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河魨的別稱]

河豚[河魨的別稱]

河魨(Tetraodontidae;puffer fishes),為硬骨魚綱魨科魚類的統稱,俗稱河豚。(註:河豚的叫法存在錯誤,但被廣泛使用,河豚也可以指一種淡水哺乳動物。)自古以來中國食用的河豚皆生息於河中,因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聲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另有“氣泡魚”、“吹肚魚”、“河豚魚””、“氣鼓魚”(江蘇、浙江)、“乖魚,雞泡”(廣東)、“雞抱”(廣東)、“龜魚”(廣西)、“街魚”(用閩南話讀)(福建)、“蠟頭”(河北)、“艇鮁魚”等稱呼。古時稱“肺魚”。 河魨為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棲息于海洋的中、下層,有少數種類進入淡水江河中,當遇到外來危險時使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藉以自衛。常見的有紅鰭東方魨(Takifugu rubripes)、暗紋東方魨(T.fasciatus)、黑鰓兔魨(Lagocephalus inermis)、凹鼻魨(Chelonodon patoca)、黑斑叉鼻魨(Aronthron nigropunctatus)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河豚[河魨的別稱] 河豚[河魨的別稱]

河魨,俗稱“河豚”,硬骨魚綱魨科魚類的統稱。河魨體呈圓筒形,有氣囊,遇到危險時會吸氣膨脹,一般體長在25—35厘米!上下頜骨與牙癒合成4個大牙板,背鰭1個,無腹鰭。無鱗或有小刺。全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吻短,圓鈍;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頜各具有2個板狀門齒,中縫明顯。唇發達,下唇兩端向上彎曲在上唇的外側。眼小,鰓孔小,為一弧形裂縫,位於胸鰭的前方,體表密生小刺。背鰭位置很後,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後端平截。體背灰褐,體側稍帶黃褐,腹面白色;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種類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它們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後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牙齒和頜骨很堅硬,可以咬碎極硬的貝殼。

分布範圍

河魨 河魨

河魨在我國資源極為豐富,中國沿海產54種,年產量約達300~400萬噸,沿海一帶幾乎全年均可捕獲。在長江、珠江則在春、夏之間出現汛期,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漁業對象之一。在我國,從遼寧至廣東沿海共生活著30多種河魨,其中的暗色東方魨進入長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

生活習性

洄游

河魨 河魨

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鹹淡水區域產卵。唯有暗色東方魨(Fugu obscurus ,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種成群溯河進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產卵;懷卵量一般在4~5萬粒間。秋季水溫下降,開始降河,和其它種類一樣游向深海區,12月初返回深海區越冬。當年出生的幼魚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長大至性成熟後再復進入江河產卵。進入長江的河魨於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陽湖中產卵。

食性

河魨的食性雜,以魚、蝦、蟹、貝殼類為食,亦食昆蟲幼蟲、枝角類、橈足類以及高等植物的葉片和絲狀藻類。在生殖洄游期間一般很少攝食。

自衛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河魨的體型渾圓,主要依靠胸鰭推進。這樣的體型 雖然可以靈活鏇轉,速度卻不快,是個容易獵取的目標。因此,河魨演化出了迥異於一般魚類的自衛機制。河魨受到威脅時,能夠快速地將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在短時間內膨脹成數倍大小,嚇退掠食者。棘魨科的刺河魨身上甚至帶有刺,膨脹時全身的刺便會豎起,令掠食者難以吞食。

物種分類

蟲紋東方魨

鑑別特徵:背腹面均光滑無棘,體背面灰褐色,具蟲紋狀白色花紋,胸斑小,其周圍白色花斑狀,體側下方具一黃色縱帶。全長30厘米左右,小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橫紋東方魨

鑑別特徵:背腹及體側密布細小棘,體背深褐色,具多條細淺色橫帶,體側下方具一黃色縱帶。全長25厘米,中小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鉛點東方魨

鑑別特徵:背腹面均具弱小棘,體背黃褐色,具淺色小斑點,5~6條深褐色橫帶,體側下方具一條黃色縱帶。全長25厘米,小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月腹刺魨

鑑別特徵:全背部及腹部面具強小棘,體背褐綠色,尾鰭灰褐色或黃色,月牙形。全長達50厘米,中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紅鰭東方魨

紅鰭東方魨(Fugu rubripes)隸屬於魨形目、魨科、東方魨屬,因體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故江、浙一帶俗稱“河魨”,北方俗稱艇巴,南方稱之龜魚。紅鰭東方魨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沿海。我國沿海共發現有17種東方魨分布,紅鰭東方魨是個體最大、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之一。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蛋白質高、營養豐富,素有“魚類之王”的美稱,深受廣大美食家喜愛。

暗紋東方魨

暗紋東方魨身體長橢圓形,前部鈍園,漸向尾部狹小。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領各具2個板狀牙齒(同人的牙齒形狀),唇發達,咬合力大,細裂,鰓孔小,側位,為一弧形裂縫。眼小,可閉合,側上位。鼻孔1對,顯著。背鰭靠後,與臀鰭幾乎相連。無腹鰭,尾鰭平截,後端灰褐色。側線明顯,每側2條,分別位於背腹側。其全身無鱗,頭部、體背及腹部均披小刺,小刺為倒鉤刺。體背及上側部具灰揭色橫帶紋4~5條,下側及腹部桔淡黃色至白色。胸鰭上方及背鰭基部各有一塊黑斑,臀鰭黃色。體色隨體長及環境水質稍有變異。

分布於我國黃海、渤海、和東海。朝鮮也有分布。

江蘇南通中洋集團養殖的中洋河魨就是暗紋東方魨。

刺魨

為熱帶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肉食性,以堅硬的珊瑚、貝類、蝦、蟹等為食。為熱帶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平時,刺魨身上的硬刺平貼在它的身上,看起來與別的魚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當它遇敵時,它立即大口吞進海水,強大的水壓使全身脹大2~3倍,倒下的硬刺也豎立起來,形成一個大刺球,讓敵人無法下口。刺魨只有肝臟有劇毒。

綠河魨

綠河魨又叫潛水艇、金娃娃、狗頭、雞泡魚,屬於魨科觀賞魚,可以叫做斑點-綠色-河魨。學名Tetraodon nigroviridis。在野生環境中可以長到17厘米,但在水族箱中通常長不到那么大,市場上出售的多在5厘米左右,是熱帶觀賞魚中很受歡迎的魨科觀賞魚,與河魨屬於一個品種,幼體無毒(約3厘米左右),成體有毒

黑斑叉鼻魨

黑斑叉鼻魨(Arothron nigropunctatus),俗稱狗頭、污點河魨,是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科的一種魚類,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星斑叉鼻魨

又稱模樣河魨,為魨科叉鼻魨屬的魚類。分布於太平洋及印度洋、西達紅海西北端的蘇伊士港、西南達非洲南端伊利莎白港以西的克奈斯那、往東經印度及馬來半島諸海、到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台灣島,包括南海等海域,屬於熱帶海洋底層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模里西斯。此種魚有毒,主要生活區在珊瑚礁或岩礁的沙地上,在沙地挖凹窩棲息,單獨出沒,不會成群,最長可以達到120厘米。

白點叉鼻魨

為魨科叉鼻魨屬的魚類。分布於菲律賓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和社會群島、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島海等,屬於暖水性魚類。其卵巢和肝臟有毒。

菲律賓叉鼻魨

又稱線紋叉鼻魨,俗名黑線氣規、條紋河魨、規仔,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科的一種。體呈圓筒形,被覆由鱗片特化的細棘;口小。魚體背部為淡黃或淡棕色,具8~20條深褐色縱紋;腹部乳白。尾鰭圓形。

體內毒素

歷史記載

河魨 河魨

古代中國人對於河魨毒性理解深刻。晉人左思《三都賦·吳都賦》便有“王鮪鯸鮐”之句,其注曰:“鯸鮐魚狀,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紋,性有毒。”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吳人嗜河魨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太平廣記》亦云:“鯸鮐魚文斑如虎,俗雲煮之不熟,食者必死。”《嘉靖江陰縣誌》在“魚之屬”中提到:“河魨,……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丹徒縣誌》稱:“子與眼人知去之。血藏脂內,脂至肥美,有西施乳之稱,食者必不肯棄。苟治不法,則危矣。”清代名醫王士雄稱:“其肝、子與血尤毒。或雲去此三物,洗之極淨,食之無害。”

中國《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河魨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捕獲的有毒魚類,如河魨魚應揀出裝箱,專門固定存放”,所以,河魨魚還是不吃為好。僅有少數人是拚死吃河魨,但多數人是因不認識河魨魚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

化學成分

河魨的“近親”——刺魨 河魨的“近親”——刺魨

河魨毒素是一種無色針狀結晶體,屬於耐酸、耐高溫的動物性鹼,為自然界毒性最強的非蛋白物質之一。其五千萬分之一,就能在30分鐘內麻醉神經,對人體的最低致死量為0.5毫克。但是這種極強的毒素,能溶入水,易溶於稀醋酸中,240℃便開始炭化。在弱鹼溶液里(以4%氫氧化鈉處理20分鐘),馬上就被破壞為葡萄糖化合物而失去毒性。在100℃加熱4小時或115℃加熱3小時,或120℃加熱30分鐘,或200℃以上加熱10分鐘,便可使毒素完全破壞,毒性消失。

藥理作用

河魨毒素有鎮靜、局麻、解痙等功效,能降血壓、抗心律失常、緩解痙攣。作為鎮痛藥可取代嗎啡、阿托品等;作為麻醉藥品,其麻醉強度為普魯卡因的3000多倍,其效果比常用麻醉藥古柯鹼強16萬倍。它對皮膚癢、痒疹、疥疹、皮膚炎、氣喘、百日咳、胃痙攣、破傷風痙攣、遺尿、陽痿等疾病,也均有顯著療效。在國際市場上1克河魨(俗稱河豚魚)毒素價值17萬美元,是黃金價格的1萬倍。

另外,除魨毒素外,利用它的皮膚提煉的止血粉,對大出血亦有特效。用魚籽同蜈蚣燒焦研末,調麻油後可搽治疥癬蟲瘡;用卵或肝焙乾研末,調和麻油,外塗患處能治瘡癤、無名腫毒、頸淋巴結核、乳腺癌。若被刺毒魚類刺傷,可用它的魚血外塗患處。在醫藥工業上,常利用它的精巢提煉魚精蛋白、精氨酸和魚素;它的卵巢、血液、內臟等,可提煉河魨毒素;肝可提制甘油;膽可提制牛磺酸;皮可製成膠片。

有毒部位

河豚 河豚

河魨毒素所在部分和季節上的變化河魨毒素所在部位為魚體內臟。其包括:肝臟、生殖腺、肝臟、腸胃及血液等部位,其含毒量的大小,又因不同養殖環境及季節上變化而有差別,按長江河魨和人工養殖河魨的實例證明,各器官毒性比較如下:卵巢→脾臟→肝臟→血筋→眼睛→鰓耙→皮→精巢→肌肉。養殖河魨(2齡以上)其器官毒性比較與野生河魨一致,但含毒素量較低。

河魨的毒素主要分布於卵巢和肝臟,其次是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而精巢和肌肉是無毒的。如果魚死後較久,內臟毒素溶入體液中便能逐漸滲入肌肉內。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節的不同而有變異。每年2~5月為卵巢發育期,毒性較強;6~7月產卵後,卵巢退化,毒性減弱。肝臟也以春季產卵期毒性最強。所以,每當春末夏初鮮食河魨魚時,應特別謹慎,必須選擇鮮活魚體,嚴格去除內臟,以免中毒。

生殖腺

就是卵巢及精巢。卵巢含劇毒,為河魨含毒量最大的強毒部分之一。精巢是微毒或無毒;卵巢與精巢為長圓形,位於腹腔後部,肛門附近。二者在生殖時期,易於辨別,睪丸為乳白色,卵巢為淺黃色;橫斷切面,精巢呈白乳糜狀,而卵巢則呈顆粒狀;但秋後因生殖期已過,卵巢與精巢皆呈萎縮,二者間較難辨別。

肝臟

為一較大縱長的器官,位於腹腔的右側,上接膨大的胃部,下部尖端達肛門附近,呈灰褐色,內側具有一綠色的膽囊。肝臟為河魨劇毒部分,食河魨時宜特別注意在食前務必剖除乾淨,人工養殖的可以通過油煎後食用。

皮膚和血液

皮膚含毒量因河魨種類而異,河魨皮膚含毒量甚微或無毒。血液特別是兩塊所謂脊血塊即脾臟含有劇毒。

腸胃

胃部甚大,能吸入水或空氣,使其膨大,胃之下為腸,腸在腹腔內作二回折即達肛門,胃和腸也有毒,但毒性比卵巢及肝臟小得多。

肌肉

肌肉可視為無毒,所以只要挖去河魨的內臟,再剝去皮,洗得乾淨,是不會有毒的。但河魨死後較久,內臟的毒素溶在體液中,時間一久,可以滲入肌肉,不可不防。特別是製作魚片(魚生),用2%~5%鹼液浸洗,更加安全。

河魨的卵巢和肝臟為河魨內臟中第二大劇毒臟器,其含毒量的多少,常隨季節上的變化而有差異,每年2~5月為卵巢發育期,毒性較強,到6~7月後,產卵期已過,卵巢萎縮,毒性亦減弱。肝臟和卵巢相同,普遍亦為春季毒性較強。此外,不同種類,其含毒量也不一致,而且即使同一種,有時含毒也不一致,一般雌的比雄的毒性強。

我們曾做過暗紋東方豚的毒性研究,取3齡(2冬齡)性成熟暗紋東方豚的卵巢、肌肉、精巢、肝臟,對小鼠進行毒性試驗。若按毒力1000鼠單位(即MU)即相當於有毒的河魨臟器1g能使小白鼠1kg致死來推算,卵巢、肌肉、精巢的毒力分別小於:6.6MU、4.5MU、8.1MU。0.0005克河魨毒素足以使2斤重的小狗死亡,人食用後一旦中毒,毒性發作很快,且一般無法搶救。

河魨魚渾身是寶,就是河魨毒素,在醫療臨床上也具有廣泛用途,可製成戒毒劑、麻醉劑、鎮靜劑等,還可用於癌症的介入治療。

臨床症狀

河豚[河魨的別稱] 河豚[河魨的別稱]

潛伏期為0.5~3小時,先出現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繼而出現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口唇、舌尖、肢端及全身麻木、肢體無力。眼瞼不垂、共濟失調、聲嘶,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心律失常及傳導阻滯、昏迷;最後出現呼吸和循環衰竭,河魨毒素在人體內解毒和排泄較快,若8小時後未死亡者多能恢復。

中毒診斷

進食河魨者出現消化道及神經系統症狀應考慮河魨中毒,毒素鑑定:取尿液5毫升,注入雄蟾蜍腹腔內,0.5小時出現中毒症狀為陽性。

中毒治療

有人報導,早期立即使用L-半胱氨酸靜注可迅速解毒,呼吸肌麻痹用人工呼吸器及氣管切開;肌肉麻痹,成人肌注士的寧2~3ml/次,小兒酌減,應儘早使用皮質激素並可使用B族維生素。

食用方法

河豚[河魨的別稱] 河豚[河魨的別稱]

近日,農業部辦公廳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關於有條件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魨和養殖暗紋東方魨加工經營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意味著自1990年起不得流入市場的河魨(俗稱河豚)可以有條件“合法化”食用了。這條“解禁令”的出台之路並不輕鬆,參與起草人表示等了15年。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走訪了一家營業4年的河豚餐廳,“合法”後該餐廳的客流量成兩三倍增長。

品種許可

《通知》中指出,先行有條件地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魨和養殖暗紋東方魨兩個品種產品的加工經營。參與起草該通知的中國漁業協會介紹說,我國沿海常見的河魨有40餘種,這兩個品種是人工養殖時間最長、控毒養殖技術和出口內銷市場最為成熟的兩個品種。農業部自從1993年就成立了“河豚魚安全利用協作組”開展研究,結果表明,養殖河魨的毒性含量明顯降低,且經過無毒加工處理,可安全食用。試點工作成熟後,再考慮逐步放開其他養殖河魨品種,或放寬產品上市條件。

養殖的河魨應當經具備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後方可銷售,也就是說,生鮮河豚不能直接進入消費者手中,必須經由加工企業進行加工。由於河魨產品可能含有毒性的特殊原因,為了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要對加工企業實施備案制度。其考核備案的條件十分嚴格:須自有農業部備案的養殖河魨魚源基地;須有河魨加工生產設備和技術人員,具備專業分辨河魨品種的能力,熟練掌握河魨安全加工技術;還要建立完善的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制度和衛生管理制度。因此,不是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養殖河魨、加工河魨的,必須通過由中國漁業協會和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組織的專家考核後,並在農業部進行備案公示,才能獲得生產經營許可。

追溯制度

加工企業的河魨應來源於經農業部備案的河魨魚源基地。中國漁業協會於近日開展了2016年養殖河魨魚源基地備案工作,共有大連天正等12家單位的16個養殖河魨魚源基地符合要求。預計本月底,首批16個養殖河魨魚源基地出產的河魨魚將正式擁有加工後在市場上流通的資質。

《通知》也明確指出,未經加工的河魨整魚,禁止加工經營所有品種的野生河魨。為減少上述風險,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要求,建立產品全程可追溯制度,通過二維碼等進行追蹤管理,同時要嚴格落實進貨檢驗和索證索票。對銷售野生河魨魚的企業和個人,將嚴格依照《食品安全法》規定予以處罰。

加工方法

河魨 河魨

河魨肌肉潔白如霜,肉味腴美,鮮嫩可口,含蛋白質甚高,營養豐富。唯肝臟、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經處理後,始可食用。醃製後俗稱“烏狼鯗”。卵巢可提制河豚毒素結晶,供醫藥用。

河魨魚體內富含DHA、EPA和人體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種“胺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鋅等元素的含量高於甲魚和海參。安全食用河魨,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補腦健腦、提高視力、抑制腫瘤等作用。此外河魨魚還有健胃養胃功效。

亞洲的日本、朝鮮及中國均極喜愛吃河魨;凡品嘗過的人都讚美道:“不吃河魨,不知魚味。”食用河魨肉,除品嘗其鮮美外,還有降低血壓,治腰腿酸軟,恢復精力等功能。食用河魨,首先要使肌肉保持新鮮,加工處理要極為嚴格。方法是沿脊骨剖開魚體,將皮膚撕下,砍掉頭,挖去內臟,將魚肉在清水中反覆洗滌,徹底清除血液方可食用。

一噸鮮河魨肉出口價高達3千多美元。在日本,每斤活魚合人民幣40多元且供不應求。日本有關機構,為了滿足日本人民對河魨的需求,多次與我國有關方面協商,希望從中國進口河魨魚。除鮮食外,它也可醃製、醃製成鹹乾品,食用更為安全。醃製方法是:把洗淨之魚肉,加5~10%的鹽醃漬,半月後出曬,如在醃製過程加入一定量的鹼性物質,如碳酸鈉等,能更有效地破壞河魨毒素。

河魨 河魨

河魨史話

史料

河魨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六朝建都南京有關。據史載,公元3世紀到6世紀末,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相繼建都於建康( 今南京) ,這是一個經戰國之後中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代。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河魨飲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長江下遊興起。到了10~12世紀的宋代,文人志士紛紛修詩寫詞,才有河魨的諸多精彩描述。

根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游沿岸的人們就品嘗過河魨,知道它有大毒了。2000多年前的長江下游地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屬地,吳越盛產河魨,吳王成就霸業後,河魨被推崇為極品美食,吳王更將河魨與美女西施相比,河魨肝被稱之為“西施肝”,河魨精巢被稱之為“西施乳”。人們品嘗河魨的習俗比當今日本人還有過之無不及,特別是品嘗河魨精巢時,對其潔白如乳、豐腴鮮美、入口即化、美妙絕倫的感覺,不知該如何形容,有人聯想起越國美女西施,於是“西施乳”就在民間傳開了。

到了宋代景祐五年( 公元1038年) ,著名詩人梅堯臣在范仲淹席上,當同僚們繪聲繪色地講述河魨時,忍不住即興作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魨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李時珍在《本草集解》中還提到宋人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河魨,水族之奇味,世傳其殺人,余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菜、蔞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 畢30年功力,從上古炎黃帝至明代600餘部巨著中悉心廣搜窮攬,全面總結了公元前21世紀至16世紀中國藥物學的成就,他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說:“據草創於大禹、成書於夏、完善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河魨名鈰魚,吳人說它的血有毒,肝臟吃下去舌頭就發麻,魚子吃下去肚子發脹,眼睛吃下去就看不見東西了。宋( 約968年) 人馬志在《開寶本草》中說:河魨,長江、淮河、黃河、海裡面都有…”。現如今的海安是最早食用河豚的地區,3000多年前的青墩見證了河豚的美味。

古往今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遷,淮河、黃河的河道及入海口多次改變,黃河故道還遺留在江蘇漣水等地;江蘇的洪澤、淮陰、淮安、金湖、阜寧皆位於淮河下游,但人們在黃河、淮河中再也沒有見到過河魨。據作者調查,現黃河流域和淮河兩岸,根本就不認識河魨也不會食用河魨;而在蘇北沿海一帶和長江揚中下游兩岸的人們普遍認識河魨、嗜食河魨,至今傳承的河魨飲食文化與蘇東坡、梅堯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從古人對河魨分布、生態習性、外部形態、行為的描述來看,“ 拚死吃河魨”中的河魨,應該指的是春天從海洋進入長江下遊行生殖洄游的暗紋東方魨。

嚴嵩吃河魨的故事

艇巴魚是有毒性魚類,其血液、內臟和卵巢都含有劇毒,誤食艇巴而喪生的事時有發生,就是那些自恃的闖海人,因一時不慎,處理不當而中毒致死的也屢見不鮮。因艇巴魚毒還演繹出不少民間傳奇。

明代世宗朝有個貪鄙奸橫的權臣嚴嵩,80多歲的時候,從山東蓬萊納一漁家少女為妾。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嚴嵩,其下屬獨出心裁地為其婚宴策劃出艇巴宴,以示獻媚助興,得到嚴嵩首肯,遂帶上艇巴魚,還有從山東僱傭的庖廚一起火速赴京。為防萬一,以年輕的岳父為擔保一同前往。

婚慶那日,當朝重臣、達官貴人、地方要員等賓客雲集,紛紛前來恭喜道賀,熱鬧非凡。當最後一道香噴噴的清燉艇巴魚端上桌時,垂涎欲滴的賓客爭相為食,一眨眼工夫,一大盤艇巴魚早已入口下肚了。

正當大家餘興未盡品評著艇巴魚的美滋美味時,中間南側靠窗一桌有一身穿長袍書生模樣的年輕人,徒然倒地,口冒白沫,渾身抽搐而不省人事。“有人中毒了!”婚宴一派譁然、亂作一團。嚴嵩爪牙直奔廚房捉拿廚子,可廚子一個也不見了,“岳父”也沒了蹤影。

慌亂中嚴嵩勃然大怒,責問小妾:“何以解毒?”

小妾說:“惟有黃湯。”

嚴嵩問道:“何為黃湯?”

小妾說:“即糞水。”

嚴嵩即刻下令去茅廁擔來糞水。

為解毒活命,賓客們顧不上顏面尊嚴,人人端起碗,個個揚起脖,閉上眼將糞水喝下,哇哇地將搶食的艇巴魚等食物全部嘔吐出來,甚至五臟六腑都要倒出來,婚宴霎時臭氣熏天,一片狼藉,一片哀鳴。

話說首次進京的鄉下人,忙完了艇巴魚這道菜,都跑到街口看光景溜街去了,他們被生擒回來。正想問罪,此時那位倒地的仁兄甦醒過來,道出了事情的真象。原來,席間書生外出小解,待他回來時艇巴魚被一掃而光,就頓時生了大氣,癲癇的老病復發……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

這就是“黃湯”解魚毒的故事(小說《三俠五義》中有相似的故事,即第四十三回 翡翠瓶污羊脂玉穢 太師口臭美妾身亡)。

養殖技術

室內越冬技術

多數育苗室在春、夏季育苗工作結束後就一直閒置。河魨越冬前,應首先檢查設施是否完好,如水泵、閥門及進、排水系統是否暢通,水池有無漏水,門窗、玻璃及屋頂能否密閉,儘量提高越冬溫室的保溫性能。然後對整個進水系統用每立方米30克的漂白粉化水消毒。2天后將漂白粉溶液放掉,沖洗後注水,為河魨越冬作準備。

河魨入越冬池不宜過早或過晚,過早會加大管理費用,過晚河魨易凍傷,且拉網操作及運輸都不方便。根據經驗,一般水溫降至15~17℃時便可將河魨拉網起捕入池。河魨有自殘習性,因而入池時應按規格分選、分養。各越冬池的河魨規格應儘量整齊。河魨室內放養密度因越冬條件、魚體大小等不同而有較大差別,換水條件好、設備配套的水池,每立方米可放養河魨5~7公斤。

日常管理

1.餌料投餵

河魨入池後,水溫在15~17℃時仍有攝食能力,應定時投餵。進池初期先誘食,使河魨形成定點攝食的習慣。投餵濕的顆粒餌料,現做現喂,日投餵量為河魨體重的0.5%~3%,每天投餵1~2次。水溫在12℃以下時,河魨食量明顯下降。水溫在10℃時,河魨基本不再攝食,這時要停止投餌。投餌時應儘量使河魨吃好,投餌結束後要及時撈出殘餌,以防水質惡化。可在餌料中加入少量維生素E和C,預防其患營養性疾病。

2.水質管理

在高密度越冬時,必須保持良好的水質,最好是用消毒處理過的水。水溫適宜,河魨尚能攝食,需要投餌,池塘一般應全部換水,且要連續充氣;水溫較低,河魨停止攝食,換水量可減少到池水的10%~30%,間斷性充氣,每次充氣30分鐘,停氣30分鐘。每天晚上應加強充氣,防止因停氣缺氧而死魚。池中的糞便、殘餌及水錶被膜、污物要及時清理,防止污染水質。

3.魚病防治

河魨室內越冬密度大,容易發生疾病。魚種入池前要進行藥浴,清除體表寄生蟲,防止受傷個體感染細菌或水黴菌。在越冬期間應以預防為主,一般每隔10~15天,用抗菌素類藥物進行體表消毒;亦可每隔15~20天連續投餵含抗菌素的藥餌3天,對其進行體內消毒。對已患病的魚要及時撈出,隔離治療,以防魚病蔓延。

4.水溫控制

在河魨越冬過程中,應經常注意水溫的變化和天氣預報,在寒潮來臨前應做好充分準備,保證升溫設備能及時運轉。當室內水溫低於12℃時,要採取升溫措施,提高水溫至14℃左右,並控制恆定。

5.倒池換水

換水可以降低水中的代謝廢物和病菌數量,使水環境得到改善。倒池可以周期性地對魚池進行徹底消毒、殺滅池中的有害生物和寄生蟲,改善池水環境,減少魚病的發生,提高越冬成活率。一般1個月倒池1次,對越冬池徹底消毒。倒池最好是使用鄰池,可減少勞動強度,用虹吸法將上層池水吸至消毒好的池子。一般每天吸污1~2次,將糞便、殘餌等污物吸到池外,減少水體污染。同時每周換水或補水1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5~1/4。

降低成本

1.降低熱能消耗

可利用餘熱、電廠冷卻水、地熱水等資源,減少養殖單位的熱能投入;加強保溫措施,減少越冬池的散熱,控制越冬水溫在14℃左右。

2.降低電能用量

冬季水池中溶氧為每升6毫克,河魨在溶氧量為每升3毫克時,仍能正常攝食和遊動,無缺氧徵兆。因此,可通過監控測定溶解氧,調整充氣和停氣的時間比例,節約電能。河魨在室內越冬可以採取充氧1小時,停氣3小時的間斷充氣。

3.降低海水和鹽滷用量

河魨適鹽範圍在20以下。在魚種適應越冬環境後,可每次降低鹽度5左右,並結合換水,逐漸改用淡水,這樣可降低海水和鹽滷的用量,延長倒池換水周期。

4.提高成活率

越冬期內,每月應進行1次藥物預防處理,加強魚病防治,發現病魚應及時撈出隔離治療。在溫度、鹽度、水質和溶氧等方面,創造適應河魨越冬的環境,減少其發病或死亡。

河魨室內越冬不受地域、氣候條件約束,是南北方皆宜的越冬方法。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電廠冷卻水、工廠餘熱、山洞、隧道等進行河魨越冬,可達到規模化越冬。

池塘育苗技術

小規格魚種養殖

(一) 池塘選擇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周年水溫變化較小。若用半鹹水或淡水養殖,應選擇提水方便、路線短、揚程低的地方建池。池底基本不漏水、滲水,築堤建閘較容易。另外,要求交通、供電方便,池塘周圍無高大建築物,同時不易受風暴或洪水的衝擊。

(二) 池塘清整、消毒

在冬季或農閒時將池塘中水排乾,挖出池底淤泥,然後自然曝曬。魚種下池前套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消毒。生石灰每畝用量為100~150公斤,漂白粉用量為30~40ppm,一星期後蓄水放魚,並施足基肥,以利於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

(三) 魚种放養

魚種在室內培育到1.2~1.5厘米,畝放1~2萬尾。運輸距離較近可用塑膠桶帶水運輸,若運輸距離較遠則套用塑膠袋充氧運輸,每袋裝800~1000尾,運輸時間在7~8小時內可保證成活率,運輸用水最好為3~5ppm的鹽水,放養時溫度應在18℃以上,注意袋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四) 餌料投餵及水質控制

魚種全長3厘米前每畝池塘每天投餵1千克黃豆漿,以繁殖浮游生物,為魚種提供充足餌料,同時注意透明度,一般30厘米左右;水色綠豆色,水中浮游生物數量豐富,但不成團或成群,不能在水中聚群施轉。若餌料生物過多,則應注入新水,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質清新。通過有效調控溶氧和水質,多數魚種下塘20天后規格可達3厘米左右,此時在投餵豆漿以控制餌料生物的同時,用鰻料做成黃豆大小的軟顆粒,間隔1米投餵一粒在灘上,以馴化魚種吃食鰻料的習慣,此時應分稀進行大規格魚種培育。

大規格魚種養殖

(一) 魚種運輸及放養

為保證魚種質量,暗紋東方魨應為正宗魚種。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溯水性強的個體作為放養對象。運輸一般用塑膠袋充氧運輸,3~4厘米的苗種每袋裝100~150尾,可運輸5~8小時,成活率95%以上。苗种放養前最好用5ppm漂白粉或1ppm孔雀石綠消毒10分鐘,放養時應注意溫差不宜過大。暗紋東方魨應稀養,3~5厘米的魚種池塘放養密度為2000~3000尾/畝,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體交換量大的池塘可以適當加大放養密度,可每畝3500~4000尾。隨魚體生長,逐漸捕大留小,分稀養殖。

(二) 馴養

暗紋東方魨經馴化後可投餵碎雜餌魚肉、蝦、螺肉、蚌肉等。苗种放養一周內,用新鮮適口的魚肉、蝦肉、貝肉等作為開口餌料,進行馴化,使之逐漸適應養殖環境和餌料組成。待河魨魚習慣吃食後,逐漸在餌料中拌入人工飼料,並逐漸增加人工飼料的量。直至完全吃食人工飼料,馴食期間確保餌料鮮度是馴食成功的關鍵。

(三) 投餌

餌料以鰻料為主,每天餌料投餵量占魚體重的3%~7%左右,投餵時需定位(投餌位置固定)定量(多餵多投、少餵少投,以魚吃飽為原則),定速(投餌 速度按慢—快—慢的原則),定質(餌料適口、新鮮、乾淨)。一般日投餌兩次。池中最好搭食台,以便及時檢查攝食情況,若投餌後兩小時食台上仍有剩餘餌料則需減少投餵量,食台需常清洗、曝曬以免病菌滋生。

(四) 水質調控

河魨喜水質清新的環境,池塘養殖應根據水色、水質、透明度、溶氧及魚蝦活動情況不定期加注新水,每月大換水一次以改善水質。由於河魨生長適溫範圍為9~32℃,夏季池水溫度超過32℃時需注入溫度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以調節池水溫度,冬季因池水溫度低於9℃時需進入溫室越冬。另外,河魨魚對溶氧要求較高,當水中溶氧低於1·5g/L時開始浮頭,低於1.3mg/L時開始死亡,適宜的溶氧需保持在3mg/L以上,溶氧缺乏時需用增氧機或氣泵增氧。

(五) 不同規格分養

不同大小的河魨搶食能力差異較大,搶食時大個體常常攻擊小個體,嚴重影響小個體的攝食和生長。因而就對不同規格的個體進行分養,分養一般30~45天進行一次。保證充足投餌,及時分養和適當稀養可有效防止魚體的相互殘殺,提高養殖成活率。

(六) 日常管理

每于堅持巡塘,觀察河魨的活動,攝食及水色、水質情況、檢查養殖設施。每天定時測量水體理化因子。如水溫、pH值、溶解氧、氨氮、COD、PO4-P、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記錄,以利總結經驗教訓,指導以後的生產。每隔10~15天測定魚體生長情況,做好記錄,以作為投食的參考依據。通過4~5個月的精心飼養,當年魚種規格可達100~150克,成活率可穩定在85%~95%。

疾病防治

白口病

病毒性疾病白口病該病是病毒感染症,流行於高溫期,病魚以1齡以下的魚為主,可造成魚群的大量死亡,是河魨魚養殖中最主要的疾病。

發病症狀:病魚首先口部發黑,然後變成潰瘍狀白化,繼而上下顎的齒槽露出,呈“爛嘴”狀。內部表現為肝臟淤血及線狀出血痕,重症者表現特異的狂亂遊動、相互撕咬的異常行動。

發病原因:綜合各種實驗結果表明,此病是病毒感染。感染途徑多為互相殘殺接觸感染所致。

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應以預防為主,及時分選分養避免密度過大,保證餌料優質,投餵及時。

寄生蟲病

1.異溝蟲病是河魨魚養殖中常見的一種疾病。早期已有發現,近些年來此病發生已有所減少,多發生在用金屬網箱養殖的河魨魚群中。此病是非暴發性的,很少在短期內大量死亡,只是長時間的每天有少量的死亡現象。

症狀:異溝蟲完全以吸食河魨魚的血液為營養,寄生數量多時,河魨魚體色變黑,身體瘦弱。鰓呈明顯貧血症狀,變為蒼白色,分泌過多的黏液,鰓瓣與寄生蟲接觸的地方組織崩壞,有腐臭氣。病魚失去食慾,游泳無力,逐漸衰弱而死。此病僅從外觀還難以確診,必要時對鰓進行肉眼和顯微鏡檢查,以確診此病。

病因:由單殖吸蟲異溝蟲寄生在鰓瓣、鰓腔內膜引起。成蟲長約1厘米,肉眼清晰可辨。但鰓瓣上的小蟲仍需顯微鏡觀察確診。

防治方法:用一般的藥物(外用或內服)驅蟲效果不佳,實踐經驗是不用金屬網箱養殖防止此病效果較好。另外養殖海水需交換良好。

2.三代蟲病該病主要危害1齡魚,若不能即時發現會增加死亡。故此病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

發病症狀:早期病魚的外觀難以判斷。此病多發於水溫下降時,如發現魚遊戲、攝食不活潑,體表有部分黏液白濁,胸鰭不透明。嚴重時可見鰓絲上有斑點淤血,鰓瓣邊緣呈灰色,魚皮膚糜爛、發紅、出血、魚鰭損傷,病魚衰弱,最終死亡。

發病原因:是扁形動物門、單殖吸蟲綱、多鉤亞綱的三代蟲寄生在體表各處及鰓孔內膜等處所致。

預防措施:因為三代蟲的傳播是河魚與河魨魚之間的直接接觸,所以飼養魚類的種群密度一定不要過大。

治療方法:用20ppm高錳酸鉀浸洗病魚15~30分鐘;200ppm~300ppm福馬林浸洗病魚25分鐘,或者50ppm福馬林浸洗14小時。

3.車輪蟲病此病是河魨魚養殖中常見的疾病,近些年來由於海水水質愈來愈差,致使此病癒來愈普遍。

河魨趣聞

有趣特點

一心兩用:河魨的兩隻眼睛,一隻用來追捕獵物的,同時另一隻可以用來放哨。這一特點是很多動物(包括人類)無法比擬的。

裝醜詐死:當漁民的魚網捕撈到河魨並倒在岸上時,河魨會迅速地吸氣,並膨脹成圓鼓鼓的狀態——詐死,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覺得它很可惡,很難看,不由自主地用腳一踢,這無形中幫了它大忙——順勢一滾逃到水中,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老虎鉗一樣厲害的牙齒:河魨的牙齒力學結構非常完美,一斤重左右的河魨一口可以咬斷6號鐵絲!毫不誇張!如果不小心咬到了手指,一口下去,連骨頭加肉全下來!釣魚的人們最擔心河魨咬鉤——咬繩繩斷,咬鉤鉤斷!

1.

一心兩用:河魨的兩隻眼睛,一隻用來追捕獵物的,同時另一隻可以用來放哨。這一特點是很多動物(包括人類)無法比擬的。

2.

裝醜詐死:當漁民的魚網捕撈到河魨並倒在岸上時,河魨會迅速地吸氣,並膨脹成圓鼓鼓的狀態——詐死,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覺得它很可惡,很難看,不由自主地用腳一踢,這無形中幫了它大忙——順勢一滾逃到水中,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3.

老虎鉗一樣厲害的牙齒:河魨的牙齒力學結構非常完美,一斤重左右的河魨一口可以咬斷6號鐵絲!毫不誇張!如果不小心咬到了手指,一口下去,連骨頭加肉全下來!釣魚的人們最擔心河魨咬鉤——咬繩繩斷,咬鉤鉤斷!

獻水草齒間傳情

男士向女士獻殷勤時,他們通常會獻上一束鮮花。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淡水豚亞河魨也不例外,只不過,它們不送鮮花送水草。

最新一期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刊登研究人員對巴西亞馬孫河流域亞河魨的研究。他們發現,雄性亞河魨會從它們的水生環境中收集“禮物”獻給心儀的對象,只不過,這份禮物可能是一束水草、一根木棍或者一塊石子。

區別河魨

河豚魚 河豚魚

現代動物分類學已經有了明確界定,河豚與河魨實際上是不 同綱的兩類水生動物。河魨屬魚綱,是魨形目魨科魚類的統稱,分布在近海及河流入海地段;有些種類的臟器和血液有劇毒(稱“河魨毒素”)。而河豚則是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有白鰭豚等;它們主要生活在江河中,腹內臟器無毒。注意,這裡所講的“河豚”,並不是指有毒的河魨魚(即河魨),而是淡水豚類(屬水獸)的統稱;人們熟知的海豚,正好與之相對應。海豚沒有被稱作“海豚魚”的,因為它不是魚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