢復。

基本信息

學院設定

法蘭西學術院(L’Académie française)

法蘭西銘文與美文學院(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即法蘭西文學院

法蘭西科學院(L’Académie des sciences)

法蘭西美術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法蘭西人文學院(L’Académie des sciences morales et politiques),即法蘭西人文院

法蘭西學院院長(chancelier)為伽伯里埃勒· 德· 伯豪格利(Gabriel de Broglie),他於1997年被選為法蘭西人文院院士,2001年被選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2005年11月29日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長。

主要職能

法蘭西學院---知識界的議會---的職責是:1)根據多學科的原則,完善藝術與科學;2)作為受委託者管理數以千計的捐獻和遺贈,並以此能力來完成第一項任務。

別具一格

“法蘭西學院是法國獨具一格的機構。其它一些國家也具有在組成人員的名氣及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上能跟我們一爭高低的學術院。但法國是唯一具有將人類精神創造力擰成一股繩式學院的國家,在這座學院裡,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批評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學家、經濟學家、法學家、雕塑家、畫家、音樂家能夠互稱同僚。”

埃赫奈斯特·勒南(Ernest Renan, 寫於1867年)

其它活動

法蘭西學院還包括一個教學行動科,並具有一個出版科。

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法國學術界地位崇高的殿堂。

歷史淵源

法蘭西學院 法蘭西學院

前身是路易十三的宰相黎世留於1634年所建立的學術院。1635年國王下令改為法蘭西學術院,成為獨立機構。除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停辦了一段時間外,一直延續到現在。如今是象徵著法國榮譽的學術機構。原位於羅浮宮,後遷入塞納河對岸位於巴黎中央的孔蒂王宮(Palais de Conti)。

法蘭西學會成立於1795年。

1661年根據紅衣主教馬扎然的遺囑,用他的全部財產建立一所學院,安置30年戰爭和法國.西班牙戰爭後重新效忠法國王室的60位不同信仰的名人,當時取名為“四區學院”(阿爾圖瓦、阿爾薩斯、加泰蘭、皮涅羅和魯西永,法國邊緣信仰不同教派的地區)。1688年學院建成,在羅浮宮對面。1805年根據拿破崙一世的命令,將法蘭西學會遷移到四區學院中。

學院成員

法蘭西學院中的法蘭西學術院,設院士40人,開始絕大部分是文學作家,後來陸續入選為院士的也有少數哲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以及知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甚至軍事家等。院士是終身制職位。只有在某成員去世留下空缺時,才通過全體成員投票選舉新成員。被選為院士則意味著從此進入法國文化歷史的殿堂,成"不朽者"。名字刻在學院牆壁上,令後代永誌不忘。

創辦者意在挑選出每一時代文學與思想界的頂峰人物,讓他們共濟一堂,以弘揚法蘭西語言與文化。候選人可由自己申請或由社會推薦。為編纂辭典每周四下午3:30-4:30學院都舉行一次討論會。

工作任務

法蘭西學術院原定的任務為編纂一部字典、一部修辭學、一部詩律及一部語法,實際上只完成了字典和語法。學院編纂法語辭典,從17世紀至今,共出版過8種版本,出版時間分別是1694年,1718年,1740年,1762年,1798年,1835年,1878年,1932-1935年。最新版第9版自1992年開始編纂至今,大概要到2100年左右問世。另外學院每年頒發道德及文學獎金若干種,例如“文學大獎”、“小說獎”、“詩歌獎”等。 最著名的是小說大獎和文學大獎,所不同的是,前者頒給某部具體的作品,而後者則嘉獎某位作家,以表彰其全部作品。

華人院士

第一位華人院士——朱德群

著名法籍華裔畫家朱德群於 1997年12月17日被選入法蘭西學院藝術學院,成為 歷史上第一位華裔的“藝術學院成員”。畫家朱德群,不僅是在1997年12月17日被法蘭西學院選為250名院士中的一員,而且是 法蘭西學院成立兩百多年來的第一位華裔藝術院士,其成就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身著院士服的朱先生 身著院士服的朱先生

朱德群,原名朱德萃。1920年生於江蘇蕭縣白土鎮。(蕭縣原屬江蘇徐州府,1955年劃歸安徽省)蕭縣雖然地處淮北一隅,但素有修文習藝的傳統。著名藝術史家王子云,以及王子云的學生著名雕塑家劉開渠都出自蕭縣。白土鎮四面環山,朱德群幼時常在山林間遊憩。

他的祖父朱漢山、父親朱禹成世代行醫,也都喜愛書畫,父親暇時常作畫自娛,他也隨父畫畫,臨習草書。家裡收藏的書畫作品,成為他的藝術啟蒙教材。國小畢業後,到徐州上中學。1935年投考杭州國立藝專,因當時中學尚未結業,他借用堂兄朱德群的畢業證書報名,從此成為朱家第二個“朱德群”。

從朱德群先生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和他的海外奮鬥歷程,人們都能感受到這位藝術火師那始終堅定地保持著的創作主旨。因此,人們得見了一連串曾經在朱德群先生藝術跋涉中隱現過的身影:吳大羽、多里瓦爾、米修、皮埃爾、畢卡索;他們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個個相當有意味的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先生繪畫生涯的現實的藝術環境。於是,環繞著傳主朱德群先生,二十世紀歐洲畫壇以一個個具象得以喻示出來。

有人說觀朱德群的畫有如淋了一身的光彩。他抒情而充滿詩意的抽象繪畫,被法國現代繪畫史家稱許為“把東方藝術的細膩與西方繪畫的濃烈融匯得最成功的畫家”。

從1955年旅居法國巴黎起,朱德群已度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遊子生涯。面對日益騰飛的祖國,他表現出了“回家”的願望。“算算我從事藝術創作已經有六七十年了,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國外。如今我年紀大了,總希望能‘回家'。”

第二位華人院士——吳冠中

吳冠中先生經朱德群推薦於 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 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此時朱德群為法籍華人),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藝術院中目前只有10位畫家通訊院士,吳冠中是入選的 第2位亞洲國家的畫家

吳冠中1919年生,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中國繪畫大師,傑出中國國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1950年秋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他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多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並先後在香港、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藝術館和博物館舉辦畫展;2000年,吳冠中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他不僅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也是首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第三位華人院士——程抱一

2002年6月13日,華裔學者程抱一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概況

2005年6月19日,79歲的程抱一在巴黎正式就任法蘭西學術院終身院士, 當他被選為這個象徵著法國榮譽的學術機構的院士時,全法國的華人為之振奮。他不僅是院士中的第一位華裔,也是法蘭西學院近370年歷史中第一位亞裔院士。法國總統席哈克盛讚程抱一“是位我們這個時代的智者”。程抱一先生成為有史以來的 第705名院士,也是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亞洲人。

經過

東方文士西方劍——記法蘭西學院院士程抱一佩劍典禮

6月10日晚,法國巴黎市政府大廳燈火輝煌。一個莊嚴而特殊的儀式正在這裡舉行。程抱一,這位被法國媒體譽為“中國和西方文化間永不疲倦擺渡人”的華裔作家,將接受象徵榮譽與地位的法蘭西學院院士寶劍。清癯、平和,這是程抱一給人的直觀印象,但這看似瘦弱的軀體中,卻流淌著激情與活力。傾聽巴黎市長的讚譽之詞,他是那樣謙和;站在話筒前,他又如此睿智,令聽眾沉醉在對中國文化的嚮往中。

掌聲經久不息,程抱一將寶劍高舉齊眉,接受巴黎市長德拉諾埃、法蘭西學院在位院士、各界名流和巴黎華僑華人代表的祝賀。一位東方文士,以他對東西方文化融合所作出的獨特貢獻,贏得佩帶“不朽者”寶劍的榮耀,步入一座令人肅然起敬的殿堂。

163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創立了法蘭西學院,旨在吸納法國文學和思想界泰斗加入,以保衛和宏揚法蘭西語言和文化。這座著名文化殿堂一直只保留40把椅子,即40位終身院士,只有院士辭世空出名額方能投票補選,入選的院士也因此被稱為“不朽者”。學院創立後,為世界各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法國文學藝術大師拉辛、拉封丹、孟德斯鳩、夏多布里昂、雨果、拉馬丁、梅里美、小仲馬等先後登堂入室,成為“不朽者”。隨著時代的進步,法蘭西學院已將弘揚法蘭西文化與追求文化多樣性相融合,逐漸發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時代局限的法國最高榮譽機構。當著名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作為第一位女性殺入法蘭西學院,詩人桑戈爾成為第一位黑人入選院士,荒誕派戲劇奠基人之一尤奈斯庫也躋身“不朽者”之列時,他們為這座古老的殿堂吹來一縷縷清風。2002年6月13日,程抱一榮幸地成為該院第705位院士,以第一位亞裔院士身份接替34號座椅的主人雅克·德·波旁·比塞。

程抱一原名程紀賢,1929年8月出生於中國江西南昌一個書香門第,畢業於重慶立人中學,後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外語系。1948年,他隨父親來到法國,就讀巴黎第七大學並獲博士學位,後應聘任巴黎三大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程抱一成為集詩人、作家和翻譯家於一身的著名學者。他發表的藝術論著《虛與實:論中國畫語言》成為西方人了解和研究中國繪畫的“教科書”之一;長詩《石與樹》入選《二十世紀法國詩歌選》;法文長篇小說《天一言》獲“法蘭西文學院法語文學大獎”。法國總統席哈克親自授予他榮譽騎士勳章,表彰他傑出的文學成就。

他多少年來苦心追求的,是將東西方文化有機地融合。法蘭西文學院院長稱讚他“用法國文化的精華豐富了中國文化,又以中國文化的深邃豐富了法國文化”。法國漢學家魯瓦則在給他的一封信中這樣說:“英國詩人及作家吉普林說過,東方和西方永遠也不能相遇。他大錯特錯了。您用自己的行動,生動地駁倒了他的論斷。”這是一柄怎樣的寶劍啊!

過去,法蘭西學院的40位院士享有王室成員的殊榮,與貴族一樣享有佩帶寶劍的權利。如今,帝制和王室已經隨風而去,而學院象徵榮譽、權利與地位的院士寶劍依然作為傳統保留下來,每位院士的寶劍都是自己構思、專人設計、獨一無二的珍品。

程抱一的鑄劍宗旨是將中西文化融合其中。劍體以銀為材料,通體透著清純的智者之光。劍柄鍍金,上用雋秀的字型刻著中國宋代愛國詩人文天祥《正氣歌》首句“天地有正氣”。周圍飾以綠竹和白色百合花,前者象徵中國,後者象徵法國。

劍柄上一個凌空的“和”字格外引人注目,給人以人劍合一,兩種文化合壁的遐想。正如他在儀式講演中所說:“‘和’字可以理解為中西文化的對話與融合,與‘和’相伴的幾隻鳥,把東西對話提高到飛升的境界。每種文化通過交流都能躋身另一種文化之中。中國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不僅是可能,而且非常必要。”

東方文士西方劍,在這金碧輝煌的典型西方建築中,一個東方人成為備受尊敬和仰慕的對象。此情此景,令在場的中國人感到由衷的自豪。

所獲獎項

程抱一:榮獲“法語國家文學大獎”的第一個中國人

法蘭西學院12月6日將“法語國家文學大獎”頒發給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榮譽教授程抱一,這是法蘭西學院首次將該獎項授予中國人。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專程參加了頒獎大會,並向程抱一先生表示祝賀。

認可

法蘭西學院評審委員會主任勒內·雷蒙在頒獎儀式上稱,1986年設立的“法語國家文學大獎”旨在“表彰那些在本國或本地區為推廣法語、傳播法國語言文學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士”。該獎項以往都是授予法國以外的法語區國家的作家,阿根廷小說家比昂科迪、美國作家朱莉安·格林和塞內加爾詩人森葛赫等都曾獲此殊榮。

人物介紹

程抱一先生於1929年出生於中國的一個文學世家,早年曾就讀於南京大學,1949年定居法國。他曾先後就讀於巴黎索邦大學和法國高等研究運用學校,獲文學博士學位,後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任教。他曾將雨果、波德萊爾、阿波利耐爾等多位法國文豪的作品翻譯成中文,並著有多部文學詩歌作品,其小說《天一言》曾獲法國費米娜獎和文學騎士勳章。

必須保衛社會

基本信息

——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

作 者: (法)福柯 著,錢瀚譯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9-10-1

字 數: 202000

版 次: 1

頁 數: 272

印刷時間: 2004/10/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208032606

包 裝: 平裝

編輯推薦

本書講述尼采或亞里士多德19世紀的精神病學鑑定或基督教傳教士守則,但聽眾總是能從中感到影射到現實和同時代事件的思想火花。

內容簡介

米歇爾·福柯在法蘭西學院授課記錄的出版工作由本書開始。

從1971年至1984年6月辭世,除了休假的1977年,米歇爾·福柯一直在法蘭西學院講課。教席的名稱是:思想體系史。

1969年11月30日,于勒·於伊曼(Jules Vuillemin)提議,由法蘭西學院教授委員會通過,以此教席替代去世的讓·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教授的哲學思想史教席。1970年4月12日,這同一個委員會推選米歇爾·福柯為這個新教席的教授。(1)當時他43歲。

1970年12月2日,米歇爾·福柯開講第一門課。(2)法蘭西學院的教學要遵守一些特別規定。每位教授每年至少教授26個小時(最多可以有一半課時是討論課),(3)他們每年都必須講述獨創性的研究,每次都要更新講課內容。聽課和參加研討課都是完全自由的,既無需註冊,也無需文憑,教授們也不能發文憑。(4)人們常說,法蘭西學院的教授沒有學生,只有聽眾。

福柯在每年1月初至3月底的星期三上課。聽者甚眾,包括大學生、教師、研究生、好奇的人,其中還有許多外國人,一共占據了學院的兩個階梯教室。福柯常常抱怨他和"聽眾"之間的距離太大,而且課堂的形式使他們之間交流很少。他嚮往研討課,一種真正合作工作的場合,並為此做過多種嘗試。最後幾年裡,講課結束後,他用很多時間來回答聽眾的提問。

1975年,《新觀察家》記者熱拉爾·帕迪讓(Gérard Petitjean)是這樣描述課堂上的氣氛的:"福柯健步走進教室,好像某個人一頭扎進水裡,他穿越人群坐到講台的椅子上,往前推一下麥克風,放下講稿,脫下外套,打開檯燈開始講課,一秒鐘也不耽擱,擴音器里就傳出響亮的聲音,這是大廳里唯一的工具,大廳里昏暗的燈光來自一個仿大理石的淺口盆。大廳有300個座位,但有500人擠在一起,水泄不通……他講得清晰,言簡意賅,沒有一點兒即興演說的跡象。福柯每年只有12個小時在公開課上講解他上一年研究工作的意義。因此,他儘可能講得精練一些,然後再加以補充,就像人們寫信時寫最後還意猶未盡。晚上7點15分,福柯結束講課。學生沖向講台,不是為了和他說話,而是為了關掉各自的錄音機。沒有人提問,擁擠的人群中,福柯是孤獨的。"福柯對此評論道:"應當對我的講課進行討論。有時,課講得並不好,僅僅一個提問就能使它重來,但是這個問題始終沒有等到。在法國,團體的效果使一切真正的討論變得不可能。由於沒有反饋的渠道,講課被戲劇化了。面對人群,我有點像個演員或者小丑。當我一結束講話,就感到一種完全的孤獨……"(6)

米歇爾·福柯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教學:研究即將完成的著作,開拓問題化的領域,這更像是對未來的研究者發出的邀請。因此,法蘭西學院的課上不講授已出版的著作,雖然講課和著作有些相同的概念,但它也並非著作的草稿。授課有自己獨立的地位,屬於福柯怕從事的整體"哲學行動"一部分的話語機制。他主要提出知識/權力關係譜系學的提綱,以此為依據,他從1970年開始反思他的工作--與以前他從事的話語形式的考古學相對立。(7)

授課同時還有一種現實性意義。吸引聽課者的不僅僅是每個星期建構起來的敘事;也不僅僅是鮮明有力的展示,而且還有對現實的看法。福柯的藝術是通過歷史診斷現實,他可以講述尼采或亞里士多德,19世紀的精神病學鑑定或基督教傳教士守則,但聽眾總是能從中感到映射到現實和同時代事件的思想火花。福柯在課堂上獨特的力量在於博學、個人的介入和對現實事件研究之間微妙的呼應。

70年代,磁帶錄音技術獲得了很大發展,變得更加完善,米歇爾·福柯的辦公室也開始採用此項技術。授課和一些討論課的內容得以保存下來。

本次出版工作以米歇爾·福柯的公開授課內容為藍本。我們盡最大可能逐字記錄錄音,(8)希望按照講課的原樣出版。但是從口頭到文字的轉換要求編者的介入,至少得加上標點符號和劃分段落。總的原則是儘可能與課堂上的講授保持一致

然而刪除某些重複之外,重新連線上斷開的句子,修改一些不正確的語法結構,這又似乎是必不可少的。

省略號表示此處的錄音無法辨認,當句子含混不清時,在括弧[]中加一些連線詞和附加成分。

頁底的星號表示米歇爾·福柯使用的注和課上講授的注有明顯不同。

所有的引用都經過核對,所涉及文章的具體參考部分也已指出。校勘僅僅局限于澄清含混之處,闡明暗示和確定校勘之處。

為了方便閱讀,每一課前都有一個由關鍵字組成的目錄,指明其主旨。

書後附有授課的概要,它曾發表於《法蘭西學院年鑑》。米歇爾·福柯一般在6月,即授課結束一段時間以後進行撰寫。對於他,這是一個追溯式地點明意圖和對象的機會。在此,他的表達最為完美。

每本書結束時都由編者負責指出"情境",告知讀者一些傳記的、意識形態的和政治的背景,將本課置於已出版的著作的背景之中,並指出它在各種樣本(corpus)之中的地位,以方便理解,避免因不知道授課的整體環境而導致的誤解。

將法蘭西授課錄音的整理出版使米歇爾·福柯工作的另一個新方面得以與世人見面。

確切地說,這不是遺作的出版,因為這次出版的是米歇爾·福柯公開的講話,不屬於書寫的範圍,很有研究的價值。米歇爾·福柯筆記的擁有者達尼埃爾·德福爾允許編者查閱了筆記。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法蘭西學院授課錄音的整理出版獲得了米歇爾·福柯繼承人的允許,他們希望無論在法國還是國外,他們苛刻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其嚴肅性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努力不辜負他們給與的信任。

目錄

前言

1976年1月7日

課堂是什麼?——被奴役的知識——鬥爭、譜系學和科學話語的歷史知識——權力、譜系學的賭注——權力在經濟上和法律上的理解——作為鎮壓和戰爭的權力——克勞塞維茨格言的反說

1976年1月14日

戰爭和權力——哲學和對權力的限制——國王的權利和權力——法律、統治和奴役——對權力的解析:方法問題——統治權的理論——懲戒的權力——規則和規範

1976年1月21日

統治權理論與統治操作者——作為權力關係分析器的戰爭——社會的二元結構——歷史-政治話語,永恆戰爭的話語——辯證法及其編碼——種族鬥爭話語及其記錄

1976年1月28日

歷史話語和它的擁護者——種族鬥爭的反歷史——羅馬歷史和《聖經》歷史——革命話語——種族主義的產生和變遷——種族的純粹和國家種族主義:納粹式變形與蘇聯式變形

1976年2月4日

對反猶主義的回答——霍布斯那裡的戰爭和統治權——在保王黨、議會派和平均主義者那裡關於對英國的征服的話語——二元圖式和政治歷史主義——霍布斯想抹殺的東西

1976年2月11日

關於起源的敘事——特洛伊神話——法國的繼承——法蘭克-高盧——侵略、歷史和公法——民族的二元性——君主的知識——布蘭維里耶的“法蘭西國家”——(法院的)書記室、辦公室和貴族的知識——歷史中的新主體——歷史與建構

1976年2月18日

民族與複數的民族——羅馬的征服——羅馬人的偉大與衰落——論根據布蘭維里耶觀點的日耳曼的自由——索瓦松的花瓶——封建的起源——教會、法律、國家的語言——在布蘭維里耶那裡對戰爭的三種普泛化:歷史的規律和自然的規律;戰爭制度;力量的計算——關於戰爭的意見

1976年2月25日

布蘭維里耶和建構歷史-政治的連續——歷史主義——悲劇和公法——歷史的行政中心——啟蒙的提問方法和知識譜系——知識紀律化的四種操作及其後果——哲學和科學——成為學科的知識。

1976年3月3日

歷史知識的策略性普泛化——建構、革命和周期性歷史——原始和野蠻——對野蠻的三種審查——歷史話語的策略——方法問題:市民的認識論的場和反歷史主義——革命歷史話語的復活——封建和哥特羅馬

1976年3月10日

從民族到大革命的觀念的政治再分析:希埃斯——理論後果和對歷史話語的影響——新歷史的可理解性的兩個框架:統治和整體化——蒙特羅希耶和奧古斯丁.蒂埃里——辯證法的誕生

1976年3月17日

從統治權到對於生命的權力——使人生存和放任死亡——從人-肉體向人-類別:生命權力的誕生——生命權力的運用領域——人口——關於死亡,特別是弗朗哥的死亡——紀律和規則的講述:工人區、性、規範——生命權力和種族主義——種族主義的功能和活動領域——納粹主義——社會主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