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寺[河南開封大相國寺]

相國寺[河南開封大相國寺]

相國寺位於河南開封市自由路西段,原為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齊天寶六年(555年)始建國寺。後毀於戰火。唐景雲二年(711年)重建。次年,唐睿宗為紀念他以相王身份入繼皇位,乘改年號為延和元年之際,賜以今名,並御書“大相國寺”匾額。明末毀於黃河水淹,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再重建。清重建的相國寺規模遠遜於唐宋,其格局基本保存至今,即在一條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碑樓、二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寶殿)、八寶琉璃殿、藏經殿。寺前院東側還建有鐘樓。整個建築保持著清代風格。建築群,古色古香,金碧輝煌。

(圖)相國寺相國寺

相國寺位於河南開封市自由路西段,原為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齊天寶六年(555年)始建國寺。後毀於戰火。唐景雲二年(711年)重建。次年,唐睿宗為紀念他以相王身份入繼皇位,乘改年號為延和元年之際,賜以今名,並御書“大相國寺”匾額。明末毀於黃河水淹,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再重建。清重建的相國寺規模遠遜於唐宋,其格局基本保存至今,即在一條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碑樓、二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寶殿)、八寶琉璃殿、藏經殿。寺前院東側還建有鐘樓。整個建築保持著清代風格。建築群,古色古香,金碧輝煌。

建寺由來

(圖)相國寺早期圖片相國寺早期圖片

相國寺的名稱,始於唐朝,現在的相國寺是清朝重建後又修葺的。據《如夢錄》記載,相國寺這個地方原是戰國時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故宅,宋代曾在此興建一座信陵亭,名為信陵坊。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在此興建寺院,名建國寺,後毀於戰火。唐初這裡成了歙州司馬鄭景的宅園。

唐長安元年(701年)名僧慧雲從南方來到開封,用募化來的錢買下鄭景的住宅和花園,於唐景雲二年(711年)興建寺院,並根據施工中從地下挖出的北齊建國寺舊碑,又命名為建國寺,同時將募鑄的一尊高3米的精美彌勒佛銅像安置寺中。

建國寺重建時,唐睿宗為這個寺院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的匾額,這就是相國寺的來歷。

歷史革沿

(圖)寺廟內雕塑、壁畫寺廟內雕塑、壁畫

唐代的相國寺,雖是初創,但由於是皇帝賜名,故聲譽很高。相國寺規模很大,建築豪華,唐天寶四年(745年)由邊思順負責修建的排雲閣是相國寺里最高的建築物,閣高10米,和當時揚州有名的西靈塔同高,宏偉壯麗。唐代時的相國寺里有許多著名壁畫,其中有大畫家吳道子在寺中畫的文殊維摩像珍品、名畫家石抱玉畫的護國除實患變相、車道天王像、智儼和尚畫的三乘因果入道位次圖以及大書法家李邕和大畫家韓乾等為相國寺創作的優秀作品,此外,還有雕塑大師楊惠之的許多雕塑佳作。藝術水平很高,得到當時人們的高度評價。

唐代相國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場所。日本僧人空海在中國留學時,就曾在相國寺居住過。空海在中國專門學習佛法和文字,後來他用中國漢字的草體偏旁創造出一種名叫平假名的日文字母,平假名字母至今還在日文中使用,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唐代相國寺豪華、宏大的高大建築屢遭雷擊火災,其中以後大順二年(891年)排雲閣被雷擊所引起的大火,造成的損失最為慘重。後有高僧貞俊主持募化,歷經數年重新修葺。

宋代,相國寺被封為皇家寺院,寺中著名和尚也都獲得皇帝親賜封號榮譽。北宋時期,是相國寺最繁盛的一個階段。宋太祖派大將曹翰征南唐打下江州(今江西九江),從廬山東林寺運回的五百個銅羅漢放到相國寺里。宋太宗晚年對相國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後,不僅規模擴大,而且寺容改觀。正殿高大,庭院寬敞,花木遍布,僧房櫛比,許多著名的藝術家的佳作,也薈萃於此。當時最有名的畫家高益燕文貴孫夢卿石恪高文進、雀白、李濟元等,都在相國寺畫出了他們的優秀傑作。宋代相國寺每月有五次廟會,商人達萬餘人,此外還有雜技、戲劇、說書的、賣藝的等文藝活動,十分繁華。當時人們形容相國寺是“金碧輝映,雲霞失容”。《東京夢華錄》記載有“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之盛況。

北宋時代,相國寺不僅是全國佛教中心,而且也是國際佛教活動中心,許多國家的外交使節和僧侶都到相國寺參拜和學習佛法。宋太祖時,出家為僧的天竺(今印度)王子曼殊室利到中國後,曾在相國寺進行佛教活動,並將相國寺的盛況寫入自己的著作。宋熙寧七年(1074年),朝鮮崔思訓曾帶幾名畫家到中國,將相國寺的全部壁畫臨摹回國。宋徽宗時,曾將宋太宗寫的“大相國寺”匾額贈送朝鮮使者帶回國。可見相國寺在當時曾促進了佛教傳播,增進了中外交往等重要作用。

(圖)八角琉璃殿——羅漢殿八角琉璃殿——羅漢殿

相國寺在金代和元代由於戰亂嚴重損毀,逐漸蕭條。到了明代。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朱元璋又當過和尚、重視佛教,故對相國寺多次重修,所以相國寺又興旺起來。明成化十二年(1474年)曾一度將相國寺改名為崇法禪寺,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水灌淹開封城,相國寺變成一片廢墟。

清朝初年,在相國寺舊址廢墟上重建寺院。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命用銀一萬兩,對相國寺進行大規模重修,歷經兩年零七個月,才完成了浩大修建工程,從此相國寺又興旺起來。清時的相國寺,僅常住和尚就有300多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再次決民開封城內水深丈余,寺中建築又遭到嚴重損毀。

新中國成立後,相國寺經過多次修葺,面貌煥然一新。今日寺內古建築群由南向北,沿一條中軸線整齊排列,主體建築正門、二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經樓共五重建築。中軸線兩側,是對稱式的兩列閣樓式建築,東側是東廂房(即東閣,或稱觀音閣),西側是西廂房(即西閣,或稱地藏閣)。整個建築保持著清代風格。建築群,古色古香,金碧輝煌。正門是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牌樓式建築,山門上橫書“相國寺”三字,大門兩旁有一對石獅,古雅大方。二殿內設有相國寺歷史展覽。大雄寶殿是座重檐復字,頂為黃綠琉璃瓦大建築,大殿周圍及月台邊沿設有漢白玉雕獅石欄桿,殿南石階上雕盤龍,階下南邊有小花園,園中有太湖石噴水池,風景優雅。在東西廂房中設有展覽室、閱覽室、遊藝室、外賓接待室及展銷部等。

寺廟簡介

(圖)相國寺相國寺

相國寺,位於開封城內自由路西段路北,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禪宗勝地,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國寺是歷史上名寺之一,唐宋時規模宏大,僅中庭兩廡即可容納萬人。明之前,寺內還藏有大量稀世之寶,如唐畫聖吳道子、塑聖楊惠之和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手跡等,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藝術寶庫。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所描繪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林教頭結識魯智深等精彩故事,便都發生在相國寺的菜園裡。

清重建的相國寺規模遠遜於唐宋,其格局基本保存至今,寺內古建築群由南向北,沿一條中軸線整齊排列,主體建築正門、二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經樓共五重建築。中軸線兩側,是對稱式的兩列閣樓式建築,東側是東廂房(即東閣,或稱觀音閣),西側是西廂房(即西閣,或稱地藏閣)。

現在的大相國寺,占地30畝,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殿宇古蹟。由新加坡靈山寺贈送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於1993年安奉於寺內。各殿安奉的佛像金碧輝煌、製作精良,均為佛教雕塑藝術的珍品。八角琉璃殿中心亭的一尊銀杏木雕千手千眼觀音像,更是蜚聲海內外。這尊雕像高達7米,像分四面,每面分四層,各雕手臂千隻,精美之極,雕造於乾隆年間(公元1736-1785年),歷時50多年,工藝之精,造型之美,舉世無雙,極為珍貴。

八角琉璃殿,又稱羅漢殿,為清代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建築奇巧,精美無比,極具特色,為漢地佛寺中罕見的古建築。歷史上該殿曾遭水患陷於泥沙。1980年6月至1981年5月,當地採用撬升技術,成功地將此殿整體提升1.67米,在古建築修繕技術中取得重大突破,這項成果榮獲國家和河南省科技進步獎。

寺內布局

(圖)山門山門

1、山門

大相國寺的山門,原為清乾隆年所修建,開封解放時,毀於炮火,解放後,政府修建一磚制牌樓做山門。現今殿式山門,為今方丈心廣大和尚發心修建,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所題。

2、鐘鼓兩樓

大相國寺的鐘鼓兩樓為1992年重新修建。值得一提的是,鐘樓中懸掛的銅鐘乃是清乾隆年間的遺物,重達五噸,高2.23米,口徑1.81米,上鑄“法輪常轉,皇圖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輝 ”十六字銘。鐘聲響亮優美,尤其是秋冬霜天叩擊,聲音清越,響徹全城,素有 “相國霜鍾”的美譽,是為汴京八景之一。

3、天王殿

大相國寺天王殿,為清代乾隆年間所修,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門楣殿額也為趙朴初居士所題。

4、主殿——大雄寶殿

天王殿之後,重檐歇山的雄偉建築,乃大相國寺的主殿大雄寶殿,該殿為清代順治年修建,面闊7間,進深5間,高約為13米,其氣勢恢宏,堪為古建築中的瑰寶,被譽為 “中原第一殿”。大殿周圍及月台俱白石欄桿的望柱上,鏤刻有58個獅子,刻工精巧,形態各異。這大雄寶殿的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三世佛,均舉高一丈三尺。東西兩壁台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羅漢。三世佛背後是大型雕塑海島觀音,取材於《華嚴經》善財童子53參的故事,形象地表現出南海觀音普渡眾生的場面。

5、八角琉璃殿

中軸線上的第三個佛殿叫羅漢殿,八角造型,俗稱“八角琉璃殿”,其造型獨特,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可謂獨一無二。該殿為清乾隆年所建,占地828平方米,由遊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組成。

羅漢殿中心聳立的八角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這尊像系一株完整的銀杏樹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間一名民間的無名藝人用了58年心血完成的藝術傑作。像高3米多,重約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隻大手及扇狀小手三至四層,每隻手掌中均刻有一眼,總計一千零四十八隻眼,民間俗稱 “千眼千手佛”,為觀音菩薩三十二變相之一。此造像不僅材料珍貴,雕工更是精巧,可謂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大相國寺鎮寺之寶。

(圖)相國寺——藏經閣相國寺——藏經閣

6、藏經樓

最後一座高大的二層建築是“藏經樓”,藏經樓顧名思義是寺院保存、收藏佛教經典的地方。大相國寺藏經樓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680餘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5米,高20餘米。該樓重檐歇山,建築高大,垂脊挑角,脊上飾有琉璃獅子,角下吊掛風鈴,微風拂之,叮咚作響,令人心曠神怡。。藏經樓明間檐下懸掛篆書匾額,白底黑字,筆力遒勁,相傳為清代書法大家孫星衍遺墨。

7、大師堂

藏經樓西側是大師堂,即空海大師紀念堂。現堂前立有空海大師銅像落成紀念碑,及一對罕有的石雕六牙像。堂內供奉有空海大師銅像及大師生平事跡圖片展覽。大師銅像高2.5米,重3000餘斤,為日本友人贈送。

寺廟文化

(圖)相國寺巨鍾相國寺巨鍾

古都古寺,源遠流長;名城名藍,遠播清香。 大相國寺位於自由路西段。開封是“富麗甲天下”,“自古帝王都”的歷史文化名城,民間有“一蘇二杭三汴州之說。而“大相國寺天下雄天梯縹緲凌虛空”(元.陳孚),是一座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卓越地位和廣泛影響的著名寺院。寺院歷史上名僧輩出,名士薈萃,活動頻仍,寺藏豐富。 鼎盛時期轄64禪律院,占地達540畝。高僧,達官,文人,使節,民眾出入其間;佛事,巡幸,文娛,參訪,商貿匯集其中,成為中外佛教及文化交流中心,深為海內外佛教界矚目。

當今的大相國寺院落深廣,殿宇輝煌,雄風尤在。每逢金秋時節,寺滿黃花,城滿芬芳,更有霜鍾扣擊,聲播八方古老的佛寺在新時代獲得新生。鐘樓內的巨鍾高約4米,重逾萬斤,鑄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據說,每當清秋霜天時擊撞此鍾,其聲傳得最遠,故“相國霜鍾”聞名遐邇,成為開封八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