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義
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汾渭地震帶屬於華北地震區,是中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
引申
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汾渭地震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汾渭地震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汾渭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臨汾地震
1695年5月18日(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六日)中國山西省南部臨汾斷陷盆地內發生的一次大地震。震級估計為7.5~8級。據《雍正臨汾縣誌》記載:“戌時平陽地震,有聲如雷,頃刻城垣、衙署、廟宇、民舍盡行倒塌,城鄉人民壓死數萬。”此震將近400年前的1303年,附近的洪洞縣和趙城鎮就曾發生過一次規模相似的地震。整個山西地震帶地質構造屬於地塹式斷陷盆地,有發生大地震的背景條件。
華北地震區
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中國主要地震帶
青藏高原地震區
中國南北地震帶
華北地震區
鮮水河地震帶
汾渭地震帶
三江地震帶
東南沿海地震帶
歷史
中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集中發生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在我國發生的地震又多又強,其絕大多數又是發生在大陸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內。因此,我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大陸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4,但20世紀有1/3的陸上破壞性地震發生在我國,死亡人數約60萬,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左右。20世紀死亡20萬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兩次,都發生在中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大地震,死亡23萬餘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級地震,死亡24萬餘人。這兩次大地震都使人民生命財產遭受了慘痛的損失。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餘人喪生,占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
這五個地區是:
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有關地震的幾個概念震源:地球內部直接發生破裂的地方;震中:震源正對著的地面;震中距:震中到觀測點的距離;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離。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1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崑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裡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此外,"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裡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儘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裡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
科學自救
西安市地震局副局長王養培表示,地震時科學自救最需要的是鎮靜、果斷和科學的方法。王養培表示,西安市委、市政府領導對地震監測非常重視,近年來,共投資500多萬元進行了地震測報台站建設,全市共建設有17個地震前兆測報台站,地震監測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最近社會上汶川地震的震中將向西安遷移的傳言,他說,從地域看,汶川地震發生在南北地震帶和崑崙山地震帶交匯處,而西安地區位於汾渭地震帶,兩地不在同一地震帶上,按地震規律,地震遷移會沿著地震帶走,一般在同一地震帶上推移,而且歷史上從沒有出現跨地震斷裂帶的地震遷移情況。此外,破壞性地震發生之前可能要發現一些前兆性的反應。從西安市地震局的監測數據看,目前西安市的地震異常基本上都是汶川地震的震後效應,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近期會發生破壞性地震。
西安南郊突然颳起大風,空中電閃雷鳴。電閃雷鳴卻無雨。西安市地震局值班人員稱,經地震專家勘測,市民們所反映的是雷雨天氣的正常反應,並非地震前先兆。地震專家表示,西安地區地殼地震活動正常,近期無破壞性地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