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興祖

汪興祖(?-1371年),巢(今安徽巢湖)人,張德勝養子,明朝初期軍事人物。

基本信息

汪興祖(?-1371年),巢(今安徽巢湖)人,張德勝養子,明朝初期軍事人物。
其跟隨朱元璋攻破安慶江州南昌等地,大敗張士誠部隊。後在涇江口擊敗陳友諒部隊,升任湖廣行省參政。後跟隨大軍平定武昌、廬州,升任大都督府僉事。後跟徐達下淮東、浙西等地,升任同知大都督府事。後大軍北征,攻破徐州等地,招降元參政陳璧五萬餘人。後孔子五十六世孫孔希舉親臨軍營,汪興祖重禮招待。後兗東各縣知道此事後,紛紛投靠明軍,於是順利拿下濟寧濟南
洪武元年,以都督兼右率府使身份,進攻樂安,攻克汴梁洛陽等地。後跟隨徐達進攻德州元大都。之後攻下永平大同等地,任晉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僉事。後與傅友德進攻四川時候中飛石身亡。後封東勝侯。

明史本傳

明史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興祖,巢人。本汪姓。既嗣職,從破安慶,克江州,拔蘄、黃,取南昌。從援安豐,大敗張士誠兵。鄱陽之戰,與廖永忠等以六舟深入。又邀擊友諒於涇江口。功最,擢湖廣行省參政。從平武昌,遂克廬州,略地至通州而還。進大都督府僉事。從徐達取淮東,下浙西。進同知大都督府事。大軍北征,別將衛軍由徐州克沂、青、東平,乘勝至東阿,降元參政陳璧及所部五萬餘人。孔子五十六世孫衍聖公希學帥曲阜知縣希舉、鄒縣主簿孟思諒等迎謁于軍門,興祖禮之。兗東州縣聞風皆下,遂取濟寧、濟南。
洪武元年,以都督兼右率府使,從攻樂安,克汴梁、河、洛,還守濟寧。與大將軍會師德州,帥舟師並河進,遂克元都。徇下永平,西取大同,將三衛卒守之。再敗元兵,斬獲無算。時德勝子宣已長,命為宣武衛指揮同知。而興祖複姓為汪。三年進克武、朔二州,獲元知院馬廣等。帥兵至大同北口,大敗元兵,獲擴廓弟金剛奴等四百餘人。未幾,命為晉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僉事。四年從前將軍傅友德合兵伐蜀,克階、文,乘勝至五里關,中飛石死。蜀平,詔都督興祖歿於王事,優賞其子,追封東勝侯,予世券。
興祖子幼,命與宣同居。以疾卒,爵除。

墓內文物

1970年10月由南京市文管會在南京中央門外一小土山南麓,西距張家窪0.5公里,南距中央門2.5公里,清理髮掘的明代洪武四年汪興祖墓。墓上封土外貌呈長條形土墩,南北長15米、東西寬l0米、高約4米。該墓為長方形閣樓式券頂磚室結構,墓向188°。墓室分上下兩層,每層又間隔成前後兩室。下層為平頂式(石板鋪頂),內部均仿木建築結構,用磚瓦作出柱、仿、斗拱等飾物,高2.15米、寬2.90米、前室長4.00米、後室長3.90米,上層為券頂式,高2.36米,前後兩室的長寬與下層相同。
出土文物有宋、元官窯和哥窯瓷、金器、銀器和鑲金托雲龍紋玉帶。這副玉帶共十四塊,是用純潔滋潤、白如凝脂的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玉帶採用鏤空雕法雕琢出靈芝狀祥雲和穿越於雲層間的五爪龍,層次分明,做工精細,形制特殊,紋飾精美,飽滿而不失玲瓏,留有宋元時期的玉雕遺風,玉帶用金托鑲包,顯得異常精美。堪稱中國古代玉雕工藝之傑作。這是迄今為止,所見明代職官最高規格的賜授玉帶。
外青花龍紋內青花菊花紋印花龍紋高足碗,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收藏。高足碗高11、口徑12.9、足徑4厘米。

青花高足碗青花高足碗
它雖然出土於明代洪武四年墓葬,但是其造型和紋樣具有元青花的典型特徵——胎質堅緻,胎體比較輕薄。撇口,弧腹,竹節形高圈足。白釉泛青,肥腴,青花發色微微泛青灰色,外壁繪雲龍紋,小頭細頸,斜方格紋龍鱗,三爪,內壁口沿繪卷草紋,碗心飾一朵菊花紋,碗壁飾印花龍紋。
哥窯的盤子出土了11件。其中有兩件撥給故宮。一件釉水稍微好的定為一級乙等,另外一件在地底下受到腐蝕釉面失光。
2011年7月4日 故宮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對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進行無損分析時,科研人員操作失誤,樣品台上升距離過大,致使文物發生擠壓損壞。損壞的宋代哥窯(一級乙等)破損成6瓣(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在故宮共有15件)。
儘管不少專家認為,修復瓷盤不成問題,日本技術最好,利用高分子材料,修復處文物的顏色、光澤都不會
受損哥窯盤受損哥窯盤
有痕跡,達到“肉眼看不出修補痕跡”。但在修復必要性上並不支持。把六塊瓷盤碎片擺在一起長期展出,用以警示文物工作者,提醒遊客保護文物,更有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