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水危機步步緊逼時,我們該何去何從?
這本本書由亞歷山大·貝爾著,羅紅譯,首先,本書旁徵博引地講述了一個多彩的“人和水的故事”;數千年來,通過對水資源的掌控,人類創造和發展了文明;在人類的興衰成敗和文明的起起伏伏中。水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然後,它擲地有聲地提出警告:由於我們對水資源的無知和貪婪,人類文明正瀕臨坍塌。於是,在這部世界水文明史的鮮活脈絡中。作者試圖和讀者一起尋找的答案,也就呼之而出了。
本書既有鮮明獨特的思想觀點,又有生動有趣的史實知識(包含210幅插圖);不僅能滿足歷史愛好者和研究者的需要,還可為普能讀者提茶餘飯後的消遣。
目錄
前言
開篇 水資源日趨枯竭,人類何去何從
第一部分 水文明的起源
第1章 兩河流域:西方文明的源頭
第2章 中國、印度河流域和美洲:水中綻放的奇葩
第3章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第4章 雅典和羅馬:善於掌控水的城邦
第5章 荷蘭:與海爭地的國度
第6章 美國:用水打造的世界標桿
第二部分 水文明的孕育
第7章 上帝、天堂和花園:水淨化的信仰
第8章 噴泉和許願池:文明浸淫出的象徵
第9章 河流:人類馴服自然的雙刃劍
第10章 公共衛生:一個離不開水的難題
第11章 煤炭和棉花:水危機的催命鬼
書摘
排乾土地則是非常昂貴的。你需要大批的勞動力、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設備,去挖掘溝渠、搬運土壤、修建閘門和橋樑。古老的文明能夠通過保證糧食供給來組織軍隊進行勞作。在食物比較匱乏的地區,人們為了獲取一日三餐,願意互相合作進行水利項目建設。但是,這種保證在歐洲北部起不到同樣的作用,因為那裡糧食供給充足--公共土地上野生的動植物就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農民不會對領主那么感恩戴德。在美索不達米亞,強者控制著水,因此也控制著食物的流向;但在歐洲,農民只是依賴領主對他們進行軍事保護,這首先就不是一種很迫切的需求關係。
所以,如果一個荷蘭領主只是下達命令要他領地上的人們去排乾土地,這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因為這些人儘管可能是渾身濕乎乎、髒兮兮的,但他們很可能並不飢餓。要完成這樣的工程,領主就需要付給他們工錢。由於這項工程非常昂貴,領主不太可能負擔得起這樣大規模的項目。於是,從海水中就浮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所有權。封建模式讓位給了由投資者組成的辛迪加財團(syndicates of investors)。比如,比姆斯特爾項目(Beemster Project)就是由一組富有的阿姆斯特丹市民投資的。他們的錢被用來購買勞動力,以及建設風車和溝渠所需的材料。為了保證投資能有回報,這個辛迪加財團向土地的使用者收取租金。對這些進行監督的是“水利監察官”(Water Guardian),也就是負責水渠組織管理的官員。這讓荷蘭人開始認為,小塊土地有一種特殊的金錢價值,也就是租金。這相對於土地的全部買斷來說是一小步的跨越。於是,“小農”在荷蘭的平地上誕生了。
這對封建體系造成了侵蝕,並且用一種商業結構取而代之。決定人們的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不是他們對領主或國王的責任感,而是金錢。這種改變影響深遠。此時,歐洲其他國家剛剛進入長達200年的以反對封建王權為主題的時期,而荷蘭人已經發展出了另外一種體系。在這種體系里,人們認為個人依據自己掙得多少來掌控自己在社會中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