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在治理霧霾還是當務之急的一個難題時,“治霾神器”的出現似乎讓人眼前一亮。然而,所謂的“治霾神器”,不過是本屬於絕對冷門的吸塵車、霧炮車、防塵網。雖然在物理常識下,也能解釋這些器具的防塵降塵作用,但若將此真當“治霾神器”,就有點像把普通口罩當防毒面具了。而就是這些一直呆在“冷宮”中的角色,卻一躍成為治霾的“頭牌”,成了市場上的熱門貨,甚至還催生了“治霾經濟”。原因
那些被環保部約談的地方政府,在治霾的壓力下,已經有點“病急亂投醫”、“急來抱佛腳”了。伴隨而來的“治霾經濟”,說明相關地方政府真的把吸塵車、霧炮車、防塵網等當成了“治霾神器”,大有為此不惜成本、孤注一擲的勢頭。其實,在空氣淨化器大多不能過濾PM2.5的事實面前,所謂的“治霾神器”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這些本屬於冷門的吸塵車、霧炮車、防塵網,會成為政企追捧的“治霾神器”,可能就是相關地方政府在治霾的壓力下,再次落入了急功近利的窠臼,“治霾神器”就像“病急亂投醫”下請出的一張“神符”。
祭出“治霾神器”對相關地方政府來說,不但在聲勢上說明下決心、花力氣了,而且在行動上也體現了具體措施。加上這些“治霾神器”確實也在局部範圍內,從觀感上暫時“淨化”了空氣,取得了眼不見為淨的治理效果。如此,誰還能指責相關地方政府對治霾沒有作為。
而這種名不副實的“治霾神器”,在“治霾”的賬單上,除了個人和單位外,政府的訂單是更大的資金輸出。因此,“治霾神器”越賣越廣,功能也越傳越神,於是催生了“治霾經濟”。這就讓“治霾神器”成了一張高價的“神符”,儘管治理效果難料,但政府訂單已接連不斷。結果是很多城市一哄而上,花了錢但也沒看到什麼效果。
有鑒於此,在環保部約談催生“治霾經濟”背後,是企業投其所好的政府生意,更是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治霾邀功。這就讓如何在環境污染的源頭上把關,把精力和財力用到“刀口上”顯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