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

夏衍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開封,生於浙江省餘杭縣彭埠鎮嚴家弄,畢業於浙江省立甲重工業學校(浙江理工大學前身)。 中國著名文學、 電影、 戲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 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早年參加五四運動,編輯進步刊物《浙江新潮》。從浙江省立甲重工業學校畢業後公費留學日本。入明治專門學校學電工技術。留學期間接觸日本共產黨,參加日本工人運動和左翼文化運動。1927年夏衍被日本驅逐回國,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夏衍同魯迅籌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成立後任執行委員,後發起組織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建國後歷任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日友協會長、中顧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 1994年,夏衍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第一批藏書2800冊。 10月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細菌》。話劇劇本有:《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選集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報告文學:《包身工》。創作改編的電影劇本有:《狂流》《春蠶》《祝福》《林家鋪子》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夏衍 不同時期照片 夏衍 不同時期照片

公元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三十日(農曆九月初八), 出生於浙江省仁和縣(後屬杭縣)嚴家弄27號。    

公元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夏衍父親沈學詩中風去世。  

公元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入私塾,習讀《三字經》、《論語》。

公元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春,入杭州正蒙國小二年級,開始學習新式教科書,兩年後退學在家自修。

公元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與母避居德清舅父家,辛亥革命成功後,是嚴家弄第一個剪辮子的人。

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夏衍入德清縣立高等國小,兩年後高小畢業,考試名列第二,回到杭州,進泰興梁坊當學徒約8個月。

夏衍 夏衍

公元1915年(民國四年)九月,夏衍被德清縣公費保送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染色科學習。

公元1917年(民國六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受其影響,開始閱讀《時事新報》、《民國日報》、《新青年》、《解放與改造》等報刊上各種介紹新思潮的文章。

公元1919年(民國八年),五四運動爆發,參加浙江學生運動,被選為學生會聯合會代表。6月,在《學生雜誌》第6卷第6號發表《木棉漂白之過去及將來》一文。10月,參與創辦進步刊物《雙十》和《浙江新潮》,並以“宰白”的筆名發表文章與“隨感錄”,抨擊當時的社會制度,得到陳獨秀的讚賞。  

公元1921年(民國十年)二月,考入日本北九州戶煙盯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

公元1926年(民國十五年)三月,明治專門學校畢業,獲工學士學位。4月,免試入九州帝國大學工學部冶金科。10月初,夏衍赴東京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駐日神田總支部黨委、組織部長,在日本各地華僑和留學生中宣傳革命,發展黨員。

著名作家夏衍 劉文韜 攝 著名作家夏衍 劉文韜 攝

公元1927年(民國十六年)年初奉命回國。5月,受國民黨通緝並被開除黨籍。6月,經鄭漢先、龐大恩介紹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

公元1929年(民國十八年)冬,夏衍參與籌備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0月,與鄭伯奇等人創辦上海藝術劇社。

公元1930年(民國十九年)三月二日“左聯”成立,夏衍與魯迅、錢杏村被推舉為主席團,並當選為執行委員。4月,與蔡淑馨結婚。8月,與田漢等人成立“中國左翼劇團聯盟”。

公元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五月,夏衍擔任明星公司的編劇顧問。7月,成立“劇聯”領導的’`影評人小組”。

公元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三月,夏衍與阿英、王塵無、司徒慧敏、石凌鶴成立黨的電影小組。

公元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二月,根據田漢的提綱,編寫《風雲兒女》。試作短篇小說《泡》,第一次用“夏衍”筆名,發表於鄭振鐸主編的《文學》6卷2號。5月以後創作了多幕劇《賽金花》,獨幕劇《都會的一角》等。

公元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作三幕劇《上海屋檐下》。4月初春,母親徐繡笙去世,終年80歲,赴杭州奔喪。

公元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夏衍與田漢、洪深合作話劇《再會吧,香港》。4月,赴重慶,任中共南方局辦事處文化組副組長,負責文化界統戰工作。在《新華日報》上撰寫政論及雜文,6月,寫成四幕劇《水鄉吟》。8月,五幕劇《法西斯細菌》完成。

公元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春,夏衍創作四幕話劇《芳草天涯》,9月在重慶上演。

公元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3月,夏衍經香港抵達新加坡,向華僑領袖陳嘉庚傳達中共中央軍政方針,並應陳嘉庚、胡愈之邀請任《南僑日報》主筆。

公元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6月,夏衍在香港《民眾》雜誌開設《蝸樓隨筆》專欄,在香港參與策動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主任錢昌照起義。

公元1949年,夏任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副主任暨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7月當選為中國文聯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委員。

公元1950年3月,夏衍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上海市文化局局長。8月,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成立,兼任院長。

公元1953年夏衍創作五幕六場話劇《考驗》。

公元1955年5月,夏衍受潘漢年冤案牽連,在北京被隔離,接受中組部審查。

公元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被關押在文化部機關“大廟”內,在民眾大會上遭到批鬥。12月4日凌晨1時,被紅衛兵架走,7日交解放軍“監護”。

公元1969年2月,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入空軍醫院,兩次輸血,在醫院一年有餘,繼續受審。

公元1976年,粉碎“四人幫”,閉戶讀書。

公元1977年秋,恢復黨組織關係。9月,去上海。

公元1994年,6月,向現代文學館捐贈第一批藏書2800冊。7月16日,在《文匯電影時報》上發表回憶文章《事件始末》,後《文匯報》、《作家文摘》等轉載。10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夏衍同志從事革命文藝工作65周年報告會”,下午“夏衍電影回顧展”開幕。10月30日,在北京醫院度過95華誕。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

公元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醫院去世,享年95歲。  

人物評價

沈芸:我祖父一生都被家國情懷縈繞,歷經磨難而不悔,不止他一個人,還有那一代人。    

李月紅:戲裡戲外皆傳奇。

軼事典故

愛情婚姻

夏衍一家 夏衍一家

夏衍留學後,母親掛念著他,尤其是他的婚姻,於是開始為夏衍物色對象,最後選中了後來升任杭州緯成絲織公司駐上海總經理的長女蔡淑馨。蔡淑馨原在杭州讀書,後轉入浙江女子師範學校。1924年暑假,夏衍來到杭州正式相親,兩人彼此心儀。1925 年,從省女師畢業的蔡淑馨,在校長的鼓勵下也來到日本,進入了奈良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學習。於是,夏衍在京都租了一套小木屋,也就是照片中的這幢透著濃濃愛意和詩意的小木屋。以後每逢假日,夏衍便常和蔡淑馨,還有朋友們來這裡小聚。

1930年4月,夏衍和蔡淑馨在上海舉行了婚禮。婚後,蔡淑馨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事業,放棄了自己的所學專業。在以後的歲月里,於各個歷史時期,她都默默地協助著夏衍,殫精竭慮,風雨同舟。

救亡日報

查封

1941年春節前夕,在桂林苦心經營了兩年一個月又十五天、為宣傳發動抗日救國做出卓越貢獻的《救亡日報》 ,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救亡日報》——這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報紙,從1937年8月4日在上海 創刊開始,便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為促進全民族抗日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當時,郭沫若兼任《救亡日報》社社長兼發行人,夏衍則出任總編輯。1937年11月22日,上海淪陷,《救亡日報》被迫撤離,於1938年轉至廣州復刊。當年10月底廣州又陷入日軍的三面圍攻之中,於是《救亡日報》再度“流浪”。

通信聯繫已經中斷,夏衍只好主張去桂林找李克農。1938年11月8日晚,夏衍坐上了開往長沙的火車,第二天,他好不容易才通過一個個間接的朋友關係找到了郭沫若和周恩來。當時事情太不湊巧,正逢不堪回首的“長沙大火”,周恩來正在忙著安排“緊急疏散”,根本就騰不出時間來跟夏衍詳談《救亡日報》的事情,但周恩來卻對他說:“你來得正好,馬上回桂林和克農商量,自籌經費,儘快恢復《救亡日報》……”夏衍來到桂林與李克農商量後,在1938年離開桂林赴香港籌款。第二天,郭沫若就來到了桂林。三天后,周恩來也專程從長沙來桂,向郭沫若指示《救亡日報》的辦報方針。這時,夏衍籌款工作十分順利。駐港的廖承志接到周恩來的電報後,即從海外華僑捐贈的抗日經費中,專門撥給《救亡日報》1500港幣。

復刊

《救亡日報》在桂林復刊 《救亡日報》在桂林復刊

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報》在桂林復刊。夏衍主持《救亡日報》作風嚴謹,一絲不苟。作為總編輯的夏衍,一直主筆撰寫社論和時評,理直氣壯地宣傳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揭露汪精衛叛國投敵和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行為。《救亡日報》在抗日宣傳中的影響不僅引起了廣大民眾的注意,也引起了反動派的嫉恨。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直接導致了《救亡日報》在桂林的劫難。1941年1月17日,蔣介石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名義發布“命令”,宣布新四軍“叛變”,取消新四軍番號,還命令全國報紙都必須刊登顛倒是非的“中央社”電訊稿和“軍委命令”,以掩蓋事實真相。夏衍堅持拒絕刊登這則誣衊“新四軍叛變”的訊息電稿。

1941年3月1日,駐桂林的國民黨新聞檢查所秉承蔣介石重慶當局的密令,查封了《救亡日報》。

親屬成員

成員姓名相關資料
父親沈學詩 1882-1903,夏衍3歲時,中風去世。
母親徐繡笙1857-1937,浙江德清縣乾元鎮人。
妻子蔡淑馨1924年與夏衍相識,1930年與夏衍成婚。
女兒沈寧1931年生於上海,夏衍的第一個孩子。
兒子沈旦華夏衍的第二個孩子。

個人作品

夏衍 夏衍

1924年1月,正在日本福岡的沈端先(夏衍)將一篇舊作重新修改,題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在《獅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這是夏衍發表的第一小說,作品描寫了一個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對未婚妻的思念。

創作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賽金花》《法西斯細菌》《上海屋檐下》及報告文學《包身工》。改編創作有《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鋪子》等電影劇本,著有《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等理論專著。著述甚豐,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夏衍劇作集》《夏衍電影劇本集》《夏衍雜文隨筆集》《夏衍論創作》《懶尋舊夢錄》等。

後世紀念

夏衍故居 夏衍故居

紀念夏衍逝世二十周年暨30年代反法西斯電影研討會

2015年07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當代電影》雜誌社主辦的“可見的左翼——紀念夏衍逝世二十周年暨30年代反法西斯電影研討會”於7月1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幕。來自全國各高校、研究機構、媒體的近百名學者及相關人士出席全國學者雲集 紀念左翼文化開拓者夏衍逝世20周年。  

夏衍故居

夏衍故居建於清末民初,屬中式平房,位於杭州慶春門外嚴家弄。現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創作特色

夏衍 夏衍

夏衍作為中國三十年代開始的左翼戲劇運動的先驅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對中國現代話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無論從戲劇的表現內容,還是戲劇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都在對 “ 五四”以來中國話劇優秀傳統繼承的基礎之上, 進行了許多開藝術先河的創造性探索, 營造了自己意味深長的藝術境界,形成了獨特的創作個性和藝術風格。夏衍創作的著力點,在於通過關注大時代里普通知識分子和市民階層的精神悲歡,來提示社會政治和革命的主題。夏衍大多將自己鮮明的政治態度, 寓托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內心衝突中, 從簡單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盪的時代特徵, 讓讀者和觀眾聽到將要到來的時代的腳步聲,以一種近乎平庸的寫實精神反襯出波瀾壯闊的時代生活,將高度的社會政治意識、飽滿的政治熱情與藝術創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這使他在同時代劇作家同行中脫穎而出, 並獲得了自己的文學史地位。  

夏衍出於對政治的熱情和信仰的追求,一心想要自己的創作介入政治生活領域,但他並未簡單地以藝術圖解政治, 而是以自己日臻成熟和明晰的創作個性、以他對政治與藝術關係的獨特理解化開了僵硬的政治外殼。 可以說, 夏衍正是以其敏感多思、善於冷靜地觀察和剖析的藝術氣質將作品的政治傾向性與藝術性完善地結合在一起, 形成了他富有個性的戲劇藝術風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