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7P

殲-7P

殲教7P型飛機不僅有相當高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軍品任務陡減的情況下,貴航集團的飛機仍有相當可觀的國內、外訂貨量,為貴航集團度過難關,求得生存和發展做出了有目共睹、不可磨滅的貢獻。

簡介
殲-7P 殲-7P
殲7是中國在前蘇聯於1961年轉讓的米格-21埃夫-13的基礎上發展成的2倍音速的戰鬥機系列,可執行截擊、偵察、對地攻擊等任務。由於前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不全,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等單位又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技術摸透“,自行解決了許多關鍵技術難題。1966年1月,中國仿製的首架殲7在瀋陽飛機廠首飛,試飛員是葛文墉。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業部確定成都飛機廠貴州飛機廠也生產殲7。殲-10戰鬥機是我國第一架完全獨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戰鬥機,2005年正式裝備部隊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建制、系統地形成了戰鬥力,西方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認為它是中國第一種裝備部隊的國產第三代戰機、第一種真正兼有空優及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國產戰機,殲-10的後繼改進型正在逐步推出,在機身的一些局部細節上都作了改進,使得飛機的性能也大大提高,目前肯改進型暫定為殲-10B。韓國國防部長官金寬鎮2011年7月16日參觀訪問中國空軍滄州飛行試驗訓練基地,這是殲十基地首次對外公開。
研發
我國由50年代末開始對米格-21產生了濃厚興趣,但當時由於中蘇已出現裂痕,蘇聯並不想提供這一先進戰鬥機給我國,尤其是生產技術。甚至在莫斯科航空界上米格-21公開亮相後,蘇方對我國的答覆竟然是“我們根本沒有這個型號的飛機”。但隨著共產國際形勢變化,蘇聯需要中國支持,於是1961年中蘇簽署協定,授予中國米格-21F-13飛機及R-11F-300發動機的製造特許權,包括全套生產技術資料,飛機、發動機散裝件,以及當時國內缺少的成品、原材料。1961年3月30日簽訂轉讓米格-21及其發動機和卡-13(K-13,北約代號AA-2“環礁”,仿製中國轉交的美蔣AIM-2B“響尾蛇”飛彈而成)空空飛彈製造技術的有關協定。由於中蘇交惡,實際上大部分的技術資料沒有到手,到手的有很多錯誤,真正有用的就只有幾架樣機,這給試製帶來了困難。最後經過負責此項目的沈飛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艱苦努力,硬是“照貓畫虎”把米格-21製造出來。因此我國的米格-21研製歷程與印度、捷克非常不同。[1]在殲-7項目之前,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前後對5種殲擊機和高空偵察機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報告,繪製了部分圖紙,蒐集整理了某些飛機可供借鑑的技術。瀋陽飛機廠和發動機廠還在試製中逐一解決了鈦合金件成型、整體壁板化學銑切、整體機頭罩加工、整體密封油箱裝配、非金屬蜂窩錐體製造等工藝技術關鍵,完成了各項技術攻關。其中包括26種新合金、塗層等新材料,試驗並掌握了46項新技術和新工藝。實踐證明,用三年時間對米格-21飛機進行“技術模透”的決策是正確的。磨刀不誤砍柴工。“技術摸透”為殲-7的研製和自行研製更先進的殲擊機,準備了比較充分的條件。1964年,原名62式的新型戰鬥機正式改名為殲-7。1966年1月,首架殲-7在瀋陽飛機廠首飛,試飛員是葛文墉。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業部確定成都飛機廠和貴州飛機廠也生產殲-7。後來基型殲-7大約生產了十幾架。[2]殲-7戰鬥機改型型號眾多,主要有: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和教練型殲教7等。其中Ⅱ型是I型基礎上改良彈射坐椅和減速傘,還有加大推力的渦噴7乙型發動機、Ⅲ型米格-21MF型的仿製版,裝備P-13F-300型發動機的仿製版渦噴13發動機,由於跟巴基斯坦合作的C/CP型沒有原型機,後來Ⅲ型又改稱C型、ⅢA型又稱D型,為Ⅲ型的基礎上改良航電和裝上增加推力的渦噴13F1型發動機的改良型、B型跟M型都是Ⅱ型裝上西方航電的改良型,B型最初是出口約旦的M型機,因時間緊迫而出現的中介改良型,後來也有以此標準出口,B型跟M型最主要的分別是只有一對翼下掛架,巴基斯坦採購版本稱為P型,主要是以義大利FIRA公司Grifo-7型多功能雷達換裝M/P型上面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kyRanger測距雷達,也適用於後來的PG型、C型則是M型為基礎改機頭兩則進氣道,是中巴合作的CP型的中國航電版,沒有生產原型機,後來又把殲-7Ⅲ型稱作C型、Ⅵ型又稱E型,主要改進是機翼將過去米格-21的大後掠三角翼改成了雙三角翼、及增加機翼結構油箱,能夠在不加配重的情況下掛載霹靂8型飛彈、MG型為E型出口型,巴基斯坦採購版本稱為PG型,可選用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uperSkyRanger或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G型為E型的基礎上研製的改進型號,採用了頭盔瞄準器、仿製的以色列EL/M2001都卜勒雷達和Ⅲ型敵我識別器,能較好地發揮霹靂8乙型飛彈的離軸鎖定能力,外觀上最大的差別是整片式風檔、EB型跟GB型皆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表演專用機、FS型跟MF型都是以殲七機身製作的實驗機,主要方向是改良機頭進氣不能安裝大型雷達的缺點,FS型使用Ⅱ型的機身並改良為下頜進氣道,只改造了1架測試用飛機,另一個機頭部件供靜存試驗用、而MF型則使用E型的機身,並改為機腹進氣道,也修改了機翼的形狀,沒有製造出實機。

參數

 (殲七I)機身長:
殲-7系列戰鬥機精彩照片(18張)15.76米乘員1人翼展:7.15米機高:4.1米空重:527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8655千克最大使用速度:2.0M升限:18000米活動半徑:600公里高度:最大19800米續航時間:1.47有利10000米載彈量:500公斤爬升率:180米/秒武器裝備:HP30炮1門最大航程:1496公里速度:最大2180公里每小時巡航:950公里每小時

結構性能

殲7是一種單座單發,超音速殲擊機。它採用了三角翼,速度快,升限高,操縱靈活。殲-7P是M型的改進型,同樣裝備巴基斯坦空軍,後來已服役的P型改裝升級成為了殲-7MP。P型改進了座艙布局和導航電子設備,加裝了座艙後視鏡,改裝外掛系統,使用馬丁·貝克10L零零彈射座椅,駕駛桿縮短50mm以減輕飛行員手臂的疲勞程度。殲-7P、MP一般採用巴基斯坦的灰色迷彩,可使用AIM-9P和“魔術”近距空空飛彈,垂尾上的甚高頻天線明顯縮小。MP型垂尾頂部兩側各裝有兩個雷達告警接收天線,由此可區分開P與MP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