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細菌性基腐病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主要危害水稻根節部和莖基部。病原為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Sabet)Victria,Arboleda et Munoz.稱菊歐文氏菌玉米致病變種,屬歐氏桿菌屬細菌。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

症狀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水稻細菌性基腐病
主要為害水稻根節部和莖基部。水稻分櫱期發病 常在近土表莖基部葉鞘上產生水浸狀橢圓形斑,漸擴展為邊緣褐色、中間枯白的不規則形大斑,剝去葉鞘可見根節部變黑褐,有時可見深褐色縱條,根節腐爛,伴有惡臭,植株心葉青枯變黃。拔節期發病 葉片自下而上變黃,近水面葉鞘邊緣褐色,中間灰色長條形斑,根節變色伴有惡臭。穗期發病 病株先失水青枯,後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節變色有短而少的側生根,有惡臭味。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獨特症狀是病株根節變為褐色或深褐色腐爛。別於細菌性褐條病心腐型、白葉枯病急性凋萎型及螟害枯心苗等。該病常與小球菌核病惡苗病還原性物質中毒等同時發生;也有在基腐病株枯死後,惡苗病菌、小球菌核病菌等腐生其上。該病主要通過水稻根部和莖基部的傷口侵入。生產上只要抓準基腐病這三個獨特症狀,是能與上述病害區別開來的。

病原

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 (Sabet) Victria, Arboleda et Munoz.稱菊歐文氏菌玉米致病變種,屬歐氏桿菌屬細菌。細菌單生,短桿狀,兩端鈍圓,大小2.6-3×0.6-0.8(μm),鞭毛周生,無芽胞和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牛肉浸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變形蟲狀,初乳白後變土黃色,無光澤。厭氣生長,不耐,能使多種產酸,使明膠液化,產生吲哚,對紅黴素敏感,產生抑制圈。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細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樁雜草上越冬。病菌從葉片上水孔、傷口及葉鞘和根系傷口侵入,以根部或莖基部傷口侵入為主。侵入後在根基的氣孔中系統感染,在整個生育期重複侵染。早稻在移栽後開始出現症狀,抽穗期進入發病高峰。晚稻秧田即可發病,孕穗期進入發病高峰。輪作、直播或小苗移栽稻發病輕。偏施或遲施氮素,稻苗嫩柔發病重。分櫱末期不脫水或烤田過度易發病。地勢低,粘重土壤通氣性差發病重。一般晚稻發病重於早稻。

防治方法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水稻細菌性基腐病
(1)選用抗病良種。如四梅2號廣陸矮4號矮粳23浙福802農林百選鹽粳2號武香粳汕優6號雙糯4號中粳574南粳34等可因地制宜地選用。
(2)培育壯苗,推廣工廠化育苗,採用濕潤育秧。適當增施磷、鉀肥確保壯苗。要小苗直栽淺栽,避免傷口。
(3)提倡水旱輪作,增施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