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黃河蒲津渡唐代遺址

永濟黃河蒲津渡唐代遺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西部的黃河之濱,蒲州古城西側。蒲津橋始建於公元前541年(魯昭公元年〉,”是黃河上的第一座浮橋”。據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對蒲津橋作了加固和修建。兩岸各鑄鐵牛四尊,以維河橋。牛下有柱連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鐵人,並有鐵山四座,前後柱36根。蒲津渡遺址出士的唐開元鐵牛,其數目之多、體積之宏(長3一3.3米不等)、份量之重(柱、座計內、輕者45噸,重者可達70噸)、鐵質之優、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實用價值之大,舉世罕見。對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橋樑架設、冶煉鑄造以及黃河變遷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有很大的歷史考古價值,實為國寶。

遺址介紹

永濟黃河蒲津渡唐代遺址永濟黃河蒲津渡唐代遺址

永濟黃河蒲津渡唐代遺址,位於山西永濟市西南15公里蒲州故城西門外,東臨古典戲曲名著《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西近中華歷史文化名樓鸛雀樓,處於黃河根祖文化旅遊熱線,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出土文物黃河大鐵牛(共四尊),為“天下黃河第一橋”蒲津橋的橋頭地錨,鑄造於唐開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經測算每尊鐵牛重約55-75噸,造型精美,威武雄特,鐵牛旁各有一鐵人牽引,分別代表四個民族,為民族大團結的象徵。據考證,唐代改建蒲津橋的用鐵量占當時全國年鐵產量的五分之四。專家認為鐵牛數量之多、體積之大、造型之美、歷史之久,全國僅有,世界罕見,堪稱“國寶”。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溫家寶李鐵映王兆國陳慕華等先後蒞臨參觀並給予高度評價。

整個景區,建築布局和諧自然,文化現象異彩紛呈,再現盛唐蒲津浮橋、造石山、鑿木船、建兩關(蒲津關、大慶關),瀑布遙掛、水簾生花、魚翔淺底、遊人如梭,處處大唐盛況,令您樂不思蜀。

歷史意義

永濟黃河蒲津渡唐代遺址的發掘,尤其是開元鐵牛、鐵人等物的出土,對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我國橋樑史、冶煉鑄造工藝、黃河故道的變遷、水文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和作用。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英國劍橋大學《二十世紀世界建築》特約作者唐寰澄先生見到氣勢磅礴的鐵牛後,十分激動,他在向國外宣傳報導鐵牛時指出:“這不同於揚軍陣,耀帝威的秦兵馬俑。亦不同於宣佛法、炫珍寶的釋伽舍利,也不同於講五行、為厭勝的鎮水石犀。這是一個具體的工程建設,是中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橋樑、冶金、雕塑事業的貢獻,是世界橋樑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

交通方式

鐵路:乘西安或太原方向列車到永濟站下車,乘2、3路公交終點即到。
公路:1、從太原方向—大運高速—運風高速—永濟西口下。
2、從鄭州方向—洛三高速—運三高速—運風高速永濟西口下。
3、從西安方向—西潼高速—運風高速—永濟西口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