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草[植物]

豬籠草[植物]
豬籠草[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豬籠草是豬籠草屬全體物種的總稱。屬於熱帶食蟲植物,原產地主要為舊大陸熱帶地區。其擁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籠口上具有蓋子,因其形狀像豬籠而得名。 豬籠草葉的構造複雜,分葉柄、葉身和卷鬚。卷鬚尾部擴大並反卷形成瓶狀,可捕食昆蟲。豬籠草具有總狀花序,開綠色或紫色小花,葉頂的瓶狀體是捕食昆蟲的工具。瓶狀體的瓶蓋復面能分秘香味,引誘昆蟲。瓶口光滑,昆蟲會被滑落瓶內,被瓶底分泌的液體淹死,並分解蟲體營養物質,逐漸消化吸收。 豬籠草屬植物共有野生種約170種,中國廣東地區僅產一種,另外有園藝種超過1000種。 豬籠草雖然在廣東的三嶺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布,但很少套用。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引進中國豬籠草的優良品種才主要用於花卉展覽。

基本信息

植物學史

學名來由

1753年林奈的《植物種志》中的豬籠草屬部分 1753年林奈的《植物種志》中的豬籠草屬部分

豬籠草屬的學名首次見於1737年卡羅勒斯·林奈(Carolus Linnaeus)的著作《克利福特園(hortus cliffortianus)》中。   它來自了荷馬的《奧德賽(Odyssey)》中的一段話。其中,埃及女王給了海倫一瓶名為“Nepenthes pharmakon”的藥水。而“Nepenthe”的意思為“沒有悲傷”(“Ne”表示沒有,“penthos”表示悲傷),在希臘神話中,“Nepenthe”是一種可以讓人遺忘所有悲傷的藥物。林奈說到:

“如果這不是海倫的‘忘悲水’,那它將是所有植物學家的。若在長途跋涉後發現這種美妙的植物,定會為之嘆服,所有的不快都會忘記,並感嘆大自然怎么會如此的神奇。(翻譯自哈里·維奇(Harry Veitch)的拉丁文著作   )”

林奈描述的豬籠草是來自斯里蘭卡的滴液豬籠草( N. distillatoria)。    在1753年,在林奈的《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 中正式的公布了對豬籠草屬的命名。從那時起“ Nepenthes”便成為了豬籠草屬的正式名稱。滴液豬籠草( N. distillatoria)也作為了豬籠草屬的模式種。  

研究歷史

豬籠草[植物] 豬籠草[植物]

關於豬籠草最早的記錄可追溯到17世紀。1658年,法國殖民總督艾蒂安·德·弗拉古(Etienne de Flacourt)在他的開創性著作《馬達加斯加島的歷史(Histoire de la Gra nde Isle de Madagascar)》中,對豬籠草進行了第一次描述,他寫道:    “這種植物高約3英尺,葉片長約7英寸,在葉片的末端有一個類似果實或花朵一樣的帶蓋的花瓶狀結構。這些籠子有黃色的也有紅色的,黃色的較大型。這個國家的人都不會去摘這些籠子。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摘它們,那么幾天內都不會下雨了。而我和其他的法國人摘了這些籠子後也應驗了他們的說法,果真沒有下雨。雨後這些籠子裡都會裝滿雨水   )。”

1696年普拉肯內特繪出的滴液豬籠草插圖 1696年普拉肯內特繪出的滴液豬籠草插圖

接著弗拉古就以當地俗名將其命名為“Amramatico”,一個世紀之後,這個物種被正式命名為馬達加斯加豬籠草( N. madagascariensis)。    之後,在斯里蘭卡發現了第二種豬籠草——滴液豬籠草( N. distillatoria)。1677年,巴塞林那斯(Bartholinus)簡要的描述了一種名為“ Miranda herba(在拉丁語中意為“奇妙的藥草”)”的植物。   三年之後,荷蘭商人雅各布·布雷尼(Jacob Breyne)以當地俗名將其命名為“ Bandura zingalensium”。   隨後“ Bandura”便成為了之後對於豬籠草最常用的名字,直至1737年,林奈(Linnaeus)創建了豬籠草屬( Nepenthes)。    1683年,瑞典醫生H·N·格林(H. N. Grimm)再次描述了滴液豬籠草( N. distillatoria)。   格林將其稱為“奇異的水滴”或“神奇的蒸餾植物”。這是第一次有人清楚的描述了豬籠草。   三年後,1686年,英國博物學家約翰·雷(John Ray)援引格林的話說:    “由於太陽光的照射,地面的水氣升騰並凝結在植株上,水滴隨著莖和葉流入了籠內。   )”(這種觀點並不是正確的,是早期學者對於豬籠草捕蟲籠中液體來源的一種猜測)

最早一幅豬籠草的插圖出現於倫納德·普拉肯內特(Leonard Plukenet)1696年出版的的《植物學大全(Almagestum Botanicum)》中。   在其中滴液豬籠草( N. distillatoria)被取名為“Utricaria vegetabilis zeylanensium”。    大約是同一時間,德國植物學家格奧爾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在馬來群島發現了兩種新的豬籠草。郎弗安斯給其中的一個命名為“大啤酒杯草”,另一種命名為“白色大啤酒草”。這兩種豬籠草即是豬籠草屬中的奇異豬籠草( N. mirabilis)和大豬籠草( N. maxima)。郎弗安斯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是他構建了安汶島(Ambon Island)的植物目錄並收集了共6冊的安汶植物標本集。但這些文獻在他去世後才得以出版。    郎弗安斯一生命運多舛,多次與發表豬籠草屬的描述失之交臂。1670年郎弗安斯只完成的了部分的手稿。在他的職員和藝術家的幫助下,1687年,他的論文已接近完成。但一場大火中卻將大部分的插圖燒毀了。1690年,他和他的助手重新完成了論文。但不幸的是,兩年後,運載著他的稿件的荷蘭輪船遭到了法國輪船的襲擊而被擊沉了。幸運的是在總督約翰內斯·坎普斯(Johannes Camphuijs)那裡保留了一份副本,使得他們的工作可以重新開始。1696年,郎弗安斯終於帶著他的著作來到了荷蘭。但即使是這樣,由於各種原因他的著作仍沒有被發表。直至他死後的第39年——1741年,他的著作才得以發表。但這個時候,林奈早已發表了他的著作並將豬籠草屬定名為“ Nepenthes”。  

1747年郎弗安斯的植物標本集中的豬籠草插圖 1747年郎弗安斯的植物標本集中的豬籠草插圖
1737年在巴曼的專著中滴液豬籠草的插圖 1737年在巴曼的專著中滴液豬籠草的插圖

在1737年約翰內斯·巴曼(Johannes Burmann)的著作中有一幅滴液豬籠草( N. distillatoria)的插圖。巴曼將其稱之為“ Bandura zeylanica”。  

下一次關於豬籠草的描述是葡萄牙牧師約翰·德·洛雷羅(Joao de Loureiro)於1790年描述了來自越南的一種名為“Phyllamphora mirabilis”的植物,意為“奇異的壇狀的植物”。儘管洛雷羅在越南生活了35年,但依他的描述來看,他並沒有親眼見過活著的豬籠草。在他著作中寫道:   “…葉片末端是一根很長的籠蔓,中間會有幾個圈,下面掛著的籠子為橢圓形或鍋腹形。籠口邊緣是有一圈光滑的唇,唇的上方是一個同等大小的籠蓋。籠蓋可隨意的開合以接受和儲存雨水…(翻譯自法文書籍《婆羅洲的豬籠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   )”

這種植物最終於1916年,由喬治·克拉里奇·德魯斯(George Claridge Druce)歸入豬籠草屬。  

1797年,洛雷羅關於豬籠草的籠蓋可以自由開合的錯誤描述又被吉恩·路易斯·瑪麗·波萊特(Jean Louis Marie Poiret)重複使用。波萊特描述的四種豬籠草中的兩種是當時已知的馬達加斯加豬籠草( N. madagascariensis)和滴液豬籠草( N. distillatoria)。而另外兩種豬籠草實際上並不出現於印度,但卻仍被為稱為“印度的豬籠草”。在喬治-巴普蒂斯特·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的《植物分類學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 Botanique)》中,波萊特這樣寫道:   “籠子是空心的,常常充滿了細滑、清澈的液體。在白天蓋子常開著,並會失去其中一半以上的液體。在夜晚蓋子會關閉,其中的液體也會恢復如初。第二天蓋子會再次打開。(翻譯自法文書籍《婆羅洲的豬籠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   )”

引種發展

1872年《園丁紀事》中豬籠草苗圃的插圖 1872年《園丁紀事》中豬籠草苗圃的插圖

隨著新種豬籠草的不斷發現和約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在1789年首次將豬籠草引種到歐洲。19世紀,全世界的學者對豬籠草的興趣不斷的增加,並在19世紀80年代達到了高潮,被稱為“豬籠草的黃金年代”。     然而,人們對豬籠草的興趣在20世紀早期開始萎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乎無人問津。這也導致了在1940年至1966年之間,沒有任何的新種豬籠草被發現。而在全球範圍內對於豬籠草種植和研究的復興要歸功於日本植物學家倉田重夫(Shigeo Kurata)。他在20世紀60年至70年代做了大量關於豬籠草的研究,使得人們再次注意到這種特殊的植物。  

1789年,豬籠草首次被引種到英國,然後在歐洲主要植物園內栽培觀賞。1882年育成了第一種人工雜交種豬籠草——緋紅豬籠草( N. coccinea)。1911年又選育了庫氏豬籠草( N. courtii)。到了20世紀中葉,豬籠草的育種、繁殖和生產開始產業化,並進入家庭觀賞。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成立了國際食蟲植物協會。

豬籠草在湛江的三嶺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布,套用於中藥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後,各種豬籠草優良品種不斷從國外引進。可見於普通花卉市場中的有紅瓶豬籠草( N. × Ventrata)、米蘭達豬籠草( N. × Miranda)、戴瑞安娜豬籠草( N. × Dyeriana)等。蘋果豬籠草( N. ampullaria)、虎克豬籠草( N. × Hookeriana)、二齒豬籠草( N. bicalcarata)等形態更奇特的也開始陸續出現。    

形態特徵

概述

豬籠草的結構示意圖 豬籠草的結構示意圖

豬籠草為多年生藤本植物,莖木質或半木質,差不多3米多高,攀援於樹木或者沿地面而生。葉一般為長橢圓形,末端有籠蔓,以便於攀援。在籠蔓的末端會形成一個瓶狀或漏斗狀的捕蟲籠,並帶有籠蓋。豬籠草生長多年後才會開花,花一般為總狀花序,少數為圓錐花序   ,雌雄異株,花小而平淡,白天味道淡,略香;晚上味道濃烈,轉臭。其觀賞性無法與捕蟲籠相比。果為蒴果,成熟時開裂散出種子。  

豬籠草屬植物在自然界常常平臥生長。葉的構造複雜,分葉柄,葉身和卷鬚。卷鬚尾部擴大並反卷形成瓶狀,可捕食昆蟲。豬籠草具有總狀花序,開綠色或紫色小花。豬籠草葉頂的瓶狀體是捕食昆蟲的工具。瓶狀體的瓶蓋復面能分秘香味,引誘昆蟲。瓶口光滑,昆蟲會被滑落瓶內,被瓶底分泌的液體淹死,並分解蟲體營養物質,逐漸消化吸收。豬籠草,為豬籠草屬植物的統稱。是一種能夠捕食昆蟲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地是熱帶亞洲地區。豬籠草為地生植物,是攀援狀的亞灌木。豬籠草擁有一幅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囊,捕蟲囊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為形狀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國的產地海南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豬籠草依靠捕捉昆蟲等小動物來補充營養的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

捕籠

豬籠草在捕食 豬籠草在捕食

種植豬籠草的主要目的是觀賞其奇特的捕蟲器官——捕蟲籠。豬籠草的捕蟲籠發育自籠蔓的末端。當一片新的葉片生長出來時,在籠蔓的末端便已帶有一個捕蟲籠的雛形。在初期,這個雛形的表面覆有一層毛被,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脫落。捕蟲籠的雛形一開始是黃褐色,扁平的,長到1~2cm時,漸漸轉為綠色或紅色,並開始膨脹。在籠蓋打開前,捕蟲籠上就已出現了其特有的顏色、花紋和斑點。籠蓋打開後,籠口處的唇會繼續發育,變寬變大,並會向外或向內翻卷。同時唇開始呈現色彩,某些瓶子的唇上會帶有不同顏色的條紋。此時的捕蟲籠已成熟,約幾天后即可觀察到有昆蟲落入其中。

豬籠草的每一張葉片都只能產生一個捕蟲籠,若捕蟲籠衰老枯萎了或是因故損壞了,原來的葉片並不會再長出新的捕蟲籠,只有新的葉片才會長出新的捕蟲籠。

豬籠草的捕蟲籠由籠身,籠蓋組成。籠身具有籠口、唇、翼、消化腺、蠟質區等結構,籠蓋具有蜜腺、蓋龍骨等結構。此外,部分豬籠草的捕蟲籠還具有附屬物。籠蔓尾出現於籠身與籠蓋的銜接處。同時,同一種豬籠草的捕蟲籠會長出兩種不同形態的捕蟲籠。   為此常會造成分類上的麻煩,使人誤以為是兩種不同的豬籠草。

豬籠草精彩圖冊 豬籠草精彩圖冊

在東南亞地區,當地人會將蘋果豬籠草( N. ampullaria)的捕蟲籠作為容器烹調“豬籠草飯”。他們將米、肉等食材塞入捕蟲籠中進鍋蒸熟。“豬籠草飯”的做法類似粽子,是一種當特色食品,很具有東南亞風味。  

捕蟲籠的兩種形態

除了風鈴豬籠草( N. campanulata)之外,大部分豬籠草會產生兩種形態的捕蟲籠。這種差異有時會非常的巨大,如萊佛士豬籠草( N. rafflesiana)的上位籠和下位籠。靠近地表的節間距未增大的莖會產生下位籠(lower pitcher),而上部節間距已增大的莖會產生上位籠(upper pitcher)。下位籠外形較胖、較圓且較大。上位籠則較長、較細、偏向於漏斗狀。大部分豬籠草的上位籠的顏色都比其下位籠來得淺,且花紋少。下位籠和上位籠的顯著差異是為了吸引和捕食不同類型的昆蟲而準備的。如果有些籠子的形態處於下位籠和上位籠的中間型,則稱之為“中位籠”。  

籠身

有些豬籠草的籠子最大可高達50厘米,寬達25厘米,大小相當於一個10 L的家用水桶。籠身可為綠色、橙色、紅色等顏色,部分會具有塊狀或帶狀的斑點,顏色有褐色、紫色、黑色、白色等。這些斑點在某些豬籠草身上有特別的作用。如馬兜鈴豬籠草( N. aristolochioides)和克洛斯豬籠草( N. klossii)的上位籠具有白斑,使得陽光可以照入捕蟲籠內。這樣從捕蟲籠的內部看,唇和籠蓋的部分就會顯得很黑暗,而籠身上的白斑就會顯得很明亮,飛蟲在捕蟲籠中就會誤以為白斑處是出口而困在捕蟲籠內,最終筋疲力盡落入消化液中。    

豬籠草的籠蓋 豬籠草的籠蓋

籠蓋

籠口的上部長有籠蓋,可防止雨水進入籠中,避免減低籠中的酸性液體,並可阻擋上部射入的光線,以迷惑落入籠中的昆蟲使其找不到出口。   也有個別的豬籠草的籠蓋較特殊。如蘋果豬籠草( N. ampullaria),其籠蓋窄長並外翻,使之能夠收集來自上方的落葉。     很多人以為昆蟲落入捕蟲籠後籠蓋會關閉,實際上豬籠草並不會如此。豬籠草的籠蓋與籠身的連線是固定的,不可活動的。   所以在有昆蟲落入捕蟲籠後,豬籠草不會出現如此迅速的應激反應。這類反應只出現在已知的捕蠅草、茅膏菜和狸藻上。

籠口

豬籠草的籠口為捕蟲籠的開口。籠口可分為平行籠口和傾斜籠口兩種。具有平行籠口的豬籠草當捕蟲籠發育完全後,其籠口恰好與地面水平;而具有傾斜籠口的豬籠草當捕蟲籠發育完全後,其籠口傾斜。但馬兜鈴豬籠草( N. aristolochioides)的上位籠較特殊,其籠口幾乎是與地面垂直的。  

唇是籠口處的特化結構,在捕蟲籠的籠蓋打開後才逐漸發育成熟。唇常常是整個捕蟲籠中最艷麗的部分,為紅色、紫色、黃色等,有些會帶有黃色、紅色的橫條紋。唇還會分泌蜜液,使得它相當的濕滑。它的形狀和顏色類似花朵且還具有蜜液,因此它作為吸引昆蟲的重要結構之一。

捕蟲籠的唇外翻或內翻,外緣常為波浪形。在唇上有一條條橫向平行的光滑的楞,稱之為唇肋,其延伸至唇內緣的末端會成為尖狀結構,稱之為唇齒。當昆蟲滑落時,唇可起到引導其落入籠中的作用。

豬籠草的翼 豬籠草的翼

在大多數豬籠草的唇在靠近籠蓋銜接處的一段距離的地方都會突然的向上拉長收縮,形成“⊥”狀的結構,稱之為唇頸。在唇頸處,左右的唇平行向上,幾乎貼合在一起。同時,大部分的唇頸會略微 的向前傾斜。

在捕蟲籠的前部常會有兩條平行的籠翼(wing)自瓶口向下延伸匯集於籠底,籠翼上還會有許多須狀的結構,稱之為翼須。籠翼的功能也許是為了方便地面的昆蟲爬到籠口處。   所以,對於多捕食飛蟲的上位籠,它的籠翼通常是退化或缺失的,某些品種會退化為一對隆起。

消化腺與蠟質區

豬籠草的蜜腺 豬籠草的蜜腺

在捕蟲籠的內表面通常具有消化腺和蠟質區。消化腺存在於捕蟲籠內表面的下部。消化腺會分泌消化液,所以捕蟲籠中常常存在著液體。這些消化液的作用是淹死落入捕蟲籠中的昆蟲並消化它。此外,無刺豬籠草( N. inermis)、疑惑豬籠草( N. dubia) 和杏黃豬籠草( N. flava)的消化液很特殊,它們的黏度極高,並會覆蓋在捕蟲籠的內表面上。     這使得捕蟲籠既可作為籠狀的陷阱捕捉獵物,又可以粘性極大的捕蟲籠內壁黏住過往的飛蟲。   蠟質區存在於捕蟲籠內表面的上部。光滑的蠟質區會阻止落入捕蟲籠內的昆蟲爬出。

豬籠草的捕蟲籠中的消化液常會因移栽而流失或被雨水稀釋,但這並不影響植株的健康。在適宜的環境下,豬籠草很快就會產生出新的消化液。因此 向無消化液的捕蟲籠中加水是沒有意義的

蜜腺

大多數豬籠草籠蓋的下表面具有大量的蜜腺,它們會分泌出蜜液吸引昆蟲覓食。然而這些蜜液有麻醉的作用,會使昆蟲麻痹而落入籠內。此外勞氏豬籠草( N. lowii)的籠蓋下表面還會分泌出白色的塊狀物引誘樹鼩取食。    

附屬物

豬籠草的附屬物 豬籠草的附屬物

在一些豬籠草的籠蓋上會有一些特徵性的結構。比如二齒豬籠草( N. bicalcarata)的籠蓋下表面基部具有兩個齒狀的結構     ;勞氏豬籠草( N.lowii)和鞍型豬籠草( N. ephippiata)的籠蓋下具有肉質長毛   ;小舌豬籠草( N. lingulata)的籠蓋下具有一根細長的棒狀物   ;暗色豬籠草( N. fusca)的籠蓋下有一個微小的凸起等。  

籠蓋骨

在斑豹豬籠草( N. burbidgeae)等部分豬籠草的籠蓋下部會有一根凸出的梁狀物——籠蓋骨,它起到了支撐的作用。  

籠蔓尾

籠蔓尾(spur)是大部分豬籠草捕蟲籠的蓋子基部的後方的一根柔軟棒狀物,偶爾分叉,長度約1 cm。它是捕蟲籠的雛形發育膨大後遺留下來的籠蔓末端,是形態學上整個葉片的真正末端。

籠肩

籠肩是部分豬籠草的籠身的中部具有的一圈環狀的隆起。通常下位籠的籠肩較靠上,而上位籠的籠肩較靠下。

草葉

豬籠草的毛被 豬籠草的毛被

葉片

豬籠草的葉片,在形態學上實際是葉柄;而其形態學上真正的葉片,是其末端形成的瓶狀捕蟲籠。所以豬籠草的葉片是一種典型的變態葉。平時提到的葉片豬籠草的葉片均指其形態學上的葉柄。

豬籠草的葉片形狀通常呈橢圓形至披針形,部分為盾形,長10~25 cm,寬4~8 cm。中脈的兩側具有若干根縱脈,部分豬籠草還具有明顯的羽狀脈。在植株的幼年時期,其葉片的分布方式近似輪生,整體呈蓮座狀;成年後的其葉片轉為互生。其葉片通常呈鮮綠色或黃綠色。葉片的質感又可分為紙質和臘質;紙質的葉柄有時候還會覆上一層毛被,臘質的葉柄則不具有毛被。

葉柄

平時提到的豬籠草的葉柄是指其形態學上的葉柄與莖銜接處的管狀縮小處。

籠蔓

奇異豬籠草的籠蔓圈 奇異豬籠草的籠蔓圈

葉片中部有一條粗大的葉脈通過,中脈最後穿出葉片後則成為籠蔓(tendril)。上位籠的籠蔓比較長,同時會纏繞攀附其他物體,使得莖可以得到支撐而向高處生長。類似於葡萄和綠豆的一種起攀爬支撐作用的變態葉。若是其沒有攀附到任何物體,它仍會自行繞一或幾圈,直徑為1~2 cm,稱之為籠蔓圈(tendril loop)。在籠蔓的末端會形成一個瓶狀的捕蟲籠。

引路蜜腺

在葉片兩面和莖上都均勻的分布著引路蜜腺。正如其名,這些蜜腺分泌的蜜液起到了為昆蟲帶路的作用,特別是螞蟻這種爬行類的昆蟲。昆蟲沿著這些蜜腺的引導就會不知不覺的來到籠口,最終落入籠內。其分布於植株的葉片、葉莖和捕蟲籠上。

草莖

莖部

豬籠草為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其莖較粗,通常直徑為1 cm。有些種的會更粗,如二齒豬籠草( N. bicalcarata),成年後其莖的長度可達10~30 m。   豬籠草可攀附旁邊的灌木或喬木,也可以在地面上匍匐生長,或作為一種附生植物附生於樹幹上。

芽點

豬籠草的莖上,在每一個葉柄的腋處都會含有一個芽點,呈現一個並不發育小突起。這是因為植株的頂芽具有頂端優勢(apical dominance),會抑制其下端側芽的發育。如果因為意外的損傷或是人為的修剪,使豬籠草失去頂芽,則最靠近頂芽的側芽就會開始發育、生長。若上部的側芽發育得夠大,則下部還未發育的側芽便會再次受到抑制,停止發育。這整個過程受生長素濃度的調控。

二齒豬籠草的莖部 二齒豬籠草的莖部

節間距

豬籠草的莖會因其處於不同階段而表現出不一樣的形態。在豬籠草植株的幼年蓮座狀時期間,莖只能產生下位籠,且其節間距很短,上下的葉片幾乎貼著一起。一段時間後,原先只產生下位籠的莖會轉變為生長上位籠。這種由下位籠至上位籠的變化會在莖上有所表現,其節間距會突然增大。節間距的增大是突然迅速的,會使得植株的高度在很短一段時間內大大的增加。這樣就能使莖能夠觸及更遠的地方,有助於植株向上生長,穿過上方茂密的植被。此時也標誌著豬籠草的成年,有能力長出花序了。節間距如此突然的增加,使得植株可以一直向上攀附生長,其目的是使得豬籠草的花序能在高處開放,這有利於花的授粉和種子的傳播。花謝之後,莖還能繼續向上生長;有開過花的莖,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都可以繼續開花。

部分種植者的經驗發現,豬籠草的莖所生長出的捕蟲籠的下位籠至上位籠的形態上的變化是不可逆的,即是已轉變為生長上位籠的莖不能再長出下位籠。即使是扦插之後的上位籠莖也只能長出上位籠,但生長上位籠莖的側枝卻可以長出下位籠。

側枝

成年豬籠草的基部會產生側枝。由於這時的豬籠草已長得很高大,累積很多養分。因此基部長出來的側枝會很快地產生巨大的葉片及下位籠。再過幾年,這個產生下位籠的側枝也開始長出上位籠,如此而不斷周而復始。最後,一株豬籠草會長成一大叢。生長多年的豬籠草其主幹會相當粗,而且在近土表的主幹上會產生十幾根側枝,所以整個豬籠草可以長得十分巨大,可長出數百片葉片和上百個捕蟲籠。

在園藝上,可能會因為人為的修剪,使得豬籠草無法長得巨大,而且因為栽培時間不夠久,也只產生下位籠,也無法開花。

草根

豬籠草的根為鬚根,黑色,質脆易折斷,量少。相對於其他植物來說豬籠草的根系相當的不發達。

花序

豬籠草的花序 豬籠草的花序

豬籠草是雌雄異體植物,因此必須在兩株不同性別的植株間才能授粉結籽。在野外,雄性的豬籠草數量約占總數的70%,雌性則為30%。由於豬籠草生長在低緯度的地區,這裡沒有明顯的四季。但有乾濕兩季節之分,豬籠草的開花時間一般在旱季快結束的時候,種子成熟後恰好到達雨季,而有助於種子萌發。

豬籠草的花序屬於無限花序中的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由莖的頂部抽出一根約20~40厘米長的花軸,上面著生許多近乎等長的小花梗,每個小花梗帶一至多朵小花。花朵的數量可能從十數朵到上百朵。花開的次序由底部開始,終止於最頂端的花。

這些小花不具有花瓣,那些看似花瓣的結構實際上是花萼;每朵小花含有4片段預告萼。雄花含有一根雄蕊,其花葯上覆蓋著一層黃色的花粉;雌花則含有一根雌蕊,雌蕊的柱頭是綠色的,並帶有黏性,用以黏住花粉。豬籠草通常藉由風來傳送花粉,但其小花的花萼也會分泌花蜜,吸引昆蟲前來幫助其授粉。當雌花授粉後,其子房便開始膨大,轉成褐色;當果實成熟後,會裂開,釋出數百粒微細的種子。豬籠草的花並沒有什麼觀賞價值,花朵小且平淡,只有少數品種的花較為鮮艷。此外,豬籠草的花晚上會散發出不太好聞的味道,白天則略有香味。

種子

豬籠草的果為蒴果。其中的種子很小且細長,呈梭狀至絲線狀。長度約1 cm,寬度約1 mm,木質。中間有微小隆起的胚。豬籠草的種子很輕,易被風帶走,所以豬籠草的種子靠風傳播的。且其種子無營養豐富的肉質,對動物無吸引力。豬籠草種子的存活時間也不長,一兩個月後其發芽率會大幅度降低。所以一般不儲存豬籠草的種子。

生活習性

大多數豬籠草生活的環境其濕度和溫度都較高,並具有明亮的散射光。一般為森林或灌木林的邊緣或空地上。少數物種,如蘋果豬籠草( N. ampullaria),其較喜生長於茂密陰暗的森林中。大部分物種適應了生長於類似草原物種的草類種群中。豬籠草生長在偏酸性且低營養的土壤中,通常為泥炭、白沙、砂岩或火山土壤。但也有例外,如馬來王豬籠草( N. rajah)能在金屬元素含量較高的土壤中健康成長,白環豬籠草( N. albomarginata)可以在沙灘的高潮線附近生長。部分豬籠草還會成為岩生植物生長於岩壁上。同時,如無刺豬籠草( N. inermis)甚至可以不接觸土壤,而作為附生植物附生於樹木上。  

豬籠草以其原生地海拔的不同(以海拔1200m為標準),分為低地豬籠草和高地豬籠草。低地地區的氣候全年常炎熱潮濕,因此低地豬籠草對溫差沒有過多的要求;而高地地區的氣候全年則為白天溫暖,晚上涼爽,因此它們的健康生長需要一個溫差較大的環境。藍姆豬籠草( N. lamii)是原生地海拔最高的豬籠草,其生長的地區海拔超過3520m。

物種分類

原生草種

共存在129個公認的原生種。   但不斷有新的物種被發現。  

中文名學名中文名學名
1 寬葉豬籠草 N. adnata 66 麥克法蘭豬籠草 N. macfarlanei
2 翼狀豬籠草 N. alata 67 大葉豬籠草 N. macrophylla
3 白豬籠草 N. alba 68 大型平庸豬籠草 N. macrovulgaris
4 白環豬籠草 N. albomarginata 69 馬達加斯加豬籠草 N. madagascariensis
5 蘋果豬籠草 N. ampullaria 70 曼塔林加漢山豬籠草 N. mantalingajanensis
6 安達曼豬籠草 N. andamana 71 馬普魯山豬籠草 N. mapuluensis
7 昂嘎桑豬籠草 N. angasanensis 72 馬索亞拉半島豬籠草 N. masoalensis
8 阿金特豬籠草 N. argentii 73 大豬籠草 N. maxima
9 馬兜鈴豬籠草 N. aristolochioides 74 美琳豬籠草 N. merrilliana
10 阿滕伯勒豬籠草 N. attenboroughii 75 小瓮豬籠草 N. micramphora
11 貝卡利豬籠草 N. beccariana 76 邁克豬籠草 N. mikei
12 貝里豬籠草 N. bellii 77 棉蘭老島豬籠草 N. mindanaoensis
13 本斯通豬籠草 N. benstonei 78 驚奇豬籠草 N. mira
14 二齒豬籠草 N. bicalcarata 79 奇異豬籠草 N. mirabilis
15 波哥豬籠草 N. bokorensis 80 柔毛豬籠草 N. mollis
16 邦蘇豬籠草 N. bongso 81 姆魯山豬籠草 N. muluensis
17 博世豬籠草 N. boschiana 82 毛律山豬籠草 N. murudensis
18 斑豹豬籠草 N. burbidgeae 83 龍豬籠草 N. naga
19 伯克豬籠草 N. burkei 84 紐幾內亞豬籠草 N. neoguineensis
20 風鈴豬籠草 N. campanulata 85 諾斯豬籠草 N. northiana
21 象島豬籠草 N. chang 86 卵形豬籠草 N. ovata
22 陳氏豬籠草 N. chaniana 87 巴拉望島豬籠草 N. palawanensis
23 圓盾豬籠草 N. clipeata 88 圓錐豬籠草 N. paniculata
24 科普蘭豬籠草 N. copelandii 89 巴布亞豬籠草 N. papuana
25 丹瑟豬籠草 N. danseri 90 盾葉豬籠草 N. peltata
26 迪安豬籠草 N. deaniana 91 伯威爾豬籠草 N. pervillei
27 密花豬籠草 N. densiflora 92 有柄豬籠草 N. petiolata
28 上位豬籠草 N. diatas 93 菲律賓豬籠草 N. philippinensis
29 滴液豬籠草 N. distillatoria 94 細毛豬籠草 N. pilosa
30 疑惑豬籠草 N. dubia 95 彼得潘豬籠草 N. pitopangii
31 愛德華豬籠草 N. edwardsiana 96 聖杯豬籠草 N. platychila
32 鞍型豬籠草 N. ephippiata 97 萊佛士豬籠草 N. rafflesiana
33 真穗豬籠草 N. eustachya 98 馬來王豬籠草 N. rajah
34 艾瑪豬籠草 N. eymae 99 岔刺豬籠草 N. ramispina
35 法薩豬籠草 N. faizaliana 100 兩眼豬籠草 N. reinwardtiana
36 杏黃豬籠草 N. flava 101 菱莖豬籠草 N. rhombicaulis
37 暗色豬籠草 N. fusca 102 硬葉豬籠草 N. rigidifolia
38 甘通山豬籠草 N. gantungensis 103 羅恩豬籠草 N. rowanae
39 無毛豬籠草 N. glabrata 104 血紅豬籠草 N. sanguinea
40 有腺豬籠草 N. glandulifera 105 薩蘭加尼豬籠草 N. saranganiensis
41 小豬籠草 N. gracilis 106 辛布亞豬籠草 N. sibuyanensis
42 瘦小豬籠草 N. gracillima 107 欣佳浪山豬籠草 N. singalana
43 裸瓶豬籠草 N. gymnamphora 108 史密斯豬籠草 N. smilesii
44 鉤唇豬籠草 N. hamata 109 匙葉豬籠草 N. spathulata
45 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 N. hamiguitanensis 110 顯目豬籠草 N. spectabilis
46 剛毛豬籠草 N. hirsuta 111 窄葉豬籠草 N. stenophylla
47 粗毛豬籠草 N. hispida 112 蘇門答臘豬籠草 N. sumatrana
48 霍爾登豬籠草 N. holdenii 113 素叻豬籠草 N. suratensis
49 胡瑞爾豬籠草 N. hurrelliana 114 蘇里高豬籠草 N. surigaoensis
50 無刺豬籠草 N. inermis 115 塔藍山豬籠草 N. talangensis
51 卓越豬籠草 N. insignis 116 堅韌豬籠草 N. tenax
52 泉氏豬籠草 N. izumiae 117 毛蓋豬籠草 N. tentaculata
53 賈桂琳豬籠草 N. jacquelineae 118 細豬籠草 N. tenuis
54 馬桶豬籠草 N. jamban 119 泰國豬籠草 N. thai
55 容洪豬籠草 N. junghuhnii 120 高棉豬籠草 N. thorelii
56 貢布豬籠草 N. kampotiana 121 多巴豬籠草 N. tobaica
57 克爾豬籠草 N. kerrii 122 托莫里豬籠草 N. tomoriana
58 印度豬籠草 N. khasiana 123 特勒布豬籠草 N. treubiana
59 克洛斯豬籠草 N. klossii 124 寶特豬籠草 N. truncata
60 空堪達豬籠草 N. kongkandana 125 維奇豬籠草 N. veitchii
61 藍姆豬籠草 N. lamii 126 葫蘆豬籠草 N. ventricosa
62 熔岩豬籠草 N. lavicola 127 維耶亞豬籠草 N. vieillardii
63 小舌豬籠草 N. lingulata 128 長毛豬籠草 N. villosa
64 長葉豬籠草 N. longifolia 129 佛氏豬籠草 N. vogelii
65 勞氏豬籠草 N. lowii

自然雜交

共命名了20個自然雜交種。

中文名學名詳細學名
1 阿里豬籠草 N. × Alisaputrana N. × ( burbidgeae × rajah)
2 石龍門豬籠草 N. × Bauensis N. × ( gracilis × northiana)
3 坎特利豬籠草 N. × Cantleyi N. × ( bicalcarata × gracilis)
4 雪線豬籠草 N. × Cincta N. × ( albomarginata × northiana)
5 紅脈豬籠草 N. × Ferrugineomarginata N. × ( albomarginata × reinwardtiana)
6 哈里豬籠草 N. × Harryana N. × ( edwardsiana × villosa)
7 虎克豬籠草 N. × Hookeriana N. × ( rafflesiana × ampullaria)
8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 N. × Kinabaluensis N. × ( rajah × villosa)
9 古晉豬籠草 N. × Kuchingensis N. × ( ampullaria × mirabilis)
10 美翼豬籠草 N. × Merrilliata N. × ( alata × merrilliana)
11 妙翼豬籠草 N. × Mirabilata N. × ( alata × mirabilis)
12 潘丘盧保山豬籠草 N. × Pangulubauensis N. × ( mikei × gymnamphora)
13 梨形豬籠草 N. × Pyriformis N. × ( bongso × inermis)
14 沙撈越豬籠草 N. × Sarawakiensis N. × ( muluensis × tentaculata)
15 沙禮花·哈薩豬籠草 N. × Sharifah-hapsahii N. × ( gracilis × mirabilis)
16 毛果豬籠草 N. × Trichocarpa N. × ( ampullaria × gracilis)
17 寶翼豬籠草 N. × Truncalata N. × ( alata × truncata)
18 特魯斯馬迪山豬籠草 N. × Trusmadiensis N. × ( lowii × macrophylla)
19 曾氏豬籠草 N. × Tsangoya N. × [( alata × merrilliana) × mirabilis]
20 紅瓶豬籠草 N. × Ventrata N. × ( alata × ventricosa)

園藝草種

共6種較常見的園藝種。

中文名學名詳細學名
1 緋紅豬籠草 N. × Coccinea N. × [( rafflesiana × ampullaria) × mirabilis]
2 戴瑞安娜豬籠草 N. × Dyeriana N. × [( northiana × maxima) × ( rafflesiana × veitchii)]
3 紳士豬籠草 N. × Gentle N. × ( fusca × maxima)
4 寶琳豬籠草 N. × Lady Pauline N. × ( talangensis × maxima)
5 紅燈豬籠草 N. × Rebecca Soper N. × ( gracillima × ventricosa)
6 米蘭達豬籠草 N. × Miranda N. × [( maxima × northiana) × maxima]

常見變種

共2種較著名的變種。

中文名學名詳細學名
海盜豬籠草 N. Viking N. mirabilis var. globosa
飛碟唇豬籠草 N. mirabilis var. echinostoma

分布範圍

豬籠草[植物] 豬籠草[植物]

豬籠草主要分布於東南亞一帶,其中以婆羅洲(又稱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印尼所屬島嶼)最為豐富,各有分布約40種,其次是菲律賓群島約有30種,馬來半島有10多種,紐幾內亞島和蘇拉威西島有約20種,另外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沿海分布特有種兩種(馬索亞拉半島豬籠草和馬達加斯加豬籠草),塞席爾群島特有種一種(伯威爾豬籠草),斯里蘭卡特有種一種(滴液豬籠草)、印度東北部特有種一種(印度豬籠草),新喀里多尼亞島特有種一種(維耶亞豬籠草),澳大利亞北部數種(堅韌豬籠草、奇異豬籠草、羅恩豬籠草)。中國南部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也分布有一種,為奇異豬籠草(又稱野豬籠草 Nepenthes mirabilis),也是分布最廣的豬籠草,從中國南部經東南亞多地至澳大利亞北部都有分布。  

種植方法

概述

豬籠草的果莢和種子 豬籠草的果莢和種子

豬籠草可以在溫室栽培。種植難度較低的低地豬籠草有印度豬籠草( N. khasiana)、高棉豬籠草( N. thorelii)、奇異豬籠草( N. mirabilis)等,高地豬籠草有寶特豬籠草( N. truncata)、翼狀豬籠草( N. alata)、維奇豬籠草( N. veitchii)等。

豬籠草對生長環境和條件的要求多種多樣。因為雜交種具有更強的適應力,所以很難用幾句話概括完所有的純種和雜交種的生活習性。種植時可以應豬籠草的需要來改善環境。將種植環境中不適宜豬籠草生長的環境加以改善。豬籠草生長所需要的基本要求是:光照、水分、濕度、溫度、營養素和生長基質。

豬籠草的籠子是一種變態葉,因此它像其他植物的葉子一樣也會衰老枯死。一般來說,適宜條件下每個籠子可以存活若干個月。當它已經枯萎時,可以將它剪去,使得整株看起來更漂亮,但這純粹是為了好看,而與植株的健康無關。

豬籠草無休眠期。

豬籠草的生長適溫為25~30℃,3~9月為21~30℃,9月至翌年3月為18~24℃。冬季溫度不低於16℃,15℃以下植株停止生長,10℃以下溫度,葉片邊緣遭受凍害。
豬籠草對水分的反應比較敏感。豬籠草在高濕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發育,生長期需經常噴水,每天需4~5次。如果溫度變化大,過於乾燥,都會影響葉籠的形成。
豬籠草為附生性植物,常生長在大樹林下或岩石的北邊,自然條件屬半陰。夏季強光直射下,必須遮蔭,否則葉片易灼傷,直接影響葉籠的發育。但長期在陰暗的條件下,葉籠形成慢而小,籠面彩色暗淡。
土壤以疏鬆、肥沃和透氣的腐葉土或泥炭土為好。盆栽上常用泥炭土、水苔、木炭和冷杉樹皮屑的混合基質。

光照

豬籠草的上位籠 豬籠草的上位籠

光照是養出巨大且鮮艷的捕蟲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提供足夠的空氣濕度、中等的土壤濕度和充足的光照,可以讓葉片呈現猶如紅葡萄酒般的紅色。植株可以被馴化接受一些陽光直射,最好是早晨的陽光。相反全日照會使得植株的顏色變得暗淡並且阻礙植株的生長。強光灼傷的表現非常迅速,首先只是老籠子被灼傷或脫水,最後整株植物都受到損傷。當植株結出新籠子,說明植株已經適應了新環境。一般來說,更充足的光照,就使植株結出更大更鮮艷的籠子。在提供充足光照的同時,也必需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空氣濕度,特別是在大風和乾燥炎熱的天氣下。所以明亮的散光更適合豬籠草。使用遮陽網時,遮光率在50~80%的較適宜。如果是種植在塑膠大棚中,最好使用透明的聚乙烯棚膜。除此以外,日照時間的長短也影響植株吸收光能的多少。大部分的豬籠草可以忍受缺光的環境,但它的生長速度會因此而受到限制,同時也需要減少澆水的量。當豬籠草得到了足夠的光照時,它會在籠子的大小和顏色上有所反映。如果豬籠草受到光照不足的困擾時,有條件的話,可以給它提供幾個小時的人工補光,這是有好處的。

水分

豬籠草對栽培介質的水份含量的要求並不高,豬籠草通常較不喜歡過度潮濕而不透氣的的栽培基質。不像其他食蟲植物只需要在生長季節保持土壤濕潤,在種植豬籠草時,需要時刻保持土壤的潮濕。基質以不能擠出水且鬆散為宜。因此,採用澆水的方式會比較適合豬籠草。不過,仍然可用浸水法來供水,只是需要改良栽培基質的透氣性,增加大顆粒栽培基質的比例,以免栽培基質過濕。

雖然全部的食蟲植物生長都需要含礦物質較少的軟水,但豬籠草對於水質的要求相對寬鬆一些,可這並不表示豬籠草不需要優質水。由於豬籠草的栽培期很長,使用浸水法的一個潛在問題是鹽份的累積。在栽培介質的表面上會出現許多黃白色的水垢,這便是由水中的鹽份沉澱下來形成的,這對豬籠草的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可將表層的栽培基質去掉,重新鋪上一層新的栽培基質情況便能得以改善。

濕度

空氣濕度的高低是影響豬籠草是否能夠正常結出瓶子的關鍵

在自然條件下,豬籠草通常生長在較為潮濕的地區,濕度至少有60%。因此在栽培上,許多人總是會遇到豬籠草長不出新的籠子的問題;瓶子往往還沒長大,便如焦掉一般枯萎了。豬籠草不長籠子,大部分原因在於環境太過乾燥。但這並非是指水澆得不夠,而是空氣的濕度太低。要提高空氣的濕度,可以用透明塑膠袋將豬籠草整個罩住,如此就能輕易地得到一個高濕度的環境。將豬籠草放在水族箱中,或者擺在角落,只要減少通風,濕度便會提高。不過,豬籠草也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只要新的捕蟲籠長出來後,可試著逐漸降低空氣的濕度,讓豬籠草適宜較為乾燥的環境。

溫度

豬籠草分布的高度很廣,從平地到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在園藝上,依據其海拔高度的分布而分成兩大類:高地種(high land)和低地種(low land)。生長在海拔1200 m以上高山的豬籠草便是高地種,其栽培溫度為白天21 ℃,夜間10 ℃;生長在平地或海拔低於1200 m地區的豬籠草為低地種,其栽培溫度為白天29 ℃,夜間21 ℃。晝夜溫差對於豬籠草的生長很有幫助,季節的變化卻並不重要。低地豬籠草生長在低緯度地區,這些地方四季的變化不明顯,整年的溫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然而,高地豬籠草生長在高山上,其特點是晝夜溫差很大,可達10 ℃以上。

低地豬籠草

低地豬籠草並不怕熱,對晝夜溫差也沒有嚴格的要求。但有部分低地豬籠草十分的不耐寒。溫度低於15 ℃後生長會減緩或停滯;當溫度低於10 ℃後植株會有被凍傷甚至死亡的危險。因此,在冬季較寒冷的時候應有必要的加溫措施。

高地豬籠草

高地豬籠草對溫度的要求更為嚴格,溫度的控制往往是栽培成功的關鍵。想要栽培高地豬籠草必須提供必要的溫差。栽培量不多時,可以買個販賣飲料用的冰櫃,也就是那種有玻璃門的冰櫃,如此燈光便可以從外面照射進去。冰櫃的溫度可以在購買時請人先設定好栽培所需要的溫度。如果沒有做到溫度控制,則只有少數能耐熱的高地種豬籠草能在低地栽培,但在夏季時會因為高溫而生長不良,只有到冬季時才會正常生長。許多高地豬籠草總是無法健康生長,與晝夜溫差不夠大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些以冰櫃恆溫栽培高地豬籠草的玩家也常提到豬籠草的生長緩慢。以人工控制方式製造出晝夜溫差可以加速高地豬籠草的生長。

基質

大多數種植者都有它們自己喜歡的基質,而且這些基質適用於不同的環境中。最基本的一點是,基質比較足夠疏鬆且排水良好,但又能充分的保水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一些為大花惠蘭和石斛配製的混有樹皮的基質也可以用於植株豬籠草。以椰殼作為基礎,混合木屑、珍珠岩的混合基質或純水苔也非常適合種植豬籠草生長。水苔不僅是適合於豬籠草生長的基質,也是種植環境是否合適豬籠草生長的一個標誌。在高地豬籠草的原生地中,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生長於水苔上。當水苔開始生長時,說明種植環境也適宜豬籠草生長。而無論是低地豬籠草還是高地豬籠草都能在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質中生長良好。唯一的問題是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質容易吸附水中的礦物質。

營養

豬籠草的根系 豬籠草的根系

關於營養素需要注意的是,豬籠草是一種食蟲植物,它們已經有通過捕捉昆蟲或小型動物來獲得營養素的能力。這些食蟲植物都是非常高效的捕蟲者。栽培豬籠草並不需要特別為其投餵昆蟲,栽培在室外的豬籠草通常能自行捉到昆蟲。而定期的給它們提供一些昆蟲是否會讓它們更健康、捕蟲籠變更大或是更具有耐寒性,還沒有充足的證據加以證明。

想要人工餵食也沒什麼壞處,至於要餵哪一種昆蟲並沒有什麼限制,但不建議餵太多或太大的昆蟲,例如蟑螂。因為像蟑螂這樣大的昆蟲要完全被消化完需要數個星期,在這段期間所散發出來的腐臭氣味會令人無法忍受。此外, 不建議向幼年的或新移栽的豬籠草投餵昆蟲,因為它們還不具備完整的消化能力,盲目的投餵會造成死亡的昆蟲在捕蟲籠內腐爛,造成捕蟲籠的壞死。

如果豬籠草有昆蟲捕食,就不用再施肥了。不過,在室內栽培時,通常不會有足夠的昆蟲可供豬籠草捕捉。而且為了顧及室內的衛生,可以改為對豬籠草施肥以補充養分。對豬籠草可使用速溶的葉面肥,絕對不可將非緩釋肥料直接施用到土中。由於食蟲植物比較不耐高濃度的肥料,為了安全起見,應依據其使用量再多稀釋幾倍。例如,肥料的使用說明上註明其使用量為稀釋1000倍時,則用於豬籠草上可稀釋到4000倍。將稀釋好的肥料以噴霧器均勻地噴灑在整株豬籠草上。除了噴施葉面肥之外,還可以用緩效肥。可直接將其投入豬籠草的捕蟲籠內或混入基質內供給豬籠草養份。

其他

豬籠草是多年生植物,而且會長得很大。如果希望豬籠草能長出巨大的瓶子,就必須考慮給豬籠草一個穩定的栽培環境。豬籠草是藤本植物,必須有所依附才能站立,因此需要給豬籠草搭設支架。為了立支架,需採用較大的花盆。同時,採用較大的花盆可盛裝較多的栽培基質供給根系更多伸展的空間,也使花盆較穩固,能支持大棵的豬籠草而不致被風吹倒。

繁殖方法

概述

豬籠草的繁殖方法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類型。豬籠草常用的繁殖方法有扦插、壓條和播種。

無性繁殖

豬籠草的下位籠 豬籠草的下位籠

扦插法

進行豬籠草的扦插時要注意幾項要點:

首先,切下來的枝條一定要帶有芽點,也就是說切下來的那一段枝條上一定要帶有一片葉子。這是因為新的枝條將由芽點發育而成。如果只切取芽點與芽點之間的桿的部分,那這不帶芽點的枝條是長不出新枝條來的。其次,因為扦插的枝條沒有根,無法有效提供植株足夠的水份,因此,用來莖插的枝條不要帶有太多的葉片,以免使植株脫水。最適當的枝條長度是帶有兩、三個芽點的枝條。為了減少水分的散失,必須將枝條上的葉片剪掉一部分。做法是將葉片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以與葉脈垂直的方向剪去。剪掉一部分的葉片對於扦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為捨不得葉片而使扦插失敗。但是,也不要將全部的葉片完全剪掉,這是因為葉子能製造長出新枝與根所需要的養分及生長激素;沒有葉子的枝條較難扦插成功。

切取枝條的時,應使切口平整,所以應使用園藝專用的剪刀或是鋒利的刀子,以與莖呈垂直方向切斷枝條。不要斜切枝條,以減少枝條受傷的面積,更不要使用鈍的工具來切枝條,否則破碎的切口會使植物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感染。

然後,將處理好的枝條插到栽培介質中,如果枝條只有一個芽點,則枝條插入土中的深度以能使芽點露在土面上為宜;若枝條帶有兩、三個芽點,則最下面的芽點要插到土中。用來扦插的栽培基質最好使用新的基質,以減少被土中真菌或細菌感染的機會。水苔是常用的扦插基質,也可以使用泥炭。將莖插入栽培基質前,可以將莖的切口沾上少許生根劑,可提高扦插的成功率。使用殺菌劑可以減小枝條的受感染機率。

最後,將插到栽培基質中的枝條放置在高濕度的環境下。可用透明塑膠袋罩住植株以提高濕度。栽培溫度則要參考各品種的特性,高地豬籠草與低地豬籠草的莖插應分別處於最適宜的栽培溫度下。因此可以將扦插的枝條放在原來母株的附近。扦插的枝條需要明亮的光線,但絕不可讓陽光直接照射在枝條上,以免過熱。通常可使用遮陽網遮蔽,也可以置於其他較高大植物的陰影下。

新芽與根的再生是一項緩慢的過程,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由於無法觀察到根的發育狀況,因此新芽的形成可以視為莖插成功與否的指標。基本上,若扦插成功,則最頂端的芽點上便會產生一個小突起,隨著時間日漸膨大,而成一個新芽;等到新芽產生二到三片葉子後,可視需要進行移植,環境濕度也可逐漸降低。

空中壓條法

有些品種的豬籠草其扦插的成功率較低,因此可以改用空中壓條法來繁殖。選擇一段接近末稍的枝條,在其頂芽下端約兩、三個節間進行環狀剝皮;剝皮的厚度約為莖直徑的四分之一;亦可切出一個深度達莖直徑二分之一的切口,可得到與環狀剝皮一樣的效果。將莖上的切口塗上一些生根劑與殺菌劑,再包上一層厚實的濕水苔,其厚度至少要有5 cm以上,最外層則用一層保鮮膜包住,以防止水份蒸發。由於根部都要在黑暗處才會生長,因此需要再包一層鋁箔紙以避光。

切口處約要二到四個月才會長出根來,切記不可經常打開檢視,以免使損傷新根。在這一段期間,必須維持水苔的濕潤。等根長出後,便可將這一枝條自母株上切下單獨栽培。

組織培養

外殖體的建立以1/2MS+6-BA1 +NAA0.06培養基液體培養春季(3~6月)進行最佳;愈傷組織(或不定芽)增殖以MS + 6-BA 1 +Ad10 + NAA 0.1 + 100 ml/L椰子汁最佳;繼代芽的增殖以MS + 6-BA 1.5 + Ad 1~5 + NAA 0.1 + 100~200 ml/L椰子汁最好;生根培養用1/2MS + 6-BA 0.1 + NAA 1.0,20天后生長出2~4條根。

有性繁殖

用種子來繁殖豬籠草並不容易。因為豬籠草是雌雄異株的植物,要豬籠草結種子,必須要擁有兩種性別的植株。然而,雌性的豬籠草數量較少,因此少量種植的栽培者不易使豬籠草結出種子。

豬籠草的種子不耐保存。有人使用冰櫃冷藏(4°C)豬籠草種子保存了一年(Pietropaolo, J and P. Pietropaolo. 1986),但也有說法是頂多只能保存幾個星期,甚至低溫會加速低地種豬籠草種子的死亡(Amato, P. D. 1998)。因此,豬籠草的種子獲得後應該立刻播種。

豬籠草的種子因為非常細小,因此播種時最好使用泥炭等顆粒比較細的栽培基質,以免種子掉入細縫中。在播種時為了使種子能夠均勻地散布在基質上,可將種子與少量沙混勻,再灑到基質上。栽培基質必須保持濕潤。同時也需要較高的空氣濕度,可以將盆口用保鮮膜封住並戳幾個洞。豬籠草種子的萌發需要光照,因此放在明亮的地方有助於發芽;但不可讓陽光直接照射,否則強光導致的高熱會殺死幼苗。由於豬籠草有高地豬籠草和低地豬籠草之分,在播種上也應要視品種而提供適當的溫度。

豬籠草需要較長的時間才會發芽,約為一個月。發芽後可逐漸降低空氣濕度,將保鮮膜上的洞逐漸擴大即可。約半年到一年後,就可以將小苗進行移殖,以免過於擁擠。

病蟲防治

豬籠草易得葉斑病、根腐病、日灼病等。以葉斑病、根腐病危害較重。

葉斑病

症狀特徵:葉片上發生水漬狀和小點,逐漸擴大,形成橢圓形斑點,褐色。病部產生黑色霉層,後期破裂。嚴重影響植株生長和觀賞效果。

防治方法:加強管理,促使植株健壯,增強抗病力。噴施10%抗菌劑1000倍液。要求噴灑均勻、全株周到。

根腐病

症狀特徵:在生長衰弱,對病蟲抵抗力下降時,易誘發病害的發生,使豬籠草生長無生機,根部變褐無新根、腐爛,地上部萎蔫。由鐮刀菌侵入所致,有的致病力強,產生毒素侵害植株;有的致病力弱,只在有傷口或植物衰弱時才侵染。低溫、澆水過多是主要誘因。

防治方法:於發病初期,噴施50%立枯淨可濕性粉劑900倍液、50%根腐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多福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根粉蚧

防治方法:用2.5%凱素靈膠懸劑100~200倍液、40%速撲殺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愛卡士乳油700~800倍液噴霧或根。

保護狀況

根據由各締約國簽訂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豬籠草屬於附錄Ⅱ中受保護的列物種。雖然豬籠草並未屬於瀕危物種,但關於它的貿易仍可能加速其滅絕。因此,公約上規定豬籠草貿易必須先獲得公約許可證。

藥用價值

中藥材中的雷公壺原植物為豬籠草屬中的奇異豬籠草( N. mirabilis)。

藥材形態:乾燥的莖葉,以葉先端之囊狀體為主。葉片紙質,多破碎;長圓形或披針形;上面灰褐色而染有紫潤,葉脈清晰,下面暗棕色:主脈凸出延長成卷鬚,約與葉等長,卷鬚先端連一囊狀休。囊狀體多已壓扁,頂端連一囊蓋;外表棕褐色至棕黃色,較皺縮,內表面紅棕色至黃棕色,平滑,密布腺點;囊的底部常殘存昆蟲屍體碎片。

採集:秋季採收,切段曬乾。

產地:多生於向陽的潮濕地帶。分布廣東、廣西和海南。

化學成分:全草含黃酮甙、酚類、胺基酸、糖類、蒽醌甙。

性味:甘,涼。

《陸川本草》:“性寒,味澀。”

《廣東中藥》Ⅱ:“淡,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1.

《陸川本草》:“性寒,味澀。”

2.

《廣東中藥》Ⅱ:“淡,平。”

3.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用主治:清肺潤燥,行水,解毒。治肺燥咳嗽,百日咳,黃疸,胃痛,痢疾,水腫,癰腫,蟲咬傷。

《陸川本草》:“消炎,解毒,行水。治水腫,痢疾,瘡癰潰瘍紅腫,蟲咬傷,並治跌打。”

《廣東中藥》Ⅱ:“清肺部燥火,治咳血。”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化痰止咳。治黃疸型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尿路結石,高血壓,感冒咳嗽,百日咳。”

1.

《陸川本草》:“消炎,解毒,行水。治水腫,痢疾,瘡癰潰瘍紅腫,蟲咬傷,並治跌打。”

2.

《廣東中藥》Ⅱ:“清肺部燥火,治咳血。”

3.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化痰止咳。治黃疸型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尿路結石,高血壓,感冒咳嗽,百日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外用:搗爛敷。  

自然界十大驅蚊植物

隨著天氣逐漸炎熱,各種蚊蟲也逐漸增多,具有驅蚊等功能的各種清香植物開始走俏花市。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驅蚊植物會散發出不同的氣味,對氣味過敏者,要慎用。 

十大美麗的食蟲植物排行榜

食蟲植物是一個稀有的種群,已知的食蟲植物全世界共10科21屬約600多種,典型的如豬籠草捕蠅草茅膏菜瓶子草等。大多生活在高山濕地或低地沼澤中,以誘捕昆蟲或小動物來補充營養物質的不足。它們以這種特有的方式,在貧瘠的土地上頑強的生存了下來。 

常見的食肉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