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堂組

三教堂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52年韓影山、閻廉泉命名。主要成分是成熟度較高的石英砂岩和海綠石石英砂岩。

簡介

地層名稱:三教堂組

地層名稱(英文):Sanjiaotang Fm

階代碼:Jx

地區代碼1:17

命名

1952年韓影山、閻廉泉命名。命名地點位於河南汝陽縣洛峪口村三教堂,參考剖面位於河南魯山縣下湯朝陽罐。

沿革

1959年河南省地質局將韓影山等(1952)命名的三教堂層改稱三教堂組。參見汝陽群

特徵

由一套成熟度較高的石英砂岩組成,頂部為海綠石石英砂岩,層面具不對稱及新月形波痕。與下伏崔莊組呈整合接觸。厚231m。含少量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 Polyporata obsoleta等。其頂部海綠石K-Ar法同位素年齡值為(1082±51)Ma。該組主要分布於澠池(厚31m)、汝陽(厚52~96m)、偃師五佛山(厚68m)、方城小頂山(103m)、舞陽(厚158m)等地,顯示了由北西向南東變厚之勢。

備考

根據1992年河南省區調隊地層清理資料,取消洛峪群,並將其所屬三教堂組劃歸中元古界汝陽群。

編撰者:張鵬遠

作者1:韓影山

年份1:1952

系名:中元古界

另外

地層名稱:三教堂組

地層名稱(英文): Sanjiaotang Fm

階代碼:Qb

地區代碼:13

命名

1952年韓影山、黎盛斯、閻廉泉命名三教堂層,命名剖面在河南汝陽寺溝、洪澗崔莊震旦系剖面。

沿革

1952年韓影山等命名三教堂層,系關保德等(1980)命名的洛峪群三個組中的中間的地層單元。據1959年地層會議精神把“層”改“組”。1962—1965年,河南區測隊在該區開展區測時,按岩性和沉積旋迴修改了韓影山等的“三教堂石英岩”原意。其時代與其下崔莊組一併歸入青白口系。典型剖面以汝陽縣寺溝、洪澗崔莊為代表。

特徵

本組岩性主要為一套石英砂岩組成,以中粒石英砂岩為主,下部夾條帶狀粉砂岩及含鐵質斑點的細粒石英砂岩,頂部為海綠石砂岩。沉積特徵為層面可見波痕和水流痕跡。本組底部以白色粉砂岩和深紫色條紋狀粉砂岩與下伏崔莊組呈整合接觸,頂部為海綠石石英砂岩與上覆駱峪口組整合接觸。本組含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和Polyporata obsoleta等。厚度52—96m。該組海綠石K-Ar法同位素年齡為1071、1078、1089Ma。本組主要分布在新安縣至三門峽市一線以南的廣大地區,其以北缺失。

備考

編撰者:高林志

作者1:韓影山

年份1:1952

作者2:黎盛斯

年份2:1952

作者3:閻廉泉

年份3:1952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