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土特產
西瓜
特性:西瓜主根系,主根深1米以上,根群主要分布在20厘米--30厘米的耕層內,根纖細易斷,再生力弱,不耐移植。幼苗莖直立,4--5節後間伸長,5--6葉後匍匐生長,分枝性強,可形成3--4級側枝。葉互生,有深裂、淺裂和全緣。雌雄異花同株,主莖第3--5節現雄花,5-7節有雌花,開花盛期可出現少數兩性花。花冠黃色。子房下位,側膜胎座。雌雄花均具蜜腺,蟲媒花,花清晨開放下午閉合。果實有圓球、卵形、橢圓球、圓筒形等。果面平滑或具棱溝,表皮綠白、綠、深綠、墨綠、黑色,間有細網紋或條帶。果肉有乳白、淡黃、深黃、淡紅、大紅等色。肉質分緊肉和沙瓤。種子扁平、卵圓或長卵圓形,平滑或具裂紋。種皮白、淺褐、褐、黑或棕色,單色或雜色。種子千粒重大籽類型100克--150克、中籽類型40克--60克、小籽類型20克--25克。子瓜類型150克--200克。栽培:西瓜喜高溫乾燥氣候。生長適宜溫度25~30℃,6~10℃時易受寒害。月平均氣溫在19℃以上的月份全年多於3個月的地區才可行露地栽培。屬長日照植物,喜強光,光飽和點為8萬勒克斯。適宜乾熱氣候,耐旱力強,要求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土壤pH5~7為宜。中國的西瓜栽培方式多種多樣。屬於露地的有西北的旱塘栽培和砂田栽培,華北的平畦栽培,長江以南的高畦栽培等;屬於保護地的有北京的風障栽培,保定的葦毛栽培,以及地膜覆蓋栽培、塑膠大棚栽培、溫室栽培等。不論露地或保護地栽培,均於春季先行保護地育苗,然後定植。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過磷酸鈣和硫酸鉀可提高果實的含糖量。種植密度一般畝栽500~600株。華北行整枝,一株一蔓一瓜;華南不整枝,一株多蔓多瓜。自播種至收穫約80~120天,從雌花開放到果實成熟約30~50天。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等,主要蟲害有蚜蟲、種蠅、守瓜等。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可栽培。山東省沂水縣四十里舖、山東省萊西有大量栽培,萊西市河頭店鎮出產的南嵐西瓜以瓤沙、味甜、水多、營養豐富而聞名。
用途西瓜果實為夏季主要水果。成熟果實除含有大量水分外,瓤肉含糖量一般為5~12%,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甜度隨成熟後期蔗糖的增加而增加。不含澱粉,采後貯藏期間甜度會因雙糖水解為單糖而降低。瓜子可作茶食,瓜皮可加工製成西瓜醬。在中醫學上以瓜汁和瓜皮入藥,功能清暑解熱。
堪稱瓜中之王,因在漢代時從西域引入,故稱西瓜。西瓜亦屬葫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非洲,目前除少數邊遠寒冷地區外,國內各地均有種植,果味甘甜而性寒。
西瓜是夏天的典型水果,也是夏季的主要水果,在熾熱的夏日或氣溫悶熱的熱帶夜晚,只要有冷凍的西瓜,便具有消除暑熱的效果。
大蒜
大蒜的保健作用:1、強力殺菌。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對多種球菌、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是目前發現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強的一種。
2、防治腫瘤和癌症。大蒜中的鍺和硒等元素可抑制腫瘤細胞和癌細胞的生長,實驗發現,癌症發生率最低的人群就是血液中含硒量最高的人群。美國國家癌症組織認為,全世界最具抗癌潛力的植物中,位居榜首的是大蒜。
3、排毒清腸,預防腸胃疾病。大蒜可有效抑制和殺死引起腸胃疾病的幽門螺桿菌等細菌病毒,清除腸胃有毒物質,刺激胃腸黏膜,促進食慾,加速消化。
4、降低血糖,預防糖尿病。大蒜可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增加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提高人體葡萄糖耐量,迅速降低體內血糖水平,並可殺死因感染誘發糖尿病的各種病菌,從而有效預防和治療糖尿病。
5、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大蒜可防止心腦血管中的脂肪沉積,誘導組織內部脂肪代謝,顯著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膽固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漿濃度,增加微動脈的擴張度,促使血管舒張,調節血壓,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預防動脈硬化。
6、保護肝功能。大蒜中的微量元素硒,通過參與血液的有氧代謝,清除毒素,減輕肝臟的解毒負擔,從而達到保護肝臟的目的。
7、旺盛精力。大蒜可有效補充腎臟所需物質,改善因腎氣不足而引發的渾身無力症狀,並可促進精子的生成,使精子數量大增。
8、預防感冒。大蒜中含有一種叫“硫化丙烯”的辣素,對病原菌和寄生蟲都有良好的殺滅作用,可預防感冒,減輕發燒、咳嗽、喉痛及鼻塞等感冒症狀。
大蒜具有很好的保健與治療功效。
早在30年前曾提取到大蒜的主要成分是大蒜辣素,但性狀極不穩定,無太大實用價值。
近幾年科學工作者採用超低溫冷凍乾燥工藝技術,分離出另一有效成分——大蒜新素,分子式為C6H10OS2,性質穩定,加鹼加熱均不易使之破壞,並經試驗證實具有強大的抑制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它能在5分鐘內殺死傷寒桿菌,特別適用於治療真菌引起的皮膚病和深部黴菌感染,而且毒性低,副作用少,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有效的天然廣譜抗菌素。
臨床上可以用來治療以下皮膚病:
皮膚結核、蜂窩組織炎、癤、癰、丹毒、猩紅熱、溶血性鏈球菌性壞疽、臁瘡、腦膜炎球菌感染、葡萄球菌病、化膿性甲溝炎、口腔念珠菌病、支氣管及肺念珠菌病、消化道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陰道炎、擦爛性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心內膜炎及腦膜炎、肺隱球菌病、隱球菌腦膜炎、皮膚黑熱病、皮膚阿米巴病、滴蟲病、弓漿蟲病、錐蟲病等。
大蒜的營養成分及其保健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大蒜集100多種藥用和保健成分於一身,其中含硫揮發物43種,硫化亞磺酸(如大蒜素)酯類13種、胺基酸9種、肽類8種、甙類12種、酶類11種。另外,蒜氨酸是大蒜獨具的成分,當它進入血液時便成為大蒜素,這種大蒜素即使稀釋10萬倍仍能在瞬間殺死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流感病毒等。蒜素與維生素B1結合可產生蒜硫胺素,具有消除疲勞、增強體力的奇效。大蒜含有的肌酸酐是參與肌肉活動不可缺少的成分,對精液的生成也有作用,可使精子數量大增,所謂吃大蒜精力旺盛即指此而言。大蒜還能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並有降血壓、降血糖的作用,故對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等有一定療效。大蒜外用可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去除皮膚的老化角質層,軟化皮膚並增強其彈性,還可防日曬、防黑色素沉積,去色斑增白。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證明,大蒜可斷亞硝胺類致癌物在體內的合成到目前為止,其防癌效果在40多種蔬菜、水果中,按金字塔排列,大蒜位於塔頂。在100多種成分中,其中幾十種成分都有單獨的抗癌作用。
大蒜中保健作用很高的大蒜精油是蒜中所有含硫化合物的總稱,這些物質中的硫原子具有高度的活性,能自發地轉變成多種有機硫化合物。這些有機硫化合物在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因素作用下,又可轉變成其他的含硫化合物。大蒜中的所有含硫化合物大多具有廣泛藥理、藥效作用,也是構成大蒜特有辛辣氣味的主要風味物質。大蒜精油成分中研究較多的有蒜氨酸、大蒜辣素和大蒜新素。
此外,日常食物中含有機鍺最豐富的也是大蒜,有研究證明,有機鍺化合物和一些抗癌藥物合用,無論在抑制腫瘤局部生長,還是防止腫瘤轉移方面,均有協同作用;有機鍺化合物能夠刺激體內產生干擾素,而干擾素的抗癌作用已被醫學所證實;有機鍺化合物對受損的免疫系統具有不同程度的修復作用,可激活自然殺傷細胞和巨噬細胞,有利於癌症的控制!有機鍺化合物能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從而減少了癌細胞黏附、浸潤和破壞血管壁的機會,這對阻止癌細胞的擴散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大蒜還富含硒,這種物質同樣具有強大的抗癌效應。實驗發現,癌症發生率最低的人群就是血液中含硒量最高的人群。另外,硒以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形式發揮抗氧化作用,從而起到保護膜的作用。大蒜中還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抗氧化方面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大蒜中含有17種胺基酸,其中賴氨酸、亮氨酸、纈氨酸的含量較高,蛋氨酸的含量較低,白皮蒜的必需胺基酸含量低於紫皮蒜,但胺基酸總量百分比略高於紫皮蒜。大蒜中礦物元素含量以磷為最高,其次為鎂、鈣、鐵、矽、鋁和鋅等的含量為高。
大蒜為什麼有特殊的氣味?吃過生大蒜後,口腔往往會散發出一股難聞的特有臭味,在日常交往中較忌諱。完整的大蒜是沒有氣味的,只有在食用、切割、擠壓或破壞其組織時才有氣味。這是因為在完整大蒜中所含蒜氨酸無色、無味,但大蒜細胞中還存在有一種蒜苷酶,二者接觸則形成有強烈辛辣氣味的大蒜辣素。大蒜辣素就是大蒜特殊氣味的來源。
大蒜神奇的殺菌效果: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對多種球菌、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1982年科學家通過對大蒜的抑菌、殺菌、抗病毒、殺蟲以及抑制酶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證明了大蒜抑酶殺菌的作用以及作用物質。現代研究發現,大蒜的揮髮油、汁、浸出液及蒜素對多種球菌、桿菌(如百日咳等)、黴菌、真菌(如隱球菌腦膜炎等)、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在食品防腐方面,日本學者研究發現,大蒜對幾十種食品衛生和食品腐敗細菌有較強的抑制和殺滅作用,科學家還通過大蒜水溶液對幾十種常見污染食品真菌的抑制和殺滅作用研究,發現大蒜對腐敗真菌有很強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其作用強度相當於甚至強於化學防腐劑苯甲酸、山梨酸,是目前發現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強的一種。
大蒜的減肥效果:近日韓國研究指出,大蒜不僅具有抗癌、抗菌效果,在控制肥胖方面也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韓國一個教授研究組對動物進行實驗從而得出結論。研究組對老鼠做了為期四天的實驗。根據該實驗結果,食用高脂肪食物及大蒜汁的老鼠每天體重增加量為0.09g,而只食用高脂肪食物的老鼠體重日增加量為0.20g。而只食用大蒜汁的老鼠比只食用高脂肪食物的老鼠的可導致肥胖的蛋白質瘦體素含量少一半以上。奈及利亞的一些學者在給小鼠餵食油膩飼料一段時間後,發現其血液、肝臟和腎臟里膽固醇的含量急劇增加。當在油膩的飼料里加進一點蒜泥時,它們的膽固醇含量便不再增高,是酶參與脂肪酸和膽固醇的合成,而大蒜對酶的形成恰好起阻止作用。可見,大蒜具有抑制肥胖的作用。專家指出,加工大蒜比生大蒜的效果要略差一些,但由於刺激性弱,對身體反而更好一些。
沂蒙土特產板栗
栗是山毛櫸科栗屬中的喬木或灌木總稱,大約有8-9種,原生於北半球溫帶地區,大部分種類栗樹都是20-40米高的落葉喬木,只有少數是灌木。各種栗樹都結可以食用的堅果,單葉,橢圓或長橢圓狀,10-30厘米長,4-10厘米寬,邊緣有刺毛狀齒。雌雄同株,雄花為直立柔荑花序,雌花單獨或數朵生於總苞內。堅果包藏在密生尖刺的總苞內,總苞直徑為5-11厘米,一個總苞內有1-7個堅果。美洲栗原來是美國東部的主要樹種,但被一種真菌病傳染幾乎滅絕,歐洲和西亞的栗書樹種類也容易受感染,但中國和日本的栗樹種類對這種真菌有抵抗力,所以現在被美國引種,培養能抗真菌的雜交樹種。
編輯本段分布
本屬植物分布於北半球的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其中主要栽培種還有歐洲栗和日本栗。
編輯本段在中國
板栗是中國栽培最早的果樹之一,約已有2000~3000年的栽培歷史。葉披針形或長圓形,葉緣有鋸齒。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葇荑花序,成熟後總苞裂開,栗果脫落。堅果紫褐色,被黃褐色茸毛,或近光滑,果肉淡黃。果實含糖、澱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
中國的板栗品種大體可分北方栗和南方栗兩大類:北方栗堅果較小,果肉糯性,適於炒食,著名的品種有明栗、尖頂油栗、明揀栗等。南方栗堅果較大,果肉偏粳性,適宜於菜用,品種有九家種、魁栗、淺刺大板栗等。樹性強健。根系發達,有菌根共生。較抗旱,耐瘠薄,宜于山地栽培。適合偏酸性土壤。多行實生播種,也可嫁接繁殖。木材緻密堅硬、耐濕。枝、樹皮和總苞含單寧,可提取栲膠。
板栗歷史悠久。西漢司馬遷在《史記》的《貨殖列傳》中就有“燕,秦千樹栗,……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的明確記載。《蘇秦傳》中有“秦說燕文侯日: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細作,而足於棗栗矣,此所謂天府也”之說。西晉陸機為《詩經》作注也說:“栗,五方皆有,惟漁陽范陽生者甜美味長,地方不及也。”由此可見,我國的勞動人民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栽培板栗。板栗多生於低山丘陵緩坡及河灘地帶,河北、山東、陝南鎮安是板栗著名的產區。
萊西大板栗為落葉喬木,結果前幼樹生長旺盛,枝條粗壯,樹勢直立;結果後長勢逐漸減緩,樹冠呈半圓形;進入盛果期後,長勢緩和、枝條較短,樹冠呈圓頭形。葉片肥大,呈長橢圓形,葉邊為鋸齒形,整個葉片沿主脈向上呈平展狀。果實大,平均單果重25克,是紅光板栗的2.5倍。早實、高產、穩產。嫁接在一年生砧木上,第2年結果率為61.5%,嫁接在3年生砧木上,當年結果率37.5%;3年生幼樹1/15公頃產121.1公斤,為紅光板栗的1.8倍;12年生成樹公頃產達382.8公斤,比紅光板栗高13.8%。甘甜質糯,品質上等,優於紅光板栗。其中維生素C含量為每百克鮮樣36.5毫克,可溶性總含糖量為每百克鮮樣10.54毫克,澱粉、粗蛋白質、粗脂肪的乾樣含量分別為26.57%、7.24%和1.745%。抗逆性強,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土壤PH值6.5~7.5,含鹽量少於0.2%的條件下,均可栽植,並獲得高產穩產,且病蟲危害較少,對降雨量和氣候的適應範圍較大。主要分布在山東省的萊西市院上鎮和馬連莊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