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送李御帶珙

這是李曾伯任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時,為友人幕僚稅巽甫餞行而作的詞。從這首送別詞中,人們讀到的,僅僅是那種淺層次的惜別,同時,也表達了詞人對有才幹的友人不受重用而悵惘、而自責的感情。

基本簡介

唐人以處士辟幕府如石、溫輩甚多。稅君巽甫以命士來淮幕三年矣,略不能挽之以寸。巽甫雖安之,如某歉何!臨別,賦《沁園春》以餞。----序

水北洛南,未嘗無人,不同者時。賴交情蘭臭,綢繆相好;宦情雲薄,得失何知?夜觀論兵,春原弔古,慷慨事功千載期。 蕭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詩。歸兮,歸去來兮,我亦辦征帆非晚歸。正姑蘇台畔,米廉酒好;吳松江上,蓴嫩魚肥。我住孤村,相連一水,載月不妨時過之。長亭路,又何須回首,折柳依依。

詞作鑑賞

這首詞是作者任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時所作,小序所謂“淮幕”當指淮東制置使司幕府。詞是為友人幕僚稅巽甫餞行而作。小序謂:唐代士子由幕府徵召而授官的很多,而稅君以一個在籍的士人身份,來我這三年了,我卻一點也不能使他得到提拔。他雖然處之泰然,可我多么歉疚!臨別之際,寫這首詞為他送行。但從這首送別詞中,人們讀到的,不僅僅是那種淺層次的惜別,同時,也表達了詞人對有才幹的友人不受重用而悵惘、而自責的感情。

正文

首句便為不平之鳴。“水北洛南,未嘗無人,不同者時。”“水北洛南”意思是說:今天未嘗沒有石、溫那樣的人才,只是時代不同了。機遇好了,則人才輩出,機遇不好時,則命士如巽甫終是塵土銷磨。

“賴交情蘭臭,綢繆相好;宦情雲薄,得失何知?”這裡是說:憑交情,我和巽甫是再好不過了;但我們都是拙於吏道,將作官看得很淡薄,箇中的得失怎么看得清呢?照說,憑我們的交情和我的閫帥地位,巽甫是不難求得一進的,然而卻不是這樣!其原因除了時代昏暗外,就是我的迂拙了。這表達了作者的自責。“宦情雲薄,得失何知”,則又是對友人的鼓勵了。

這裡意思兼及雙方,起到了上下層次的遞轉作用。下面就著寫巽甫的高尚志行了。

“夜觀論兵,春原弔古,慷慨事功千載期,”巽甫常常和自己談論軍事,憑弔古蹟,激昂慷慨,以千秋功業相期許。這裡的“論兵”、“弔古”,既有歷史的緬懷,又有現實的感慨。在南宋,揚州是江淮要塞,淮東制置使司當時就是擔負南宋東線抗禦蒙古重任的。

這是概括三年間生活。分手之際是:“蕭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詩。”意思是三年來一無所得,歸去是兩袖清風。這裡還暗中點明巽甫的安貧樂道,雖遭逢不遇,仍不輟吟詠。這又和眼下以詞餞行聯繫起來。以上兩層寫巽甫才高志遠、關切國事、品行高潔。如此人物,令人起敬;如此遭遇,叫人憐惜同情。作者這樣寫來,其憤時、自責亦在其中。

上片可說是回顧,下片就是送行了。換頭連用兩“歸”字,表明巽甫態度之堅決,也表明作者對其行動的讚許。不僅如此,“我亦辦征帆非晚歸”,我也要歸去。送人將自己的心也送走了。“正雜蘇台畔,米廉酒好;吳松江上,蓴嫩魚肥。”吳中一帶一直是士大夫退居的理想所在,蘇軾曾嚮往那裡“月致米三石、酒三斗”的生活,鱸膾蓴羹更是古來為人盛稱的風味。以上所寫為共同嚮往。“我住孤村,相連一水,載月不妨時過之。”這裡說兩家住處是一水相連,退歸之後還可以經常相聚。“長亭路,又何須回首,折柳依依。”“長亭路”即分別的地方,在這裡折柳相贈以表留戀是古來習俗,也是人情之常,而作者卻說:我們分手時不必這樣了。為什麼呢?這一是因為歸去的地方那么好,不必戀戀不捨。二是因為“我亦辦征帆非晚歸”,離別是短暫的,很快就會重逢。

下片寫送行,主客雙方似乎都挺輕鬆。小序雖說巽甫安之,但“慷慨事功千載期”就如此無成而歸,巽甫的心情自是不安,作者的不安在小序及上片已表露甚明。下片如此寫,是委婉的勸解。詞人將隱退後生活寫得愜意,目的是安慰友人,減輕其心理負荷。

同時,下片的惜別與上片的憤時也是意脈相承的。下片將巽甫歸去的態度寫得很堅決,也寫出自己退歸的決心,還寫出二人對鄉居生活的嚮往,這正是表露了他們對不重視人才的不滿,對官場的厭惡。總之,全詞是圍繞惜別也是惜才的中心來展開的。

這首詞的語言質樸,有的地方行以古文句法,顯得有些散緩,但很覺有味,這大概是全篇那類似談話的語調造成的。

作者李曾伯

作者簡介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間) 南宋詞人。字長孺,號可齋。原籍覃懷(今河南沁陽附近)人。南渡後寓居嘉興(今屬浙江)。理宗紹定三年(1230),知襄陽縣。嘉熙元年(1237),為沿江制置司參議(《宋史》卷四二《理宗紀》)。三年,遷江東轉運判官、淮西總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1242),為兩淮制置使兼知揚州。九年,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轉運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寶祐二年(1254),改夔路策應大使、四川宣撫使。以事奉祠。起為湖南安撫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靜江府。復以事罷。景定五年(1264),起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軍,長於邊事,為賈似所嫉,於度宗鹹淳元年(1265)褫職。尋卒。有《可齋雜稿》三十四卷,《續稿》前八卷、後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詩文,《宋史》卷四二○有傳。

人物生平

曾通判濠州,遷軍器監主簿 。淳祐二年(1242),遷太府卿、淮東制置使、知揚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職予祠。九年,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兼廣西轉運使。次年,為京湖安撫制置使知江陵,進龍圖閣學士。寶祐元年(1253),拜端明殿學士 。明年,進資政殿學士、四川宣撫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闕,特賜同進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撫大使兼知潭州,兼節制廣南,移治靜江 。開慶元年(1259),進觀文殿學士。景定五年(1264 ),知慶元府 、沿海制置使 。鹹淳元年(1265),為賈似道所嫉 ,褫職。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時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績,稱南渡後名臣 。《宋史》有傳。有《可齋雜稿》三十四卷 ,續稿八卷 ,續稿後十二卷。後人合名《可齋類稿》,內有詞七卷。《四庫總目提要》稱其“詩詞才氣縱橫,頗不入格。要亦戛戛異人,不屑拾慧牙後”。

成就及榮譽

李曾伯集中有詩、詞、文。文多為奏疏表狀之類。詩沒有顯著特色。他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於詞。其詞今存 200餘首,長調占絕大多數。作者是熱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載,肯區區徒戀片時歡?"(〔八聲甘州〕《自和》)所以他的詞不屑作鶯嬌燕昵之語,而喜用慷慨悲壯之調,抒發憂時感世之情。他自稱"願學稼軒翁"(〔水調歌頭〕《壽劉舍人》),詞的風格和內容也多有與稼軒相似之處。如〔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春去春來,潮生潮落,幾度斜陽人倚樓。堪憐處,悵英雄白髮,空敝貂裘","淮頭虜尚虔劉,誰為把中原一戰收",對景抒情,感慨身世,懷念中原,悲憤之意,宛然可見。前人評論他"才氣縱橫,頗不入格,要亦戛戛異人,不屑拾慧牙後"(《四庫全書總目》),概括了可齋詞的特點。但因不講含蓄和議論過多,有些篇章流於粗豪,顯得枯燥,形象性較差。有《可齋雜稿》34卷,《可齋續稿》前8卷,後12卷,並見於《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