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千頭艾納香種拉丁名:Blumealanceolaria(Roxb.)Druce
種別名: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拉丁名:Blumea
國內分布:產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及台灣。生於林緣、山坡、路旁、草地或溪邊,海拔420—1500米。
國外分布:也分布於錫金、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中南半島、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
海拔:420-1500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Blumea10:220.1960]
中國植物志:75:017
組中文名:大葉組
組拉丁名:Sect.MacrophyllaeDC
亞族中文名:闊苞菊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PlucheinaeReichenb
族中文名:鏇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Cass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高大草本或亞灌木。莖直立,有分枝,高1—3米,基部木質,徑5—10毫米,有棱條,無毛或被短柔毛,幼枝和花序軸的毛較密,節間長6—20毫米,在上部達5厘米或更長。下部和中部的葉有長達2—3厘米的柄,葉片近革質,倒披針形,狹長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5—30厘米,寬5—8厘米,基部漸狹,下延,或有時有短的耳狀附屬物,頂端短漸尖,邊緣有細或粗齒,上面有泡狀突起,無毛,乾時常變黑色,下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側脈13—20對,在下面多少凸起,常自中脈發出極細弱、不成對的側脈,網脈明顯;上部葉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1—2.5厘米,基部漸狹,下延成翅狀。頭狀花序多數,徑6—10毫米,幾無柄或有長5—10毫米的短柄,常3—4個簇生,排列成頂生、塔形的大圓錐花序,總苞圓柱形或近鐘形,長6—8毫米,總苞片5—6層,綠色或紫紅色,彎曲,外層卵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頂端鈍或稍尖,背面被短柔毛,中層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4毫米,頂端銳尖,邊緣乾膜質,內層線形,長約8毫米,頂端銳尖,被疏毛;花托平,蜂窩狀,被白色密柔毛,少有被疏柔毛。花黃色,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約7毫米,檐部3齒裂,無毛;兩性花少數,花冠管狀,約與雌花等長,向上漸寬,檐部5淺裂,裂片卵形,頂端圓或略尖,被疏毛。瘦果圓柱形,長約1.5毫米,有5條棱,被毛。冠毛黃白色至黃褐色,糙毛狀,長6—8毫米。花期1—4月。產地分布
產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及台灣。生於林緣、山坡、路旁、草地或溪邊,海拔420—1500米。也分布於錫金、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中南半島、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本種提示
早巳被前人歸併於本種。但A.J.Randeria(1960)卻認為該種的頭狀花序較大,徑9—11毫米,具明顯的花序梗,排列成疏而大的圓錐花序;花托流蘇狀;葉狹長圓狀披針形,具粗鋸齒,又將其重新組合作為本種的一個變種。從我們的標本看,該種除頭狀花序稍大,具短花序梗外,其它特徵與本種基本相同,因此,我們認為將該種合併於本種是比較適宜的。菊科·艾納香屬植物
艾納香屬(Blumea DC.),菊科,5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的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我國有30種,產東南至西南部,其中艾納香B.balsamifera (L.)DC.的葉可提製冰片,供藥用。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有香味;葉互生,有齒或分裂;頭狀花序小,異性,盤狀,排成疏散的圓錐花序或穗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黃色或紫色;總苞卵狀或鍾狀,總苞片多列;緣花管狀,多數,雌性,頂端2-4齒裂;盤花兩性,少數,管狀,頂端5齒裂;花葯有尾;花柱枝狹窄,線形或內側略扁;瘦果圓柱形,通常有棱;冠毛1列,粗糙,剛毛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