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群

汝陽群(Ruyang Gr.)的時代屬薊縣紀至青白口紀。分布於河南熊耳山以東和山西南部等地,為一套輕微變質的碳酸鹽岩、碎屑岩系。

命名

1976年金守文命名,建群於河南汝陽地區。

介紹

汝陽群(Ruyang Gr.)的時代屬薊縣紀至青白口紀。分布於河南熊耳山以東和山西南部等地,為一套輕微變質的碳酸鹽岩、碎屑岩系。自下而上分為兵馬溝組雲夢山組白草坪組北大尖組崔莊組三教堂組洛峪口組。①洛峪口組為一套碳酸鹽岩夾碎屑岩組合,厚146米;②三教堂組為一套石英砂岩,頂部為海綠石石英砂岩,厚231米;③崔莊組主要由雜色頁岩及少量石英砂岩組成,底部及中部分別夾有鮞狀赤鐵礦和菱鐵礦,厚213米;④北大尖組主要為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夾海綠石石英砂岩,頂部為白雲岩,上部夾貧鐵礦層,厚198米;⑤白草坪組主要為紅色砂質頁岩夾薄層石英砂岩局部夾礫岩、白雲岩,厚200米;⑥雲夢山組主要為紫紅色不等粒石英砂岩夾頁岩,底部為礫岩夾鐵礦層,厚276米;⑦兵馬溝組主要由紫紅色礫岩、砂礫岩、砂岩和粉砂質頁岩組成,砂岩中含海綠石及鐵質結核,厚達880米。與下伏登封群或熊耳群呈不整合接觸,頂部與上覆羅圈組辛集組等呈不整合接觸。總厚13070米。雲夢山組、白草坪組、北大尖組均含微古植物;北大尖組頂部白雲岩中含疊層石。雲夢山組火山岩夾層全岩Rb Sr等時線年齡12.7億年,北大尖組海綠石常規K Ar法年齡平均值(11.8±0.7)億年,三教堂組(10.8±0.5)億年。

沿革

1952年韓影山、閻廉泉首次研究該套地層,由下而上劃分為馬山口、雲夢山、蓮溪寺、白草坪、北大尖、上洛峪、武灣後溝、崔莊、三教堂和洛峪口等十層,時代歸屬“震旦紀”。1964年河南省區測隊在伊川建立兵馬溝組。1965年河南省區測隊,通過區域對比,將上述十層合併為六個組,即雲夢山組、白草坪組、北大尖組、崔莊組、三教堂組和洛峪口組。1976年金守文並組為群,命名汝陽群,仍歸“震旦紀”。1977年河南省地質局二隊在濟源建小溝背組,1980年河南省地科所,綜合微古植物、同位素地質年齡等資料,將小溝背組、雲夢山組、白草坪組和北大尖組厘定為薊縣系稱汝陽群。1989年河南省地質礦產廳將該群小溝背組改稱兵馬溝組,其他三組名仍予保留。1992年河南省區調隊清理了河南省中、東部的中、上元古界,取消了一部分地層名稱。據此,本典將該群由下而上劃分為七組(兵馬溝、雲夢山、白草坪、北大尖、崔莊、三教堂和洛峪口),歸中元古代,與薊縣系對比。

特徵

由一套碎屑岩組成。底部以礫岩不整合覆於熊耳群等老地層之上,頂部被羅圈組、辛集組等假整合覆蓋。總厚13070m。該群雲夢山組、白草坪組、北大尖組均含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Trematosphaeridium ,Leiominuscula, Taeniatum等屬;北大尖組頂部白雲岩產疊層石Baicalia baicalica, Inzeria f.等。雲夢山組火山岩夾層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1267 Ma,北大尖組海綠石常規K-Ar法年齡平均值為(1182±73)Ma,三教堂組(1082±51)Ma。該群廣泛分布於河南熊耳山以東和山西南部等地;此外,豫東南亦有零星出露。

備考

編撰者:張鵬遠
作者:金守文
年份:1976
系名:中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