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氈草[植物]

毛氈草[植物]
毛氈草[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毛氈草(學名:Blumea hieracifolia (D. Don) DC)為草本。莖直立,不分枝或少有上部有分枝。葉主要莖生,下部和中部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稀倒卵形,上部葉較小,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2-7個簇生,排列成穗狀圓錐花序;總苞圓柱形或鐘形;花托稍凸,無毛。花黃色;雌花多數。瘦果圓柱形。花期12月一翌年4月。產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及台灣。生於田邊、路旁、草地或低山灌叢中。廣泛分布於亞洲其他地區。 毛氈草具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毛氈草標本 毛氈草標本

植株:草 本。

莖:莖直立,高0.5-1.5米,基部徑4-6毫米,不分枝或少有上部有分枝,具條棱,被開展的密絹毛狀長柔毛,雜有頭狀具柄腺毛,在上部和花序軸被毛更密,基部有時多少脫毛,節間長1-2厘米。

葉:葉主要莖生,下部和中部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稀倒卵形,長7-10厘米,寬2-3.5厘米,基部漸狹,下延,近無柄,頂端短尖或小凸尖,邊緣有硬尖齒,上面被白色短毛,下面被密絹毛狀絨毛或棉毛,中脈和5-6對側脈在下面多少明顯;上部葉較小,無柄,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4厘米,寬0.4-1.4厘米,兩面被白色密棉毛或絲光毛,頂端短尖,邊緣有尖齒。

毛氈草 毛氈草

花:頭狀花序多數,徑5-8毫米,2-7個簇生,排列成穗狀圓錐花序;總苞圓柱形或鐘形;總苞片4-5層,上部淡紫色,外層線狀披針形,長2-3毫米,頂端漸尖,背面被白色絨毛,中層線狀長圓 形,長4-6毫米,頂端短急尖,邊緣乾膜質,背面被疏毛或上半部被疏絨毛,內層極狹,絲狀,乾膜質,無毛,長約6毫米;花托稍凸,徑2-3毫米,無毛。花黃色;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約6毫米,檐部3齒裂,無毛;兩性花較少數,花冠管狀,與雌花幾等長,檐部5稀6淺裂,裂片三角形,有疏毛,雜有腺體。

果:瘦果圓柱形,長1-1.2毫米,具10條棱,被毛。冠毛白色,糙毛狀,易脫落,長約6毫米。

花期:12月一翌年4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路旁、草地或低山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雲南西部及西南部、貴州南部、廣西、廣東、福建及台灣。

也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緬甸、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主要價值

【拼音名】Máo Zhān Cǎo

【別名】臭草、鵝掌風、走馬風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毛氈草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切段晾乾。

【性味】味微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泄瀉;毒蟲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塗。

【摘錄】《中華本草》

本種提示

毛氈草主要以莖、枝被開展的密長柔毛,雜有頭狀具柄腺毛;葉主要莖生,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邊緣具規則的長硬尖齒;總苞片上部紫紅色,與擬毛氈草 B. sericans (Kurz) Hook. f. 不同。

前人常把本種與七里明 B. clarkei Hook. f. 長圓葉艾納香 B. oblongifolia Kitam. 和擬毛氈草 B. sericans (Kurz) Hook. f. 相混淆。

菊科·艾納香屬植物

艾納香屬(Blumea DC.),菊科,5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的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我國有30種,產東南至西南部,其中艾納香B.balsamifera (L.)DC.的葉可提製冰片,供藥用。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有香味;葉互生,有齒或分裂;頭狀花序小,異性,盤狀,排成疏散的圓錐花序或穗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黃色或紫色;總苞卵狀或鍾狀,總苞片多列;緣花管狀,多數,雌性,頂端2-4齒裂;盤花兩性,少數,管狀,頂端5齒裂;花葯有尾;花柱枝狹窄,線形或內側略扁;瘦果圓柱形,通常有棱;冠毛1列,粗糙,剛毛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