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家

批評家

批評家,專門從事評論、評批的人。另有同名書籍和動畫。批評家的自信使他獲得批評活動所必須的穩定,不致左右搖擺,而且能夠立在一定的理性高度去俯察對象;使他能夠超越於世俗的物質或情感眼光,穿透惑人的假象,鞭辟入裡,透析對象。《批評家(2009/03總第3輯)》是第三輯《中國美術評論》文集,書中具體收錄了《網路與藝術批評》、《網路批評的語言暴力和知識缺失》、《批評語境》、《前衛藝術的文化邏輯及其與抽象繪畫的關係》、《從張奇開常識性錯誤說起》、《風雨兼程的威尼斯雙年展》等文章,供讀者朋友們閱讀。

詞意

中文:批評家

英文:critic commenter

拼音:pī píng jiā

詞性:名詞

意思:專門從事評論、評批的人。

性格特點:

法國啟蒙主義大師狄德羅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話,他說批評家是在“對過路人噴射毒汁”。毒汁?多么可怕!這個令人恐怖的字眼,會為社會帶來什麼呢?我們想到蜂毒。當肌體發生某種病變,民間偏方會告訴你:如果被蜂蜇,病體將會出現奇特的變化,那百藥難醫的病變會奇蹟般消失。在整個社會的有機組成中,批評家不幸而命定地長著有毒的蜂尾,面對文藝現狀,他們不能不以表面上惡毒的語言發起凌厲的攻勢,以去邪扶正,激濁揚清,這該是批評家的天職。

批評家首先是理想主義者。這不是那種借美妙的辭彙作光環,以虛張聲勢,迷惑眾眼的理想主義。他們是一些骨子裡的理想者,在他們內心深處,永遠燃著一盞照徹前程的燈。那光華美妙的聖景使他們神迷,無論環境如何險惡,人心多么複雜,無論現實的惰性多么強大,他們決不從流俗,也不輕易附合眾議,始終堅守著理想不屈服,並且為那至善至美的境界頑強地戰鬥。

批評家當然有極強的攻擊欲。攻擊欲可謂人類的天性之一,而它在批評家身上體現得特彆強烈。這些深度的理想主義者,由於對完美有著執著地追求,於是必定要小心翼翼,百般呵護理想的聖潔。他們異常敏感,而且喜歡挑剔,總能在一份精美的菜餚中發現些許不如人意處,而對那些粗製濫造的東西,更是不惜餘力,非批得體無完膚不可。

批評家的職業特點,要求他們充滿自信。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許是個極自卑的人,誠惶誠恐,而一旦進入批評活動,仿佛有魔力附身,立刻會變得聲高八度、氣勢張揚,咄咄逼人。有位詩人曾形容一位批評家臨戰前的瞬間姿態,仿佛一按電鈕,立刻通了電。這種通電狀態,還是批評激情所致。面對數量眾多又時時更迭,積澱深厚且不斷增生的文藝對象,批評家的主體必須擴張,堅信自己所依憑的理論系統,堅持自己的審美理想與社會理想,建構自我牢固的理性框架。否則,就會在龐雜的對象世界面前迷失自我,甚至被對象牽著鼻子走。批評家的自信使他獲得批評活動所必須的穩定,不致左右搖擺,而且能夠立在一定的理性高度去俯察對象;使他能夠超越於世俗的物質或情感眼光,穿透惑人的假象,鞭辟入裡,透析對象。

批評家又是真正具有愛心的人。一個內心冷漠的人,不可能從事批評,而只有外表的熱情,也不可能展開真正的批評,因為這種人的口裡總是裝著頌詩。批評家的愛是一種大愛。愛生活,愛世界,愛他們得以生存的這個星球,和這星球上的一切生物與非生物。當然,更愛他們的批評對家。正是這深沉的愛心,使他們以全部激情投入這個世界。冷傲與漠然是他們的天敵。這些多血質的人對文學藝術作品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面對批評對象,就渾身發熱、激動不已。沒有愛,就沒有恨,愛之愈深,恨之尤甚。恨鐵不成鋼的急切,使他們把自己的語言變作一把犀利的匕首,去剔除對象身上的一切污濁醜陋;使他們讓自己的語言如電閃雷鳴,驚醒那些陶醉於醬缸的渾噩中的人。

批評家必須學識淵博。英國文藝批評家約翰·克羅·蘭色姆說過:“文學批評一定要通過學問淵博的人堅持不渝的共同努力發展起來。”但是由於歷史、環境的局限和主觀的欠缺,批評家也許一時難已淵博,於是,他們背起尚未裝滿的行囊就上路了。好在真正的批評家都是好學的,而且那行囊能夠兼收並蓄,他們堅信自己能在浪漫的行程中不斷補充給養。(本段文字原載於1998年05月27日《中華讀書報》,作者:許文郁,標題:《批評家是什麼》)

圖書信息

出版社:四川美術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平裝: 10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41038433, 7541038431

條形碼: 9787541038433

尺寸: 25.8 x 18.2 x 1 cm

重量: 458 g

內容簡介

《批評家(2009/03總第3輯)》是第三輯《中國美術評論》文集,書中具體收錄了《網路與藝術批評》、《網路批評的語言暴力和知識缺失》、《批評語境》、《前衛藝術的文化邏輯及其與抽象繪畫的關係》、《從張奇開常識性錯誤說起》、《風雨兼程的威尼斯雙年展》等文章,供讀者朋友們閱讀。

目錄

理論前沿

程美信《網路與藝術批評》

段君《解碼網路批評》

鮑棟《網路批評的批評》

孫振華《陽光下的黑洞——網路批評與公共倫理斷想》

馮大慶《網路批評的語言暴力和知識缺失》

楊衛《語言暴力的前因後果——漢語寫作的昨天與網路批評的今天》

鄒躍進《快樂你我他——對“藝術國際”網的文化分析》

現象解剖

段煉《超越模仿:中國當代美術的焦慮》

反思批評

廖邦銘《批評語境》

原志陽《當代藝術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權力空間》

青年論壇

何桂彥《前衛藝術的文化邏輯及其與抽象繪畫的關係》

楊冰瑩《謀殺“真實”——後現代主義藝術中的仿像》

公共調查

“中國現代藝術檔案”編輯部《2008年中國藝術理論的若干問題》

一家之言

韓妙第《從張奇開常識性錯誤說起》

書刊評論

李公明《美術批評方法論的基礎教學——談王林(美術批評方法論)》

信息反饋

陳孝信《給(第二輯主編)的一封信》

王林《關於一文特別說明》

批評譯林

馮寅春《風雨兼程的威尼斯雙年展》

同名動畫

影片信息

導演: Ernest Pintoff

編劇: 梅爾·布魯克斯

主演: 梅爾·布魯克斯

類型: 動畫 / 喜劇 / 短片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63-05-20

片長: 4 分鐘

劇情介紹

1963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批評家》講述了一位貧嘴的老人觀看著畫面,無視其他觀眾的投訴, 不管面對何種古怪的圖案,他都要給出若干先入為主,模稜兩可的劇透。完全自我為中心的吐槽抬槓,搞笑逗樂的同時也十足諷刺。網路時代的便利,更是令這種的無責任的亂彈得以發揚光大。短片畫面本身,主要是一些黑色填充的抽象粗糙的平面圖形和變換的純色填充的背景,就像在諷刺一些早期實驗短片。

編輯推薦

《批評家(第1輯)》:

一本揭示問題的讀物

一本磨礪思想的讀物

一本可以點名的讀物

一本不做廣告的讀物

一本拒絕報導的讀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