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毛茛灸是用毛茛葉搗爛調敷穴位使之發皰從而治療有關疾病的一種方法。
毛茛灸,天灸名,又叫做石龍芮,出《本草綱目》卷十七:“毛茛……俗名毛堇,似水堇而有毛也。山人瘧疾,采葉持貼寸口,一夜作皰如火燎,故呼為天灸、自灸。”即用毛茛的鮮葉施灸。過去“天灸”以用毛茛為主要藥物,所以毛茛又稱為“天灸”,毛茛科植物的“自扣草”又有“自灸草”的異名。毛茛味辛、溫,有毒。外用發皰功毒止痛,用於鶴膝風、牙痛、偏頭痛。也可用於風濕痹痛、瘧疾、胃痛、哮喘、疥癬等。外用適量,搗爛敷於患處,或辨證循經取穴敷貼,亦可煎湯洗之。
中醫套用
1、灸前準備:毛茛葉,研缽,醋,橡皮膏等。
2、施灸法:取毛茛葉適量,搗爛敷於患處,或辨證循經取穴敷貼,亦可煎湯洗之。敷貼時要注意保護正常皮膚。發皰後,小者不必刺破,大者可刺破放水。刺破時應當注意無菌操作或塗以龍膽紫等。或取毛茛葉適量搗爛,貼於寸口部,隔夜就發生水皰,可治瘧疾。
3、適應證:可用於治療鶴膝風、牙痛、偏頭痛、風濕性關節痛、關節扭傷、瘧疾、胃痛、哮喘、疥癬等。
4、注意事項:
(1)敷藥後,要固定好,防止脫落,導致敷藥時間不夠,影響療效。敷藥時間:一般大人4~6h,兒童(14歲以下)2~4h,並根據貼後的反應而縮短或延長貼藥時間,若貼後熱辣、燒灼感明顯,可提前去藥,以防燒傷皮膚;反之貼後微癢舒適可適當延長貼藥時間。
(2)敷貼時要注意保護正常皮膚。發皰後,小者不必刺破,大者可刺破放水。刺破時應當注意無菌操作或塗以龍膽紫等。
(3)在臨床上,結合個人體質異同,若貼處皮膚癢,充血過敏者,應慎用或藥量相應減少、時間縮短。
(4)小兒皮膚嬌嫩,故三歲以下嬰幼兒不宜貼藥;孕婦(尤其是早孕者)不宜使用,防止墜胎或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