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灸,用毛茛科植物毛茛新鮮全草搗爛後外敷的一種外治法。本法在《本草綱目》已有記載,並將其別名稱之為“自灸”。《本草綱目拾遺》中提到:“主瘧,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縛臂上。和子姜搗塗腹,破冷氣。”現代臨床,不僅套用單味敷灸,也用毛茛與他藥合用敷灸,通過較大樣本觀察,表明對某些病證有較為確切的效果。
相關詞條
-
毛茛灸
毛茛灸為天灸的一種,其法用新鮮毛茛莖葉搗爛,敷貼有關穴位使之起泡,敷貼時間約1~2小時,以局部起泡為度。適用於瘧疾,黃疸等。
解讀 中醫套用 -
灸法醫鑒
《灸法醫鑒》對中醫各種灸治方法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按艾炷灸、艾條灸、溫和灸、天灸、非艾灸和其他灸分類,共介紹100餘種灸治方法及適應證。臨床篇分別從古代...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
天灸療法
天灸療法,是中醫灸治療法中非火熱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稱發泡療法。通過將特殊調配的藥物貼敷於特定的穴位,可使藥物持續刺激穴位,通經入絡,達到溫經散寒,調節...
簡介 作用機理 貼藥分類 臨床方法 文獻記載 -
毛茛[中藥]
毛茛,中藥名。為毛茛科毛茛屬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的全草及根。分布於全國各地(西藏除外)。具有退黃,定喘,截瘧,...
別名 入藥部位 性味 功效 主治 -
天灸
天灸,灸法之一。出自《針灸資生經》。是採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處,使其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或起皰的治療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膚有類似...
施灸方法 注意事項 -
自灸
自灸 灸法名。 即天灸。
-
艾灸
歷史一、“灸”字,在現存文獻中,以《莊子》最早提及。如《莊子·盜跖篇》載孔子勸說柳下跖,碰了個大釘子,事後對柳下季說,“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於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簡...
歷史 分類方法 作用 常見病 艾灸的禁忌 -
艾炙
艾灸歷史艾炙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灸”字考“灸”字,在現存文獻中,以《莊子》最早提及。如《莊子·盜跖篇》載孔子勸說柳下跖,碰了個大釘子,事後對柳下季說,“丘所謂無病而自灸...
艾灸歷史 分類方法 作用 常見病 艾灸的禁忌 -
灸法補瀉法
胃下垂、子宮脫垂及脫肛等病,而起到補氣升提之功效;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簡介如果機械地認為針法屬瀉,灸法屬補,就會無形中否定了針和灸法補瀉的實際意義。灸和針是兩種各不相同的治療方法,由於針和灸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都...
簡介 歷史淵源 現代研究 作用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