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29年,生於山東濟南,江西南昌人。畢業於重慶立人中學。
1947年,進入南京金陵大學,1948年隨父赴法國定居,1969年在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EPHE PARIS)取得碩士學位。
1975年,在巴黎七大(PARIS DIDEROT)取得博士學位。
1971年,加入法國國籍。其法文名,先採用Cheng Chi-Hsien(程紀賢),後改用Francois Cheng (其中文筆名,開始採用“程抱一”。來源:老子《道德經》第十章“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道家哲學、道家美學,貫穿了程抱一所有著作 ,成為程一生樂於向法國人傳達的主要思想) 。程抱一的成名作——碩士論文《張若虛詩之結構分析》 是以Cheng Chi-Hsien署名出版 。
從一無名小輩,到受到巴黎上層關注,程抱一(程紀賢)與EPHE執教名人們的對話,皆是從此論文開始 。其後諸書,皆是此書之擴充。此書雖小,卻更鮮明。其研究方法,獲得了不小的轟動。以至於,程抱一後來的博士論文答辯,其出席者與影響,相對而言,反倒平凡得多,遠沒有其碩士論文牽動名人之多。程抱一碩士論文的答辯委員會成員是羅蘭·巴爾特與謝和耐 。
戴密微(謝和耐之師)與桀溺教授,對此論文成功亦有很大幫助 。此書出版後,當時EPHE的博導之一,心理學家雅克·拉康展示出了巨大興趣,馬上開始了與程抱一的長期對話,直到拉康去世。當時,拉康正是在列維·史特勞斯的引薦下 ,得以進入EPHE執教,與列維·史特勞斯一樣,拉康是關注青年學子程抱一的諸多老師輩人物之一。《張若虛詩之結構分析》一書封面與書內漢字書法,皆出自熊秉明之手書(HSIUNG PING-MING) ,故成為極其珍貴而難得一見的熊秉明早年作品代表作。程紀賢於1947年進入南京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英文系學習,1948年隨其父(時任南京國民政府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官員——著名教育家程其保)赴法國定居。程抱一到法12年後獲得第一份正式工作(1960) ,到法20年後獲得第一個公立名校文憑(1969, Diploma of EPHE, Grande Ecole Public) 。初到法國的頭十二年 生活清貧、無正式工作,但程抱一刻苦自學,在法語聯盟協會(Association Alliance Francaise)學習法語,在巴黎聖熱內維耶夫圖書館(Bibliotheque Sainte-Genevieve)通讀法國文學經典,在巴黎各大學旁聽。事實上,由於程抱一(程紀賢)並未在中國讀完大學(僅念了半年,即隨父抵法),故程抱一亦像諸多民國名人一樣,並無大學本科之“科班”學歷。如饒宗頤沒有國中文憑,卻被破格提拔為香港大學教授。其後,程在法國民間組織“法語聯盟協會”學習語言(其文憑不被中法教育部承認)、在巴黎各大學旁聽、在巴黎圖書館苦讀自學的經歷,約略似乎相當於程抱一靠刻苦自修而完成了其“大學本科”的學習過程。只不過,在異鄉,這個孤獨奮鬥的歷程過於悲涼 ,以致平常人常規的大學本科四年的時間,在程抱一身上被拖延成了十二年(1948-1960)。但正如其自述所說——“我胸中有一團火” ,“機遇只屬於有準備之人”,若沒有這個自強不息的靠自學增強實力的過程,程抱一絕不可能有後來得到其“伯樂”戴密微教授破格錄取的決定性機緣 。
1960年,因旁聽講座後作出深入提問,程抱一結識了著名漢學家戴密微教授(Paul Demieville)並得到其幫助,以“助手”的工作身份,進入戴密微執教處——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派的大本營 、國立名校(Grande Ecole Public / Great School Public) 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EPHE)。在法國,Great school(Grande Ecole)高於University,是一個常識。在Great school里工作,並同時學習、出成果、畢業,更不容易,故程抱一首先進行法譯漢的翻譯,給台灣投稿,以打好基本功。當時,EPHE第四系(4e section)教授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剛轉入第六系(6e section),並接替其導師呂西安·費弗爾(Lucien Febvre)成為第六系系主任。由於布羅代爾對中國文明的獨特重視,隨即在第六系創立中國研究中心 。該中心包含有一個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由李嘉樂Rygaloff Alexis創建)。因戴密微教授的幫助,“來法十多年,我才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 ,——“絲毫沒有因為我當時口袋裡沒有文憑的問題而受到影響” 。在EPHE做助手工作期間,程抱一開始了業餘文學翻譯(主要以法語詩歌漢譯為主),並陸續將譯稿寄給台灣、大陸的文學刊物,此即為今日可見的幾種程譯法國詩選之來源 ,其漢語譯文頗具功力,有"譯筆傳神"之好評。
程抱一到法12年後進入的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簡稱“Hautes Etudes”、法國高研院、高等研究學院、法國高等研究院、法文名: 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 s,官方縮寫:EPHE,國立性質:Grand etablissement public, dependant directement du Ministere de l'Enseignement supe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de la France。由拿破崙三世的教育部長、歷史學家維克多·杜慧Victor Duruy創建於1868年,EPHE直屬法國高教部,該性質一百五十年未變,名師雲集,享有世界聲望(de renommée internationale)。學生在該校做論文,所得到的文憑在法國向來享有盛譽。EPHE漢語名,又譯:法國高等研究院 、高等研究學院 、索邦高等研究院 、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法國高等實驗研究院,等等。
漢譯校名的多樣性,是因“pratique”一詞造成。法語中,法國教授們習慣將EPHE簡稱為“Hautes Etudes” ,即法國高等研究院 。因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字面中的“pratique”是研究方法,而非行政屬性)。1868年,EPHE自創立之日起,就被其創立者Victor Duruy簡稱為“法國高等研究院”(Ecole des Hautes Etudes) 。創校者、教育部長Duruy從未掩飾他的雄心:其建立巴黎大學高研院EPHE的意圖,在於推動老巴黎大學的創新精神。("Pour sa création, Duruy ne cachait pas son ambition. Il aurait alors annonce : «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st un germe que je depose dans les murs lezardes de la vieille Sorbonne ; en se developpant, il les fera crouler. ») 。Duruy創校後,EPHE歷史上名人輩出,因注重實驗,而學問紮實、視野開闊、穩妥創新,該校的博導們,幾乎主導了19-20世紀西方文科革新的主要流派。索緒爾語言學派 、年鑑學派、結構主義、符號學派、法國亞述學、法國埃及學、法國敦煌學、法國希臘學、法國突厥學、法國梵學、巴黎城史學。。。19-20世紀西方各大高端文科流派,都在這裡誕生。EPHE PARIS是二十世紀西方文科主要流派的風暴眼。以致深刻影響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和英國 。中國學界首先接觸的常常是英美的轉譯本。而六十年代,程抱一(程紀賢)作為一個漂泊異鄉的已四十歲的“年輕人”,獨立支撐,自強奮鬥,將中華老祖宗的文化精華拋進了巴黎名人堆里,導致了轟動效應,使中華文化被認識,實至名歸。隨後,香港學者饒宗頤從七十年代末起,開始受邀擔任客座教授在EPHE PARIS執教,直到九十年代獲得EPHE榮譽博士與法國騎士勳章為止,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被更多地介紹給西歐學者與思想家。
1962-1969年,經過八年“孤獨的勤勉”,程抱一在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EPHE) 取得碩士學位Diploma of EPHE (法文:Diplome de l'EPHE,程度:碩士 BAC+5;性質:公立大學文憑 Diplome universitaire;曾得到過此學位的法國著名漢學家有:法蘭西學院院士謝和耐、法國遠東學院院長傅飛嵐、巴黎七大東亞文明系系主任汪德邁、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施舟人等) 。程抱一的第一導師是李嘉樂 (Rygaloff Alexis,舊北大羅常培與老舍的法國弟子) 。其論文答辯委員 為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和謝和耐(Jacques Gernet,戴密微弟子)。在碩士論文《張若虛詩之結構分析》答辯成功通過後,程抱一(程紀賢)一舉成名,得到當時在EPHE執教的多位世界級學者的重視,( 如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 、列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 、拉康Jacques Lacan 、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格雷瑪斯A.J.Greimas 等),從此開始與法國文化精英的對話 。
程抱一的碩士論文《張若虛》於次年(1970)即被列維·史特勞斯所領導的結構人類學大本營——巴黎綿羊出版社Paris Mouton 與呂西安·費弗爾、布羅代爾所領導的年鑑學派大本營——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出版社Paris EPHE 聯合出版(Cheng Chi-Hsien,《Analyse formelle de l'oeuvre poetique d'un auteur des Tang, Zhang Ruo-xu》,Edition EPHE et Paris Mouton 1970. "Le travail a ete presente sous la direction de Rygaloff Alexis pour le diplome de l'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en 1969.") 。程抱一的第一本法語處女作《張若虛》出版後,得到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親自上門問詢與推薦,隨後,程抱一受到享有嚴肅學術名譽 的巴黎門檻出版社(Editions Seuil)約稿,遂將其碩士論文《張若虛》擴充,接連發表著名小冊子《中國詩語言研究》和《中國畫語言研究》。後用已出版的三本小冊子,破例直接通過博士答辯(並未按常規撰寫真正意義上的博士論文)——1979年,程抱一在EPHE教授謝和耐Jacques Gernet所創建的巴黎七大東亞文明系(LCAO of PARIS 7)取得博士學位。其後,程抱一的一生主要任教於巴黎東方語言學院(INALCO)並於該校退休,長期教授漢語和中國文化,也曾多次受邀在其他院校授課講學。
1998年程抱一受邀到北京大學講學,因而在留法五十年後第一次回國。中年後,程抱一不再進行學術研究,興趣轉向文學創作。用法文發表了多部個人詩集和小說。其用法語撰寫的長篇小說《天一言》 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
2002年程抱一入選法蘭西學院(Academie Francaise),成為其四百年來首位華裔院士。
2006年12月1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趙進軍大使出席同濟大學校長萬鋼授予法蘭西學院院士程抱一先生“名譽教授”證書儀式。儀式由駐法國使館公使曲星主持,教育處白章德公參、復旦大學副書記彭裕文以及來自法國高校和企業的代表共40多位中外來賓出席。 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大使孔泉先生,也多次看望了程抱一教授。
程抱一用法文寫作了許多作品,也包括介紹中國文化,翻譯中法兩國文學大師的作品,被法國學術界稱讚為“中國與西方文化之間永遠不疲倦的擺渡人”。他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西方學術界研究中國 繪畫、詩歌的主要參考材料,他的詩歌《石與樹》被選入《20世紀法國詩歌選》。程抱一的女兒程艾蘭也為中國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著名漢學家程艾蘭Anne Cheng,早先在巴黎高師學習英文專業,後發現到自己雖在法國出生長大,但仍並不能被認同是法國人 ,於是改學漢學,到法國漢學重鎮EPHE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跟隨著名漢學家桀溺教授Jean-Pierre Dieny學習漢學 。德高望重的謝和耐教授,二十多年後,也再次成為程艾蘭的答辯評審 。1998年其代表作《中國思想史》 獲得西方漢學最高獎項——儒蓮獎Prix Stanislas Julien,2008年獲得法國漢學泰斗謝和耐、汪德邁提名,入選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接掌曾由亨利馬伯樂、戴密微、謝和耐等執教過的法國最高漢學講席。程抱一父女合譯的《論語》 至今仍是最權威的法文譯本,於2009年被灌製成有聲書唱片 。在西方,與辜鴻銘所譯的《論語》英文版並稱雙璧。
主要成就
1971年程抱一加入法國國籍 。2002年程抱一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法蘭西學院僅有40名終身院士,程抱一是其中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位亞裔院士,授予他的佩劍柄上鐫刻著文天祥《正氣歌》的第一句“ 天地有正氣”。
2012年程抱一被推選為南京大學十大傑出校友之一 。
人物評價
“永不疲倦的擺渡人”
在法蘭西,你對任何一位法國人提起“Francois Cheng”,對方都會以敬佩的口吻告訴你:他是法蘭西學院院士,是個了不起的人! 2002年6月14日,程抱一,這位被法國媒體稱為“中國和西方文化間永不疲倦的擺渡人”的華裔作家,榮幸地當選為法蘭西學院第705位院士。
程抱一在法國奮鬥50多年,其文化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一個真正的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大凡翻譯家,不是中譯法,就是法譯中,像他那樣既把法國詩歌譯成中文,又把中國詩歌譯成法文的翻譯家是不多見的,尤其罕見。而且,他的介紹工作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翻譯文學作品,而且向法國人宣傳和評介中國字畫,並且用法文直接創作,他的詩集《雙歌》和《戀情》綜合了東西方詩歌的長處,深受法國讀者的喜愛。他的長詩“石與樹”曾被選入法國最重要的詩歌選集《二十世紀法國詩選》,成了法國詩歌的寶貴財富。
法國總統席哈克的評價
根據傳統禮儀,學院為新當選的院士舉行了隆重的就位和佩劍儀式。作為四百多年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裔作家,程抱一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
法國總統席哈克稱程抱一先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智者”,他的當選,“不僅是法蘭西學院的榮譽,也是法蘭西共和國的榮譽”,“程抱一不但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橋樑,而且充實了法國文化”。
主要作品
《唐朝張若虛詩歌形式的分析》(1970年)
翻譯老舍的《駱駝祥子》(1973年)
《中國詩歌文字》(1977年)
《虛與實:論中國繪畫語言》(1979年)
《夢幻空間:中國畫的千年史》(1980年)
《七首法語詩》(1983年)
《亨利·米肖,他的生平和著作》(1984年)
《中國詩歌語言和中國宇宙觀的聯繫及其音韻的生命力》(1986年)
《中國詩歌語言中主觀和客觀的交融,東方和西方的詩》(1988年)
《石與樹》(1989年,被收入《20世紀法國詩歌選》)
《雲霧與源泉,中國過去和現代詩歌音韻的變遷》(1990年)
《生命的季節》(1993年)
《36首愛情詩》(1997年)
《用石頭做標記》(1997年,和法邊·威爾第耶合著)
《天一言》(1998年,獲費米娜文學獎)
《石濤,人間趣味》(1998年,獲安德列·馬爾羅獎)
《托斯卡納鏇律》(1999年)
《歌唱的起源》(2000年)
《二重唱》(2000年,獲羅傑·開魯瓦獎)
《此情可待》 (2001年)
《呼吸變成語言》(2001年)
《誰講述我們的夜晚》(2001年)
《期望永恆》(2002年)
《萬有之東——程抱一詩輯》(2007年 同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