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沿海地震帶

東南沿海地震帶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廣東兩省及江西、廣西鄰近的一小部分。這條地震帶受與海岸線大致平行的新華夏系北東向活動斷裂控制,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動斷裂在形成發震條件中也起一定作用。

基本簡介

東南沿海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

東南沿海地震帶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廣東兩省及江西、廣西鄰近的一小部分。這條地震帶受與海岸線大致平行的新華夏系北東向活動斷裂控制。

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動斷裂在形成發震條件中也起一定作用。

這組北東向活動斷裂從東到西分別為:長樂—詔安斷裂帶,政和—海豐斷裂帶、邵武—河源斷裂帶。

沿斷裂帶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如沿長樂 詔安斷裂帶,曾發生過1604年泉州海外8級大震和南澳附近的一系列強震;沿邵武—河源斷裂帶曾發生過會昌6.0級(1806年)地震、河源6.1級(1962年)地震和尋烏5.8級(1987年)地震,政和—海豐斷裂帶也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但總的強度比較低。

主要分布

東南沿海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

1、泉州—汕頭地震帶。是東南沿海地震亞區中地震活動水平最高的一條地震帶。1067年到1976年,共記錄到8級地震1次,7-7.3級地震2次,6-6.9級地震6次。
2、邵武—河源地震帶。東起福建崇安以北,經邵武、太寧、寧化、長汀、連城、武平入廣東。1520年到1976年共記錄到4.7級以上地震12次。
3、廣州—陽江地震帶。北起佛岡、清遠,南至陽江、吳川,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東向斷裂組成,本帶地震發生在廣州、佛山、高鶴、陽江等地,最大為6.4級。
4、靈山地震帶。北起梧州、藤縣,南至北海、東興。1558年到1976年,共記錄到4次破壞性地震,最大震級6.7級,屬於地震頻度比較低的地震帶。
5、瓊雷地震帶。位於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部的雷瓊斷陷內。1605年到1976年,共記錄到4次破壞性地震,最大震級為7.5級。
6、揚州—銅陵地震帶。包括江蘇東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一部分,強震主要分布在長江破碎帶兩側及黃海海域。

活動特點

東南沿海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

東南沿海地震強度增強趨勢、地震南強北弱與該應變場和橫向走滑有關:(1)由於該斷裂以南比以北地區應力應變場變化大,多場耦合複雜,耦合程度降低,造成蠕動變形不均產生應力閉鎖,孕育地震發生。(2)福建東部比台灣海峽地殼均一性差、地球物理場變化明顯,組成更為複雜的多元、多場耦合,耦合場穩定性差,容易受橫向構造活動干擾,產生彈性變形而孕育地震強度增強。

通過對1974年以來東南沿海地震帶西段發生的Ms≥4.9級地震前地震活動性總體狀態參量Rt的變化特點的分析,同時對Rt值在東南沿海地震帶西段的地震預測效能進行了檢驗評估。結果表明,當Rt>0.82時,表明東南沿海地震帶西段地震活動狀態比較正常,發生4.9級以上地震的機率較低;反之,當Rt≤0.82時,則表明東南沿海地震帶西段地震活動比較活躍,發生4.9級以上地震的機率較大。

東南沿海海岸部份地區晚 更新世及全新世早期和中期地殼主要表現為下沉,全新世中晚期特別是晚期主要反映為上升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中晚期以來主要表現為繼承性下沉現代地殼形變測量反映的地殼升 降較多地區與上述趨向大致相似,廣東惠來縣東60 km下新礁海域及珠江三角洲燈籠沙等15 個地區,是地殼升降異常速率較高地區。中國東部沿海地震帶等值線呈SN向展布的,在東南沿海地震帶等值線呈NE向展布。二十世紀華南地區地震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性,從空間上表現為東南沿海地震帶帶內地震活動的群集特徵,從時間域方面來看,存在著盛衰交替、密集-平靜相互交替的叢集現象。

活動周期分析

東南沿海地震帶活動周期分析東南沿海地震帶活動周期分析

基於東南沿海地震帶的地震活動特點和構造背景,確定了若干個地震活動特別集中的區域,並引入地震叢集窗和震級結構的概念分析這些區域的局部特點。結果表明,這些地震叢集窗的地震活動水平變化反映了所屬大區的應力狀態,當某個地震叢集窗發生震級結構異常,具備前兆震群特徵的地震密集事件時,該地震叢集窗內或其相關部位的介質性狀可能發生了變化,這對以後可能對應發生中強地震或強震具有一定的中期預測效能。

表明其具有由東向西定向遷移的規律,其各個遷移過程的遷移速度也相對穩定,平均值為42Km/a,這為研究該帶地震活動的動力源和目前可能的地震危險區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地震活動在時間分布上具有活躍與平靜的交替性,在空間分布上存在集中與分散的不均勻性特點,它是地震研究的一個重要參量。

東南沿海地震帶20世紀以來在時間分布方面存在的密集-平靜相互交替的叢集現象,對以往按地震能量釋放的分布劃分出的活躍-平靜幕數目不等的多種結果;對東南沿海地區54次M≥43/4,地震的時間間隔序列,在使用有序樣品聚類分析中的“離差平方和”法及誤差函式法,從誤差隨分段數增加而減少的拐點值及誤差函式比值認為四段活躍幕劃分是合理的。從1943 年之後,計算得出的東南沿海地區中強以上地震序列的時間變異係數δ值為1.2,明顯處於叢集狀態,對東南沿海地震區20世紀以來四個地震活躍幕中,其叢集非線性時間結構演化冪指數, 即各幕地震的累積頻次與發震系統內部時間的關係基本符合為N=ctd. 4個活躍幕的演化冪指數d變化範圍分布在0.7~0.8,東南沿海地震區20世紀以來M6.0以上的強震也基本符合該關係式,只是其活躍幕演化冪指數d為0.47。

劃為重點危險區

東南沿海地震帶危險係數分析東南沿海地震帶危險係數分析

1994年以來,東南沿海地震帶的強震活動十分活躍,1994年9月16日在台灣海峽發生7.3級地震,1995年2月25日在晉江市金井以南海域發生5.3級地震,1999年8月5日在惠安海域又發生4.8級地震。

例如。福建省歷史地震活動在時間分布上顯示不均勻性,即存在著平靜 活躍的強弱起伏交替的韻律現象,具體地說,福建歷史地震在時間分布上存在著明顯的兩個地震活動期,即1445年至1691年為一個地震活動期,另一個地震活動期自1791年起至今。

目前福建地震活動仍處在活動期內,在上述兩個地震活動期之間有一個近100年(1692 1790年)的平靜期,期間沒有發生大於4.75級地震,因此兩個活動期相對獨立是明顯的。福建省歷史地震活動在時間分布上也可以分為明顯的兩個周期,即1350-1691年為第一周期,1692年至現今為第二周期,在每個周期里分為4個應變變化階段,即應變積累階段,應變加速釋放階段,應變大釋放階段和應變剩餘釋放階段,目前福建地震活動正處於第二周期的應變剩餘釋放階段。

再,泉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的沿海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泉州海外8.0級地震的強烈影響,是中國東南沿海城市中遭受較大潛在地震威脅的城市之一,90年代以來,泉州市經濟得到高速增長,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潛在地震對泉州地區的威脅也在急劇增大。

從構造背景上看,存在發生6級左右中強地震的可能,近幾年來東南沿海地震活動有所增強。近幾年來閩台地震活動頻繁,尤其是1999年9月21日的台灣7.6級大地震及一系列強餘震後,福建省沿海地區的地震形勢值得重視。

通過研究東南沿海地震帶的地震活動性,分析該帶近期的地震形勢,並預測閩粵交界及其沿海地區為該帶未來1~3年內可能發生5~6級或6級左右地震的重點危險區。

應對措施

東南沿海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

根據中國第四代地震動參數區劃成果,泉州為具有發生6級地震的潛在震源區,廈門和漳州為具有發生7級地震的潛在震源區。多年來,前人在閩南地區進行過大量的區域地質、工程地質和地震地質工作。特別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了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區域物化探、區域地質調查和活動斷裂地質填圖,以及地震小區劃和大量的工程場地勘測鑽探與地震安全性評價等工作,還針對地下熱水進行了一定範圍的水文地質勘探,進行了城市震害預測及減災對策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基礎資料。前人對三城市及周邊地區主要斷裂的第四紀活動性做過一定的研究探討,但缺乏系統詳細的工作,對第四系覆蓋區隱伏斷層的探測與研究相對薄弱,特別是對城市活斷層的探測與研究現狀遠遠不能滿足城市防震減災與經濟發展的需要。

“十五”期間,繼福州市之後,泉州、廈門、漳州三市陸續開展了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該項目是福建省政府“十五”重大項目《福建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城市防震減災體系工程》分項目之一,項目執行時間為2001年至2005年。根據泉州、廈門、漳州三市具體的地震活動和地質構造特徵、發展規劃和防震減災需要等實際情況,同時考慮經費投入、工程期限等因素,確定項目總體目標是:查明泉州、廈門、漳州三市城區及其鄰近地區具有發生直下型地震能力的主要活斷層的空間位置、產狀、規模活動性,評估其地震危險性和地震危害性,為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發展規劃和抗震設防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工作區範圍的確定以包括或涉及探測城市的區域地震構造單元為原則,目標區是指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所針對的地域。

因此,開展閩南三市活動構造探測,查明和鑑定三市主要斷層的空間位置、產狀、規模和活動性,評估活動構造與地震的關係,對於滿足城市規劃與建設、土地利用等社會各方面的需求,有效減輕可能遭遇的城市地震災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持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專家說,福建省歷史地震活動在空間分布一直呈現出南強北弱的特點,地震活動的主要場所在北緯26°線以南地區、沿海及近海地區,同時呈北東、北西兩個交叉條帶分布。此次發生地震的政和-海豐斷裂帶歷史上雖然也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但總的強度比較低,所以這次順昌地震算是比較少見的。福建內陸的地震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震源深度比較淺,容易造成地表強烈有感,這次順昌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9公里,因此全省都普遍有震感。
福建省緊鄰全球地震最為活躍的台灣地震帶,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龍巖被列為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三明、南平、寧德被列為福建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2006年11月獲準立項的福建省防震減災體系二期工程,將在“十一五”期間完成,包括了加密地震監測基礎設施,增加海峽地震觀測台陣、地震烈度速報台網等“新武器”。

地震帶與斷層

地震源於地殼斷層的相對運動,也就是說如果能避開斷層所處的斷裂帶就能避開地震的傷害。

中國主要地震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