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7MF

殲-7MF

殲-7MF是成都飛機公司在殲-7MG的基礎上經殲-7FS的技術試驗後發展的一種可用於對空/對面作戰的輕型戰鬥機,計畫用於出口。在2000年中國航展上,成飛公司展出了該飛機的模型。

基本信息

簡介

殲-7MF 殲-7MF

殲-7各種改型由於受到米格-21先天設計上的限制,均未能有飛躍性的提高。成都飛機製造公司推出的殲-7MF,就是為了打破了這一“宿命”的大膽嘗試。但是,由於該機定位過低,這一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

歷史

這裡要從殲-7FS說起:90年代成都飛機製造公司研製成功了殲-7FS試驗機(左圖)。殲7FS是1996年8月由成飛公司、黎陽發動機公司、某航空附屬檔案研究所、某航空複合材料特種結構研究所、成都清江儀表廠、陝西凌雲電器總公司、西北光學儀器廠、陝西千山電子儀器廠等9個單位自籌數千萬元,分擔風險進行研製的預研驗證機,型號總師陸英育。首機用成飛訓練用的139號殲7II機改造。1997年2月提出總工藝方案,1997年6月完成全部圖紙。

1998年6月8日下午,在空軍第三試飛大隊大隊長錢學林的駕駛下,以發動機最大狀態起飛,經過22分鐘飛行後正常著陸。飛機和發動機各系統及儀表工作正常,成功地實現了首飛。2001年完成首飛試驗。 目前殲-7FS共造了2架,一架用於試飛,另一架用於靜力試驗。FS型最突出的改進,在於更換了新的帶下頜進氣道的機身前段,裝推力更大的渦噴-13IIS型發動機,加裝雷達冷卻系統(有效增加雷達工作性能和開機時間)和交流電系統,加裝視頻記錄系統、飛行參數記錄系統、武器管理系統和GPS。

殲-7FS的改進

從外形上看,殲-7FS與原有殲-7系列戰鬥機最大的區別是,放棄原機頭進氣方式,改變為下頜式進氣,這種進氣方式與美國的A-7“海盜”攻擊機類似。這種改進有兩個優點:首先增加了機鼻的容積,便於安裝大功率的機載雷達,目前的FS原型機使用以色列EL/M2032型雷達,可使用國產雷達制導中距空空飛彈。也可裝直徑約600到700mm的美國APG-68、俄羅斯“甲蟲”雷達等。其次,下頜式進氣的設計使得無需大幅改動機身結構,只需改動座艙前一段的機身,這使得FS型的這種改進設計非常適合於改進殲-7和米格-21的早期型號。但殲-7FS的技術水平仍顯落後,預計在國際市場的作為有限,倒是解放軍很可能有興趣。FS型沒有國家投資,也不是主管部門下達的任務,完全由成飛公司聯合8家軍工企業,自投資金數千萬元進行研製,是我國軍工企業自立項目、自籌資金、自主聯合、自擔風險研製的第一個軍品項目。2003年初,FS型完成全部試飛科目。經過僅僅22個月的共同努力,8家軍工企業為FS型共完成工時5萬個,新制專用零件2100項,新制專用工裝432項,新研及改進成品27項,地面試驗34項。

殲-7FS的問題

但是,經過這一改進的殲-7僅僅是解決了容納雷達的問題,殲-7的其他問題並未得到改善。而且,殲-7除了最新的殲-7E/G尚有一定生命力之外,其餘型號基本處於維持現狀、等待三代機頂班的狀態,軍方並不打算投入資金進行大幅度的改進。簡而言之,按成飛公司的文章所說,殲-7FS“由於市場定位的失敗,最後導致項目的流產,公司迅速停止了該項產品的生產。”此後成飛迅速停止了該項產品的生產,改為廣泛徵求客戶意見,全面生產改進型飛機:殲-7PG、殲-7MB、殲-7MG,這幾種機型主要滿足軍機外貿的需求;而國內市場主要提供殲-7E飛機。

改進

殲-7MF 殲-7MF

之後,成飛推出了殲-7系列中的最新改進計畫:殲-7MF。成飛決定將殲-7的下頜進氣方式改為機腹進氣,徹底解決機頭空間狹窄的問題,以便換裝更新型的火控雷達,使得殲-7改進型獲得完善的空地作戰能力。

殲-7MF主要面向外國客戶,其突出特點主要有:一是有足夠的空間裝大尺寸火控雷達,因此獲得了以中程半主動/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進行超視距空戰的能力;二是發動機壽命、推重比和航程要大幅高於殲-7M;三是單機價格為800萬美元,相當於法國向巴方所報幻影-2000/5價格的五分之一。

殲-7MF新換裝了經過殲-7MG驗證的雙三角機翼和前緣機動襟翼,使其中低空機動能力大為增強;新換裝的渦噴-13系列發動機的推力進一步提升,再加上精心設計的機翼油箱,更讓它的速度達到2.05馬赫,作戰航程增大了一倍,達到2000千米,從而使戰鬥半徑航程得到大幅提高;同時對戰機的電子、火控系統進行了全新現代化改裝,使用了新式機載雷達、火控系統和新型空空飛彈,據評估,其整體作戰能力在與國外三代戰機的模擬對抗試驗中表現良好。

性能介紹

據2002年珠海航展的信息,殲-7MF很可能轉為採用瀋陽黎明發動機公司的渦噴-14“崑崙”發動機。由於“崑崙”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研製和測試通過,進而裝備的渦噴發動機,其可靠性和可發展性遠遠優於渦噴-13。

原來的殲-7系列戰鬥機的機載雷達只能裝在直徑狹小的進氣口整流錐內,雷達掃描天線的大小受到嚴格限制(若太大會造成進氣量減小,無法滿足發動機的正常工作要求)。即便是加大了進氣錐的殲-7Ⅲ,也僅能裝備小功率的測距雷達。殲-7系列採用的一些小型雷達,如GEC-馬可尼公司的“空中巡邏兵”226型火控雷達。它的作用距離基本在20千米左右,只能跟蹤/攻擊單一目標,且無法賦予戰鬥機進行視距外空戰能力,與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相去甚遠。殲-7MF型機頭則允許安裝更大的雷達。如安裝先進的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將賦予殲-7MF接近於第三代戰鬥機的空戰能力。殲-7MF採用整體風擋,視野廣闊,外掛點增加到7個,而原來的殲-7MG僅有5個外掛點。

發動機

為進一步改善動力性能,殲-7MF換裝了中國自製的渦噴-13FⅡ(WP-13FⅡ)型發動機。推力進一步增加到78千牛(約8000千克),這使得殲-7MF的機動能力較原殲-7系列戰鬥機有了大幅提高。如最大爬升率從139米/秒增加到199.8米/秒;在5000米高度,從0.6馬赫加速到1馬赫的時間由35秒減少到28.7秒;起飛滑跑距離也縮短了200米,其中低空機動能力大為增強;新換裝的發動機和精心設計的機翼油箱,更讓它的速度達到2.05馬赫,作戰航程增大了一倍,達到2000千米。但是,即便經過上述改進,該機與第三代戰鬥機的差距仍然很大。

優勢與不足

儘管殲-7MF相比我國空軍目前的主力機型殲-7,有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始終還是一種二代或二代半的戰鬥機。殲-7MF進入我軍裝備序列的可能性已經很小。支持MF的觀點認為,因為殲-10、殲-11等三代機過於昂貴,殲-8II雖有一定性能但潛力太小,而殲-7則過於陳舊。殲-7MF恰好能夠填補中間的斷層,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方便的維護保養和較小的技術風險,換取我軍急切需要的戰鬥力,特別是超視距作戰能力。但是,殲-7MF的改進對於提高我軍空戰能力沒有足夠的作用,將有限的資源用在這樣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戰鬥機上,可能等於浪費。畢竟,達不到現代空戰基本要求的戰鬥機,造得再多也沒有實際意義。

看看從殲-7E到MG,FS,再到MF,再到殲-10,作為一名普通軍事愛好者也能發現,儘管其中部分型號未必能獲得真正的成功,但是我國軍工科研力量是如何的從殲-7起步,一步步的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希望這一發現,能很快為我國更新型的戰鬥機所驗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