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打援

圍城打援

圍城打援:屬於軍事術語,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守城之敵,誘使敵人向其他部隊請求支援,然後以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歷史上有多次攻城戰役就是因為讓援軍的旗號出現在了城頭守軍的視野中使守軍重振士氣而招致失敗的,當然,圍城打援戰術的專利人沒有犯這樣的錯誤,他主動到洛陽城肉眼無法相望的虎牢關迎戰援軍。這一做法看似違反“集中優勢力量”的戰術原則和解放軍的作戰傳統,其實這一部署帶有極強的欺騙性,它令堅守濟南的王耀武和準備增援的三個兵團捉摸不定,而真正的實質是擺開“攻擊打援”的態勢,如果援軍來得快,就調動主力打援,如攻城順利,就調動主力攻城,對於國民黨軍來說橫豎都是死。

基本信息

解釋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軍事方面。示例,毛澤東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八節:“只有在‘圍城打援’的方針下,目的不在打圍敵,而在打援敵,對圍敵作戰是準備著相當地持久的,但對援敵仍然是速決。”

歷史

“圍城打援”成語解釋:指一種戰術。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據守城鎮之敵,誘使敵人從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後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是軍事學上的經典戰術之一,較早運用在唐高祖武德三年至四年(西元620年至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唐軍攻克王世充的鄭國國都洛陽時的戰役中。當時的形勢是隋末爭霸已經步入後期,中國的版圖上各種勢力經過優勝劣汰,開始傾向於集中到最強的幾家,統一之氣象初現於世。長安李淵(唐)和洛陽王世充(鄭)則是其中最強的兩家,二者之間的戰爭結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群雄爭霸的走勢。唐高祖放心的將這場最重大的戰役交由年輕的秦王李世民指揮,雖然當時還沒有規範的參謀本部制度,但是遵循《孫子兵法》中“勝兵先勝”的基本哲理。李淵家族經過長期的研究制訂了“圍城打援”的策略:首先由李世民率領主力部隊包圍洛陽城,然後分派戰將把守住洛陽周邊的各個重要關隘。李淵在後方更沒閒著,展開強大的外交攻勢,搞定了全部的其他諸侯勢力,避免李王兩家交兵時刻第三方勢力突然偷襲後方。但有一家勢力始終沒能搞定,那就是河北的大軍閥竇建德,他在得到王世充的求救後親率十萬大軍走虎牢關方向營救洛陽,於是就成為“打援”的對象。

李世民偵知竇建德率十萬大軍前來營救,其實這也早就在他的作戰計畫之中,按原定計畫依次實施便可:先是以主力部隊繼續圍住洛陽,但不主動攻城,只是圍困住城中的兵力。城中守軍也準備守城以待援軍好夾擊攻城部隊,所以也沒有考慮要突圍等其他辦法,就自然而然的任隨唐軍圍困。而李世民則自帶精銳部隊奔赴虎牢關打援,這圍城打援的精髓便在於不能讓守軍和援軍照面,因為一照面就會士氣大振,增加攻城的難度,當然更不能讓他們會合。所以李世民把守住洛陽周邊兩三百里外的關隘,將圍城和打援的戰場分開來,避免守軍和援軍見面。歷史上有多次攻城戰役就是因為讓援軍的旗號出現在了城頭守軍的視野中使守軍重振士氣而招致失敗的,當然,圍城打援戰術的專利人沒有犯這樣的錯誤,他主動到洛陽城肉眼無法相望的虎牢關迎戰援軍。

這虎牢關又是何等厲害,豈能輕易攻破,而竇建德急於解救洛陽城,所以急切的強攻占據虎牢關有利地形的精銳唐軍。竇建德又沒看過明朝人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所以不知道攻打虎牢關需要帶一名關公這樣的馬弓手。李世民手下也沒有人出去充華雄,那么竇建德的慘敗就在情理之中了,最後竇建德全軍復沒,本人也作了李世民的俘虜。當洛陽城的守軍苦候援軍多日後卻突然看到他們指望已久的竇救星竟然被綁縛著出現在李世民馬前,士氣頓時崩潰,失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於是這場戰役就被列為了軍事史上“圍城打援”戰術的典型範例被後人津津樂道,一直到現代各國軍事家在需要的情況下都經常使用。 (引自《鐵血強宋》)

套用

“圍城打援”在解放軍軍語中叫做“圍點打援”,是指以部分兵力包圍城市或要點,誘敵增援,集中主力殲滅援敵於運動中。目的不在於打被圍之敵,而在於打援敵。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各大戰場都留下了“圍城打援”的經典之作。

開封之戰

面對解放軍頻繁運用的“圍城打援”,黃埔軍校畢業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很快就發現了解放軍“圍城是假,打援是真”的特點。那么,解放軍是如何應對的呢?

1948年6月,華東野戰軍在粟裕大將的指揮下發起豫東戰役。戰役初期是計畫在魯西南尋機殲滅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軍。鑒於戰場實際,粟裕突然改變方案,渡過黃河,以兩個縱隊包圍防守空虛的中原重鎮開封,以三個縱隊在外圍打援,一個縱隊佯動,從兵力部署上看似乎又是一個典型的“圍城打援”,奉命增援的邱清泉兵團和孫元良部對此心有餘悸。

這次,華東野戰軍反其道而行之,圍城的三縱、八縱在炮兵部隊的配合下,全力實施攻擊,大大出乎國民黨軍的意料。從6月17日發起攻擊,至22日解放開封,完成了解放軍第一次對堅固設防的省會城市的作戰。當時,邱清泉對解放軍的意圖也有所察覺,曾令部隊全力增援,無奈外圍三個縱隊的解放軍牢牢將其阻於紅廟寨、野雞崗以東地區。

開封失守後,各路援軍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個傳統的“攻城阻援”。

濟南之戰

戰爭中,作戰雙方都在不斷研究對方戰術,改進己方戰術。

1948年夏季作戰後,國民黨軍為防止陷入我軍“圍城打援”的迷局中,改變了作戰方式,即解放軍若不真攻城,國民黨軍即不真增援;只有在解放軍真攻城,並且受到一定損失後,國民黨軍才會組織重兵增援。如果說解放軍的“圍城打援”戰術不是“攻城”就是“打援”的話,那就陷入了和國民黨軍一樣的思維定式中了。

在豫東戰役結束後不久,華東野戰軍又發起濟南戰役。戰役指揮員粟裕向中央上報方案來研究“攻城”與“打援”這一對矛盾,最後創造性地提出“攻擊打援”的第三案,決定以14萬兵力攻擊,以18萬兵力打援,幾乎是將兵力平分。這一做法看似違反“集中優勢力量”的戰術原則和解放軍的作戰傳統,其實這一部署帶有極強的欺騙性,它令堅守濟南的王耀武和準備增援的三個兵團捉摸不定,而真正的實質是擺開“攻擊打援”的態勢,如果援軍來得快,就調動主力打援,如攻城順利,就調動主力攻城,對於國民黨軍來說橫豎都是死。

險破計謀

每逢“圍城打援”的態勢出現,解放軍總能多算一步,因而能招招領先。“多算勝、少算負,而況於無算乎”,這句話一語道破天機。

其實,在三年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也曾有一次險些破了解放軍的“圍城打援”。遼瀋戰役中,東北野戰軍圍攻錦州,同時在黑山、大虎山一線準備先阻再打來增援的廖耀湘第九兵團,但是蔣介石增兵葫蘆島,以強大兵力向塔山方向攻擊,與九兵團東西合進。這一新情況打亂了東北野戰軍的部署,用林彪的話說是:“我準備了一桌飯,可是來了兩撥客人。”要不是英雄的四縱頑強作戰,創造了國民黨所謂的“不可思議的敗局”,就不可能有後來先克錦州再殲九兵團的戰果。

出處

出 處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圍城打援'的辦法,不是常使用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