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中藥]

毛茛[中藥]
毛茛[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毛茛,中藥名。為毛茛科毛茛屬植物毛茛 Thunb.的全草及根。分布於全國各地(西藏除外)。具有退黃,定喘,截瘧,鎮痛,消翳之功效。主治黃疸,哮喘,瘧疾,偏頭痛,牙痛,鶴膝風,風濕關節痛,目生翳膜,瘰癧,癰瘡腫毒。

別名

水茛、毛建《肘後方》、毛建草、猴蒜《本草拾遺》、天灸《夢溪筆談》、毛堇、白灸《綱目》、鶴膝草、瞌睡草、老虎草、犬腳跡、老虎腳跡草、火筒青《中國藥用植物志》、野芹菜《福建民間草藥》、辣子草、辣辣草《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爛肺草《中國藥用植物圖鑑》、三腳虎、水芹菜《泉州本草》、撲地棕、翳子藥、一包針《貴州民間藥物》

入藥部位

全草及根。

性味

味辛,性溫。

功效

退黃,定喘,截瘧,鎮痛,消翳。

主治

黃疸,哮喘,瘧疾,偏頭痛,牙痛,鶴膝風,風濕關節痛,目生翳膜,瘰癧,癰瘡腫毒。

相關配伍

1、治黃疸,用鮮毛茛搗爛團成丸(如黃豆大),縛臂上,夜即起泡,用針刺破放出黃水,黃疸自愈。(《藥材資料彙編》)

2、治瘧疾,用鮮草搗爛,敷寸口脈上(太淵穴),用布包好,1h後,皮膚起水泡,去藥,用針挑破水泡。(《湖南藥物志》)

3、治偏頭痛,用毛茛鮮根和食鹽少許杵爛,敷於患側太陽穴。敷法:將銅錢1個(或用厚紙殼剪成錢形亦可),隔住好肉,然後將藥放在錢孔上,外以布條扎護,約敷1h左右,俟起泡,即須取去,不可久敷,以免發生大水泡。(《江西民間草藥》)

4、治牙痛,按照外治偏頭痛的方,敷於經渠穴,右邊牙痛敷左手,左邊牙痛敷右手。又可以毛茛少許,含牙痛處。(《江西民間草藥》)

5、治鶴膝風,鮮毛茛根杵爛,如黃豆大一團,敷於膝眼(膝蓋下兩邊有窩陷處),待發生水泡,以消毒針刺破,放出黃水,再以清潔紗布覆之。(《江西民間草藥》)

6、治眼生翳膜:①用毛茛鮮根揉碎,紗布包裹,塞鼻孔內,左眼塞右鼻,右眼塞左鼻。②按照外治偏頭痛的方法敷於印堂穴。(《江西民間草藥》)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患處或穴位,使局部發赤起泡時取出;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一般不作內服。皮膚有破損及過敏者禁用,孕婦慎用。

炮製

一、採集加工:一般栽培10個月左右,即在夏末秋初7-8月採收全草及根,洗淨,陰乾。鮮用可隨采隨用。

二、炮製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清水噴淋,潤透,切段,乾燥。

形態特徵

毛茛,別名五虎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多年生草本,高30-70cm。鬚根多數,簇生。莖直立,具分枝,中空,有開展或貼伏的柔毛。基生葉為單葉;葉柄長達15cm,有開展的柔毛;葉片輪廓圓心形或五角形,長及寬為3-10cm,基部心形或截形,通常3深裂不達基部,中央裂片倒卵狀楔形或寬卵形或菱形,3淺裂,邊緣有粗齒或缺刻,側裂片不等2裂,兩面被柔毛,下面或幼時毛較密;莖下部葉與基生葉相同,莖上部葉較小,3深裂,裂片披針形,有尖齒牙;最上部葉為寬線形,全緣,無柄。聚傘花序有多數花,疏散;花兩性,直徑1.5-2.2cm;花梗長達8cm,被柔毛;萼片5,橢圓形,長4-6mm,被白柔毛;花瓣5,倒卵狀圓形,長6-11mm,寬4-8mm,黃色,基部有爪,長約0.5mm,蜜槽鱗片長1-2mm;雄蕊多數,花葯長約1.5mm,花托短小,無毛;心皮多數,無毛,花柱短。瘦果斜卵形,扁平,長2-2.5mm,無毛,喙長約0.5mm。花、果期4-9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野、路邊、水溝邊草叢中或山坡濕草地。分布於全國各地(西藏除外)。

鑑別

一、藥材性狀:莖與葉柄均有伸展的柔毛。葉片五角形,長達6cm,寬達7cm,基部心形。萼片5,船狀橢圓形,長4-6mm,有白柔毛;花瓣5,倒卵形,長6-11mm。聚合果近球形,直徑4-5mm。

二、飲片性狀:為不規則的段。根莖疙瘩狀,殘存鬚根棕黃色。莖圓柱形,稍扁,黃綠色,斷面中空,葉多皺縮或破碎,綠褐色,葉背面棕黃色。聚合果球形。味辛,微苦。

藥理作用

1、本品所含成分原白頭翁素對皮膚、黏膜有強大刺激作用,故搗爛外敷於皮膚可引起炎症、疼痛、發泡。

2、抗微生物作用。

3、對抗豚鼠離體迴腸平滑肌的收縮作用。

現代套用

1、治療肱骨外上髁炎。

2、治療傳染性肝炎。

3、治療胃痛。

4、治療喘息型慢性氣管炎。

5、治療慢性血吸蟲病。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陶注鉤吻雲;或是毛茛。蘇云:毛茛是有毛石龍芮也。百一方云:菜中有水茛,葉圓而光,有毒,生水旁,蟹多食之。蘇雲又注,似水茛,(水茛)無毛,其毛茛似龍芮而有毛(“毛”原作“毒”)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