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開封

開封“城摞城”奇觀引起世人矚目,造成這種獨特現象的原因是洪水災害。洪水淹沒了原來的城池,泥沙把建築物及城牆深埋地下,新的城市就在上面重建起來,形成了“城摞城”。開封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災害發生在明崇禎十五年(1642),這次洪水把明代的開封完全摧毀了。

背景

明末水淹開封這場災害的由來,還要從李自成(闖王)的農民起義軍三打開封說起。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民不聊生,各地爆發了農民大起義。李自成於崇禎二年(1629)參加起義軍,後被推舉為“闖王”。崇禎十三年(1640)李自成率部進入河南,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受到廣大貧苦農民擁護,隊伍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崇禎十四年(1641)一月,李自成率農民軍一舉攻克洛陽,殺了福王,聲威大震。二月初,李自成趁明軍驚魂未定之時,長途奔襲,意圖一舉攻下河南省城開封。

1

但是,農民軍在開封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頑強抵抗。封藩開封的周王接受了洛陽的福王因貪婪吝嗇而招致城破人亡這個教訓,出重金懸賞守城將士。開封守將高名衡、劉永福、王燮、黃澍等人竭盡全力抵抗,使攻城的農民軍受到重創,李自成也被箭射傷左目。農民軍奇襲失敗,激戰7天后,於二月十九日撤兵。這就是李自成一打開封。
李自成撤離開封后,繼續在河南各地縱橫馳騁,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農民軍得到發展壯大。當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民軍第二次圍攻開封,但在開封再次遇到了頑強抵抗。巡撫高名衡、推官黃澍等人做了充分的準備,並召募市民及河南各地逃來開封的士紳子弟,編成隊伍,與官軍一同守城。這次戰鬥空前激烈,農民軍用大炮轟城,城上守軍也用大炮還擊,雙方死傷慘重。農民軍採用挖地道至城下埋炸藥爆破等方法,炸毀了多段城牆,守軍拚死抵抗,農民軍仍無法攻入城內。經過春節前後20多天激戰,次年正月十五日,李自成再次撤軍。
李自成二次撤離開封后,繼續轉戰豫東,接連攻克陳州、太康、睢州、寧陵、考城、商丘、杞縣等地,勢如破竹,攻無不克,兵力迅速擴大,號稱百萬之眾。四月底,李自成揮師再次包圍了開封。
這次李自成吸取了前兩次失利的教訓,採取了圍城打援和圍而不攻的策略。五月下旬,農民軍在朱仙鎮一舉擊潰了由丁啟睿、左良玉等率領的10餘萬明朝援軍。自此,各路援汴明軍畏戰不前,開封被團團包圍,成了一座孤城。這次圍困一直持續了四個半月,雖然沒發生大的戰鬥,但城內既無糧草,又無救兵,疫病流行,軍民餓病而死者十之一二,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

九月十五日黃河決口,十六日洪水入城,開封城內一片汪洋,數十萬居民被淹死十之八九,只有周王及少數官員軍士駕船逃生,城外農民軍也淹死甚眾,只得撤離。這次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堪稱經典的重大戰事竟以這樣的方式宣告結束。

原因

關於這次黃河決口的原因,各種史籍記載不同,頗多歧異,概括起來有以下五種說法:
一、天災說。原因是黃河發洪水,自然決口。

1

二、農民軍掘河說。農民軍久攻開封不下,無計可施,所以掘河灌開封。
三、官軍掘河說。開封城池堅固,城外一馬平川,官軍掘河淹農民軍,以解開封之圍。
四、官軍、農民軍先後掘河說。官軍於6月先掘黃河,農民軍隨即另掘一口,當時水量不大未成災,到了九月,黃河發大水,從這兩口決出,造成淹城之禍。
五、六月間雙方掘口後,九月份農民軍再掘黃河,最後一次掘口引發洪水成災。
以上五種說法中,持天災說者較少,歷來不被史學界採信。對第四種說法,即官軍、農民軍六月先後掘河,造成九月大水淹城之說,經史學界一些人研究,被許多人認同。但是經筆者對以上各種說法對比分析和研究,認為官軍掘河才是造成這場慘禍的原因。因為多種史籍對官軍掘河的時間、地點、動機及策劃實施過程敘述得比較詳細,災禍發生後,明廷對此事的廷辯及調查均有案可查,具有可信度。

經過

李自成農民軍於崇禎十五年(1642)四月底第三次攻打開封,採取了長期圍困的策略,開封城處於孤立無援、坐以待斃的境地。守城將官認為開封城牆高大堅固,而開封城外地勢平坦,李自成軍老營駐地閻家寨地勢較低,處於舊時黃河決口水流的故道,一旦黃河決口,將淹了農民軍而城池無憂,能解開封之圍。於是就策劃了一場掘河水淹農民軍的計畫。

1

首先提議掘河的是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城內的巡撫高名衡和推官黃澍先做掘河決定,差人潛渡黃河以北,約定駐在北岸的巡按御史嚴雲京去掘黃河。一說是嚴雲京先有掘河打算,差人潛入城內徵得高、黃等人同意後,策劃並實施了掘河。因為當時開封被圍,城內大批人馬無法出城,所以掘河計畫的執行者是嚴雲京無疑。掘河的時間在六月底,掘河的地點有三種說法:一為朱家寨,一為狼城岡,一為黑罡口(今黑崗口)。是時嚴雲京派卜從善率兵乘船渡河至南岸,掘開了黃河堤防。因當時黃河水量不大,河水雖然流出一些,既沒有淹了李自成軍,也沒有淹了開封城,只是把原來乾涸的護城壕溝灌滿,給官軍守城加了一道屏障。
以後,守城明軍又苦苦支撐了兩個多月,就在快撐不住的時候,黃河漲了大秋汛,到了九月十五日,黃河從六月底所掘之口決出,水勢迅速擴大,波濤洶湧、勢不可擋。十六日洪水首先沖開曹門,然後四門皆被沖開,開封遭受滅頂之災。開封城被淹之後,洪水幾乎與城牆齊高,城內一片汪洋,水面上只看見鐘鼓兩樓及延慶觀,還有周王府、大相國寺的殿脊。周王及宮眷數百人,在一些官兵護送下,乘早已準備好的船隻逃出開封。城內數十萬居民,除少數人爬上高地、高房獲救外,其餘絕大部分淹死水中,其狀慘不忍睹。
洪水淹了開封之後,滾滾向東南方向奔去,注入渦河、淮河,沿途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大片土地被淹,數百萬人口受災。這次決口正值兵荒馬亂時期,堵口及救災工作無法進行,人民生命財產所受損失巨大,無法估量。5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決口才被堵塞。

處理

水淹開封之後,當年十一月,開封府推官黃澍逃到北京,給崇禎皇帝上了一道《守汴至苦疏》。崇禎非常感動,準備對守汴有功的高明衡、黃澍等人進行獎勵提拔。這時朝中官員對洪水淹汴的真正原因及造成的巨大損失非常清楚,當時就有人在朝中彈劾黃澍等人。
給事中陳燕翼在朝廷上說,決河是黃澍的主意,淹城損失巨大,應該予以懲治。能言善辯的黃澍承認了決河之議,但卻把責任推到了執行掘河計畫的嚴雲京身上,並說“嚴雲京嘗疏請決河”,即嚴雲京掘河前曾經給朝廷上疏請示過,這樣就令崇禎皇帝對此事不好表態了。

1

崇禎最後說“孤城死守,降水天災,堤決事不復較”,把責任推給天降洪水,不再追究掘河之事。他不但不追究責任,還給高、黃二人升了官,升任河南巡撫高名衡為兵部右侍郎,升任黃澍為御史。高名衡心灰意冷,稱病辭職未赴任,黃澍欣然赴任。
因為決河造成的損失慘重,民憤太大,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初,朝中許多官員如史可法光時亨、李永茂、劉昌等人紛紛再次上疏,請查處決河之罪,並把矛頭集中到嚴雲京身上。三月初一,崇禎皇帝下了一道措辭嚴厲的聖旨:“嚴雲京現在何處?勘察河決原因,已有屢旨,如何尚未奏報?著嚴催回奏。”令河南巡按御史蘇京對河決原因進行調查,據實回奏。經過蘇京的調查並回奏朝廷,確認嚴雲京掘河是造成水淹開封的“禍本”。但這時明朝崇禎皇帝內外交困、朝不保夕,已顧不上處理此事了。

教訓

1

開封這場浩劫已過去了360多年,但它給我們造成的傷痛永遠也無法消除。昔日繁華的開封掩埋在黃沙之下,開封數十萬無辜生靈葬身魚腹,成了千古冤魂。明朝官僚的自私、無知和愚蠢是造成這一災難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開封人要記住這一沉痛的歷史教訓,要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熱愛黃河,保護黃河堤防,讓子子孫孫和平幸福,永遠安居樂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