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郡簡介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濬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
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作為三國時期的地名,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漢時西河郡是漢代名郡,西漢初由上郡析出,地在今黃河晉陝峽谷兩岸。西河郡北有朔方、五原、雲中、定襄,西有北地、上郡,似不臨邊。但兩漢史籍的記載,又多顯示西河乃邊郡。《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西漢疆界,將朔方和安定之間的黃河以及河東大片土地標為漢與匈奴的過渡地帶,而以遠在東方的西河郡西北為邊境。西漢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浩繞柴達木蘇木),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汾陽市。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武德元年以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汾陽)。仍割并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文水還并州。十七年以廢呂州之靈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西河郡,乾元元年復為汾州。
戰國魏國置西河郡
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吳起攻取秦河西地區的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元里(今澄城南),並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鄭(今華縣),築洛陰(今大荔南)、合陽(今合陽東南),盡占秦之河西地(今黃河與北洛河南段間地)(參見魏攻秦河西之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
周顯王三十九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秦國攻取西河,郡廢。
西漢置西河郡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西河郡。治所在平定縣(縣治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南),屬朔方刺史部。領三十六縣:富昌、騶虞、鵠澤、平定、美稷、中陽、樂街、徒經、皋狼、大成、廣田、圜陰、益闌、平周、鴻門、藺、宣武、千章、增山、圜陽、廣衍、武車、虎猛、離石、谷羅、饒、方利、隰成、臨水、土軍、西都、平陸、陰山、觬氏、博陵、鹽官。
東漢初年改隸并州。永和五年(前140年)移治離石縣(在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僅轄十三縣。置南匈奴單于庭於美稷縣。漢末天下大亂,匈奴侵邊,西河“百姓南奔”,其郡遂廢。
三國魏西河郡
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割太原郡玆氏等縣置西河郡,領漢代西河郡南部故地,治玆氏(今山西省汾陽市)。屬并州。
晉西晉鹹寧三年(277年),陳王司馬斌改封西河王駐此,郡改為國,改玆氏為隰城。
後趙置永石郡,前秦復改為西河郡。北魏置西河郡,治隰城(今山西省汾陽市),屬汾州。孝昌二年(527)為胡人所破,郡廢。
十六國後涼置
十六國時後涼呂光改原西平郡為西河郡。治西都(西寧市),領西都、臨羌、長寧、安夷4縣,轄今青海西寧、湟源、大通、湟中、互助、平安等市和縣地。不久,復稱西平郡。
北魏僑置西河郡
為安置汾州西河民,北魏孝昌三年(527)在平陽郡僑置西河郡,治僑置永安縣(寄治平陽郡,今山西洪洞西南),領永安、隰城(寄治平陽郡,今山西洪洞西南)介休(寄治平陽郡,今山西洪洞西南)三僑縣。屬屬唐州。
建義元年(528),改唐州為晉州,西河郡屬之。
東魏、北齊因之。
北周廢隰城、介休入永安,西河郡僅領一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西河郡入晉州。
隋置西河郡
隋大業三年,改汾州為西河郡,治隰城(山西汾陽市區).領隰城、永安、平遙、介休、靈石、綿上六縣。
唐武德元年以西河郡為浩州(仍治今山西汾陽市區),三年改浩州為汾州(山西汾陽縣),屬河東道
天寶元年(742),改汾州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又復西河郡為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