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辛,性平。
歸經
歸肺、肝、腎經。
功效
清熱解表,活血解毒。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咳嗽,腮腺炎,咽喉腫痛,肝炎,風濕關節痛,創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流感:水楊梅根、貫眾各30g,生薑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2、治肺熱咳嗽:水楊梅根10g,魚腥草30g。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3、治肝炎:水楊梅、薏米、虎杖各用鮮根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4、治癤腫,下肢潰瘍:鮮水楊梅根皮,或加鮮筋骨草,加白糖搗爛敷患處。同時,水楊梅根15-30g,水煎服。
5、治跌打損傷:鮮水楊梅根60g。水煎沖紅糖、黃酒服。(4-5方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採挖多年老植株的根,洗淨,切片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落葉小灌木,高1-3米;小枝延長,具赤褐色微毛,後無毛;頂芽不明顯,被開展的托葉包裹。葉對生,近無柄,薄革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全緣,長2.5-4厘米,寬8-12毫米,頂端漸尖或短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側脈5-7對,被稀疏或稠密短柔毛;托葉小,早落。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4-5毫米,單生,頂生或兼有腋生,總花梗略被柔毛;小苞片線形或線狀棒形;花萼管疏被短柔毛,萼裂片匙形或匙狀棒形;花冠管長2-3毫米,5裂,花冠裂片三角狀,紫紅色。果序直徑8-12毫米;小蒴果長卵狀楔形,長3毫米。花、果期5-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疏林中或曠野。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根細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枝,長30-80cm,也有截成長5-6cm短段。根頭部稍粗,往下漸細,直徑2-3mm。表面灰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皺紋及細根痕,刮除栓皮者呈紅棕色。體輕,質硬韌,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易肅落,木部占大部分,灰黃色至棕黃色。氣微,味微苦澀。以根條粗大者為佳。
藥理作用
1、對白血病有抑制作用。
2、對宮頸癌細胞、AK肉瘤、W也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治肝炎,感冒,流感,關節痛,痢疾,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