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考古通論

沙漠考古通論

《沙漠考古通論》是1999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景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沙漠考古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景愛先生提出的沙漠化二重性的論斷,已被國內外學術界所採納和接受。這一論斷對於防治沙漠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沙漠考古對於考古研究如何為經濟建設服務,也提供了很好的例證。在考古學研究中,我們不能要求每一項課題研究都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然而儘可能多地把自己的研究課題與兩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應當是我們努力堅持的方向。

沙漠考古的另一個特點,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滲透。這一點正是沙漠考古研究備受社會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景愛先生以很大的精力去鑽研自然科學知識,並運用自然科學的手段和研究方法探索沙漠地區生態變化、環境變遷、史地沿革,且獲得許多重要成果。實踐出真知,本書一些章節的生態論述,很開闊人們的眼界,頗有教益。事實表明,不斷更新舊有知識,吸收自然科學新鮮知識,有利於提高我國考古學的研究水平,這很值得重視和提倡。

作者簡介

景愛,字友之,別號沙海居士,遼寧人。先後就讀于吉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理事。自70年代初進行沙漠考古,著有《中國北方沙漠化的原因與對策》(國家八五規劃重點科技專著)、《尼雅之迷》、《沙漠考古》、《金代官印集》、《金上京》。曾榮獲國家大森林獎,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沙漠考古的緣起

第一節 呼倫貝爾考古的思索

第二節 譚其驤先生的建議

第二章 沙漠考古的宗旨

第一節 什麼是沙漠

一、沙漠釋名

二、沙漠的定義

三、沙漠與荒漠

第二節 沙源的由來

一、沙漠沙的來源

二、古地中海的變遷

三、古松遼大湖的消失

第三節 沙漠的出現

一、乾燥氣候是沙塵活動的條件

二、中國大陸季風氣候的形成

第四節 人造沙漠

一、沙漠化的提出

二、黃土的形成

三、古土壤的形成

第五節 沙漠考古的宗旨

第三章 沙漠考古方法論

第一節 野外考察是基礎

一、考古資料凝結有自然信息

二、人類遺蹟是沙漠演變的尺度

三、野外考察的重要性

第二節 沙漠考古中的地層學

一、沙漠地層的形成

二、沙漠地層的特點

第三節 沙漠考古中的類型學

一、類型學有助於恢復地層

二、類型學便於民族識別

第四章 沙漠考古的科學意義

第一節 沙漠化二重性的提出及意義

一、沙漠化的自然決定論

二、科學界認識的轉變

三、沙漠化二重性的提出

四、沙漠化二重性的影響

第二節 沙漠考古與自然科學

一、沙漠考古與自然科學的交叉滲透

二、沙漠考古與自然科學交叉滲透的原因

三、從夏商周斷代工程看學科交叉

四、更新知識迎接21世紀的挑戰

第三節 沙漠考古擴大了考古學範圍

一、傳統考古學

二、考古學的擴充

三、對沙漠考古的認識

第五章 呼倫貝爾地區沙漠考古

第一節 呼倫貝爾沙地現狀

一、呼倫貝爾釋義

二、呼倫貝爾草原地貌與植被

三、呼倫貝爾沙地的分布與特點

第二節 呼倫貝爾的地質演變

一、原是古興安海的一部分

二、呼倫貝爾陸地的出現

三、海拉爾大湖的瓦解

第六章 科爾沁地區沙漠考古

第七章 烏蘭布和地區沙漠考古

第八章 鄂爾多斯地區沙漠考古

第九章 沙坡頭地區沙漠考古

第十章 額濟納地區沙漠考古

第十一章 河西走廊沙漠考古

第十二章 塔克拉瑪乾南緣沙漠考古

參考文獻

名詞索引

英文提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