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毛愛蓮,女,1930年3月1日出生在河南省舞陽縣。中國著名越調錶演藝術家,越調“婉約派”奠基人和越調“毛派”創始人,被譽為“中國越調皇后”,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聯理事,河南省人大代表,許昌市人大常委,全國勞動模範。1965年,她在《斗書場》中扮演大鳳娘代表中南地區赴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一起合影留念。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光榮和幸福。
1966年,毛愛蓮赴北京匯報演出了《無佞府》、《掉印》,並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同時,她的演唱得到了京劇藝術大 師梅蘭芳的肯定。 1965年,她主演的現代戲《賣籮筐》、《夫妻倆》被拍成電影。1981年,她主演的傳統戲《白奶奶醉酒》被拍成電影,並且憑著這部戲她獲得了“小白花”獎。據統計,毛愛蓮自從走上戲曲道路以來,共演唱了130多部戲。在她主演的戲中,有3部戲被拍成電影,6部戲被拍成電視劇。她還出了兩個專輯。毛愛蓮久演不衰的得意之作是《火焚繡樓》、《李雙喜借糧》、《白奶奶醉酒》。
藝術特色
塑造就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世紀60年代以前,毛愛蓮主攻閨門旦,在民眾中享有一定的聲譽。但這種聲譽主要來自她的唱功,在表演上特色並不顯著。60年代以後,通過演現代戲和樣板戲,又主攻老旦,毛愛蓮在表演上有了不少新的創造,顯示了她過去不曾顯示的才能。她特別注意典型的舞台藝術形象,強調錶現劇中人物的個性。她對自己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認真、反覆、細緻地進行推敲,力求找到最能表現其個性特徵的“戲”。同是閨門旦,官宦之女、大家閨秀、小家碧玉、鄉姑村婦,年紀長幼,其言談舉止,儀態氣質均不相同,各有差異。《火焚繡樓》中的皇姨洪美容,雍容典雅,端莊大方,正義淑惠,愛憎分明;《李雙喜借糧》中的董大妮溫柔敦厚,羞怯嬌媚,愛情真摯,大膽抗爭;《招風樹》中的王玉姐,聰明伶俐,活潑俏皮,幼稚率直,正義天真。尤其是在《白奶奶醉酒》一劇中,毛愛蓮突破了幾十年演閨門旦形成的演出習慣和風格,開闢了新的戲路,把一個尖酸刻薄、奸詐無賴、損人利己、嗜酒如命的女光棍、老潑婦刻畫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毛愛蓮對眾多人物的成功塑造,既是她用心觀察、潛心研究,精心設計,細心體驗的結果,也是她充分調動戲劇手段,準確表現的結果。她念白清晰流暢,明快利落,樸實自然,有鮮明的節奏感和強烈的音樂感。她表演俏而不潑,蘊而不澀,細而不繁,十分注重眉目傳情,手袖傳情,舉止傳情,而且傳得適度適中,不欠不過,恰如其分。再加上她獨有的夜風吹動銀鈴響、山中飛泉鳴叮咚般的大段唱腔,讓人看了聽了真像吃了一頓美餐,余香不散,繞樑三日。創造就是毛派唱腔的創造。音樂唱腔是一個劇種的核心和靈魂。毛愛蓮的唱腔與其他任何劇種、任何流派的唱腔都不一樣,其主架結構是越調的“亂彈”。“亂彈”本是唐宋以後在中原豫東一帶流行的一種彈唱藝術,在民眾中紮根深、流傳廣、影響大。越調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對其進行吸收,突破了原來的形式,豐富了演唱技巧,加進了越調戲最具特色、最常用的“流水頭”和獨具越調特點的鑼鼓點子,逐漸形成了越調戲的板路“銅器座”,也叫“亂彈”,成為越調戲裡經常使用的調門之一。“亂彈”在越調中屬板腔體,基本結構比較簡單,唱詞通常為七字或十字句,上下對偶,往復循環,反覆多了顯得非常單調乏味。毛愛蓮在這裡作了大膽的創新。在保持“亂彈”板式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節奏、鏇律、調式來刻畫不同人物的形象,注意把握其高低、長短、強弱、快慢、抑揚、收放,加垛加花,鏇空變調,並根據唱詞的結構和人物情感的變化,加進大量的裝飾音和襯字,達到了妙趣橫生,出神入化的境地,堪稱戲曲界的一絕。
藝術人生
毛愛蓮,一九三O年三月一日,出生在河南舞陽縣楊桂莊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里。四歲時母親不幸病故,父親給地主當長工。父女二人相依為命,苦度生涯。當她七歲的那一年,有一天由漯河來了一位姓黃的闊太太,不知怎樣相中了她,坐著黃包車把她買走了。由於這位太太的丈夫姓毛,因此愛蓮以後也就姓毛了。這位毛黃氏很愛看戲,所以在毛愛蓮九歲時便被送到當時的漯河老街國民舞台由楊小風主持成立的‘文鳳班”去學戲,拜師邢金奎。邢擅演閨門旦,愛蓮學藝三年到十二歲時,便登台演戲了。她演的《青龍山》、《五風山》等節目,很受民眾歡迎。後來到十六歲那電毛黃氏看姑娘有前途於是便脫開“文鳳班”領著她自立個“興愛劇社”。達時期的毛愛蓮已經在藝術上有些造就。她主演的《抱琵琶》、《秦香蓮》、《借糧》、《招風樹》、《火熒繡樓》等節目,已在漯河、駐馬店、臨穎一帶非常馳名。但在黑暗的舊社會,豺狼橫行,藝人的生命和生活沒有保障,她整日提心弔膽地在刀尖上過日子。解放後,毛愛蓮同志於一九四九年秋帶領“興愛團社”全體人員來到周口鎮參加了革命,從此便開始了她新的藝術生涯。在“雙百”方針的正確指引下,再加上她刻苦鑽研,在藝術水平上得到不斷提高,並在黨的教育和關懷下,於一九五七華十一月三十一日加入了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在舊社會被人下眼瞧的‘臭戲子”,成了國家的主人。一九六四年她參加演出的現代戲《賣籮督》拍攝了電影。她生動地刻到了孫大娘這個典型的山區老大娘的形象,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一九六五年她在《斗書場》中扮演大鳳娘參加了中南會演。結束後,以“斗書場”一劇代表中南地區赴京江報演出,又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董副主席、鄧副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在一起合影,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光榮和幸福毛愛蓮曲唱腔細膩委婉,悅耳動聽。吐字清晰準確,尤其是她的嗓腔音色更具有天賦的獨特風格。聽了她的唱段好象夜靜風吹銀鈴響,聲員不高但清脆幽雅耐人尋味。因此在民眾中流傳有這么一句法‘看看毛愛氏等於過個年。”可見人們是多么盼望著能夠看到她的演出呀!毛愛連同志對文藝事業勤勤懇懇,幾十年如一日。她上山下鄉,送戲上門,聯繫民眾,乎易近人。無論車間地頭、飯堂兵營,叫演就演,叫唱就眼。多年來她給越調這朵鮮花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作出了很大貢獻。狂風昏天地,烏雲遮日月。“四人幫”的黑魔爪把文藝之花扯了個七零八落。毛愛蓮同志也逃脫不了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災難,給她戴上了“反動藝術權威”、“黑線人物”,抄家批兒慘遭迫害。“四人幫”垮台後,毛愛蓮同志也和千百萬受害的文藝工作者一樣,心花怒放,更新登舞台。她帶頭修復了文化革命前已搬上銀幕的現代戲《賣籮筐》,並積極參加排練現代劇目,如《賽刀之前》、《趕集》等。在整理傳統劇目中,她主動和編導人員合作研究改編了《火焚繡樓》、《李雙喜借糧》《招風樹》等劇作。她不但盡心盡力的為大家演出。並儘自己最大努力培養下一代,讓越調這朵藝術之花越開越盛。
藝術改革
毛愛蓮改革創新越調唱腔,經歷了繼承、借鑑、創新、成熟四階段。她在窩班學習五年,得名師邢金奎的悉心傳授,又廣泛學習張秀卿、張桂蘭、金鳳樓等名角的唱腔,還廣泛吸收豫劇、道情、曲劇、墜子、民歌甚至京劇、漢劇、秦腔、徽調、二黃等劇種的精華,融會貫通於越調“亂彈”之中,經過反覆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改革創新過程中,毛愛蓮堅持四條原則。一是與時俱進。注重了解、研究、把握新時代觀眾欣賞戲曲的新口味,使戲曲改革趕上時代的需求。二是固本求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去改、去創、去學,正確處理取與舍,學與化、巧與拙,變與守的“度”,擇善而從,擇優而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始終不失越調的“個性”。越調擅長唱功戲,毛愛蓮在幾個代表劇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每人的唱詞均達二百句。用唱寫景狀物,描繪心理,傾瀉感情,敘述事由,交代細節,既要唱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情感,又能讓觀眾耐聽、愛聽,百聽不厭,顯示了越調特有的藝術魅力。三是紮根中原。越調作為河南的地方劇種,其聲腔藝術是中原人民生活中語言的誇張和加工,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毛愛蓮在唱腔中不但將此保存下來,而且經過提煉加工,精心擺布,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她特別注意語言的語氣、語調、語勢的表達形式,使音樂特徵與口語化有機結合,清新舒放,明快暢達,質樸自然,親切感人,非常適合老百姓的口味。四是緊貼人物。新的唱腔要被觀眾接受和喜愛,關鍵是要符合劇中人物的性格要求,同時還要與演員的表演技巧、情感表達結合起來。毛愛蓮那動情、用情、傳情的表演技巧,那喜、怒、哀、樂、悲、思、憂的感情宣洩與她獨特唱腔的結合可謂相映成趣,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