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死丘

核死丘

核死丘即摩亨佐·達羅。摩亨佐-達羅(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稱“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約於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於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南部,摩亨佐-達羅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會”之稱,該段時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克里特文明。多認為是由古印度的白種雅利安人入侵之前達羅毗荼人(即矮黑人)所締造的都市文明。摩亨佐-達羅的考古遺址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與哈拉帕文明並稱為古印度文明的代表。

基本信息

簡介

核聚變核死丘

死丘事件是發生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印度河中央島嶼一座遠古城市摩亨佐達羅城(位於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境內)在瞬間毀滅的事件。本城原本是個高度文明的城市,但整個城都一齊突然毀滅。考古學家又發現,那裡有曾經發生過猛烈爆炸,而且在那些屍骨里,還發現有和廣島長崎核爆相同的幅射含量。

這個地方,是在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巴納爾發現,由於整個城都是骷髏骨,所以叫做“死丘”,亦有人叫“核死丘”。此事件與1908年俄羅斯通古斯大爆炸及1626年5月30日北京的王恭廠大爆炸並稱為世界三大自然之謎。

考古學家研究過所有的遺蹟之後發現,摩亨佐達羅城有焚燒過,和曾經發生過一次特大爆炸的痕跡。而在遺蹟里發現大量骷髏骨,在這些骷髏骨和瓦礫里,又檢出和廣島和長崎核爆和衝擊波相同幅射含量的痕跡。而發現好多骷髏骨的姿勢,都是這些人在街上行走或者是正在做日常生活的東西,好像是一個突然的災難令到所有的人死光。

記載

關於摩亨佐達羅城的記載,可以在古印度詩《摩訶婆羅多》里找到,還形容過這場大爆炸:
“空中響起轟嗚,跟著是一道閃電,南邊天空有一股火柱衝上天,有一道光過太陽的光將個天割開了一半……房屋、街道同所有生物,都被這些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掉。”

估計毀滅原因

核死丘核死丘
關於摩亨佐達羅城怎樣毀滅,由於年代太久遠,加上記載又少,只是靠遺蹟留下的東西估計,所以實際發生了什麼事都說不清楚,不過主要有兩種看法:

核子爆炸

美國核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看過摩亨佐達羅城的記載之後,認為它說的和核子彈襲擊沒什麼分別。再加上考古發現現場有核爆相同的幅射含量,所以有人估計是當時發生核子爆炸,甚至認為史前文明曾經有過核技術。

黑閃電

前蘇聯一些科學家研究過之後,認為摩亨佐達羅城並不是因為核子爆炸而毀滅,他們認為是一種叫黑閃電的天文現象造成。
黑閃電又或者叫黑色閃電,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自然現象,它是由於大氣裡面經過太陽輻射、宇宙射線和電場之後形成的活躍微粒,這些微粒在電磁場反應之下,又會聚在一齊,好似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變成一個又大又細的球。這些球有分冷球同亮球,冷球由於不會發光,反而掉轉發暗,只有在白天才看的到,所以科學家就叫它做黑閃電,而亮球就會發光。
這些黑閃電出現的時候,它本身無雷,會在天空自由移動,之後在地面停留,突然又會快速移動,一時光,一時暗。
科學家認為,形成黑閃電的大氣條件,會產生很多有毒氣體,摩亨佐達羅城的人首先是被這些有毒氣體先毒死,之後發生爆炸,當一個黑閃電爆炸,其它會跟隨接連爆炸,溫度可以升高到15000度,而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就把整個摩亨佐達羅城毀滅掉。
這種黑閃電現象其實非常罕見,不過在1983年8月12日墨西哥薩卡特卡天文台就真的拍到張黑閃電,證明真的有這種現象。

類似事件

伊拉克幼發拉底河谷地亦發現過類似核死丘的遺蹟,而這個遺蹟估計有8000年前之久,考古學家在這個遺蹟裡面找到熔合玻璃,這些熔合玻璃是一定要在超過二千度高溫之下才可以形成,自然界很少有製造到這種高溫的現象,只有核子彈爆炸才可以做到。而在美國核試爆場裡就找到一樣的熔合玻璃。

重現與發掘

“死丘事件”“死丘事件”
摩亨佐-達羅約於公元前2600年興建,約於公元前1900年棄置。1922年,由印度考古考察(ArchaeologicalSurveyofIndia)的RakhaldasBandyopadhyay發現的遺址。一名僧人帶領他到一個(他誤以為該地為窣堵坡)土丘。1930年代,約翰·馬歇爾(英語:JohnMarshall(archaeologist))、K.N.Dikshit、ErnestMackay及其他考古專家帶領,進行大量的發掘工作。發掘遺址主管所用的車子是由約翰·馬歇爾借出的,現仍放置於摩亨佐-達羅博物館內,展現出他們發掘工作的艱辛及熱忱。後來的發掘由AhmadHasanDani及MortimerWheeler於1945年進行。
最近期的一次大型發掘於1964年至1965年由G.F.Dales博士帶領進行。之後,由於風化對出土結構的破壞,導致發掘工程遭禁止。自1965年以來,考古計畫僅限於對出土文物的拯救、地面勘察及遺址保養。儘管禁止了主要的考古遺蹟計畫,在1980年代,由MichaelJansen博士及MaurizioTosi博士帶領的德國及義大利調查隊伍結合了建築文物、地面勘察、地面挖掘及探測等技術,以找尋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線索。

城市規劃

摩亨佐·達羅的城市總體規劃非常先進且又極為科學,在當時可謂土木工程中的一項偉大成就,無怪乎很多人將其稱為"青銅時代的曼哈頓",但在信德省方言中,摩亨佐·達羅真正的含義是"死者之丘"。這座印度河古文明鼎盛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遺址,在地下埋沒幾千年後,終於20世紀開始被揭示。
城市整個被分為好幾個部分,包括一座位於高處的"城堡"和地勢較低的城區。一條寬闊的大馬路自北向南縱貫城市,每隔幾米就有一條東西向的小街與之成直角相交。此外,還有小巷組成的不規則的路網與小街相連,住宅房屋的牆壁很厚,表明至少是兩層樓房,大多數為多間建築,有些房子很大,包括幾套院落,有些則是簡陋的單間房屋。
房屋是用燒制的磚塊建成的,據考古學家稱,“砌磚的精細程度幾乎無法再提高了”。大多數住宅的底樓正對馬路的一面均為毛坯,沒有窗戶——這種旨在防止惡劣天氣、噪音、異味、鄰人騷擾和強盜入侵的城市習俗至今仍為近東地區的許多地方遵行。通常房屋正門位於後面的小巷,對著一個寬敞的門廳,向前是一個院落,房屋的採光、通風十分良好。
當歐洲人還生活在村莊裡,英倫三島上的巨石陣正在建造的時候,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人已經擁有了世界最先進的供水和排污系統之一。在摩亨佐·達羅,一個水井網路為每個街區提供方便的淡水來源。
幾乎每戶人家都有沐浴平台、許多家庭還有廁所。城中還有一個範圍廣大的排水系統將多餘的水帶走。於1925年挖掘出土的大浴池是被一個大建築群包圍的磚砌大水池,位於城市公共部門的正中心,盛有一池深水,它在當時是一個技術上的奇蹟,在古印度的建築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大浴池不僅僅是一個公共洗浴區。大浴池和眾多的沐浴平台暗示洗禮儀式在當時的社會中非常盛行,這種儀式今天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仍很普遍。
據考古學家推斷,摩亨佐·達羅時期,商業、農業、加工業等行業都極為發達。雖然限於當時的生產和經濟水平,一般人生活方式可能相當簡單,但考古發現仍不乏奢侈品。在藝術上,有一件高19厘米的男子石雕像,是在摩亨佐·達羅發現的少數石雕之一,堪稱精品。一些精美的金屬製品、珠寶飾品和陶器也被不斷發掘出來。此外,在摩亨佐·達羅還發現大量刻有神秘文字或圖案的印章。
幾乎比創造出這些奇蹟更難以解釋的是摩亨佐·達羅這個偉大城市的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上半葉的某個時候一下子消失了,幾乎沒留下任何延續的痕跡。關於古老文明毀滅的原因眾說紛紜,外族入侵、洪水泛濫、沙漠侵害。至今無人能夠破譯印章上謎一般的文字,這些掌握了象形文字、雕刻藝術並有著城市規劃天賦的聰明人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沒人真正知道。他們連同他們刨造出的這些高級文化似乎是從遠古奇異稀薄的空氣中偶然生成,又突然間消失了。
時至今日,巴基斯坦為了儘可能挽救摩亨佐·達羅正在和時間賽跑。自上世紀20年代挖掘工作開始以來,城中30%裸露的廢墟已經坍塌,如果不能遏止摩亨佐·達羅不斷惡化的狀況,這座有著5000年文明的古老城市將又一次消失,這一次,將是永逝。

輝煌文化

核死丘核死丘
這兩座古城遺址連同此後在印度河流域陸續發現的其他古代城市文化遺址,分布在東西約1500公里,南北約1100公里的廣袤地區,歷史學家將它們稱之為哈拉帕文化。這些古城中又以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兩城規模最為宏大。
從遺址的發掘中,人們驚異地看到了古代達羅毗荼人非凡的創造歷史的偉力。
這兩座古城的建築形制大致相同,周長均在3英里以上。其中摩亨佐·達羅占地達260公頃,由衛城和下城兩部分組成。衛城四周建有高聳的塔樓。
城內有大浴池、大糧倉、寬敞的會議廳以及其他許多公共建築。除此以外,古城還有寬闊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統和精緻的汲水井等。
這些都顯示了古達羅毗荼人建造城市時的周密設計和高度的技術水平。
遺存在城裡的還有各種農業生產器具和手工業工具;農產品有棉花、麥類、椰棗、瓜果;家畜家禽已廣為馴養,品種有水牛、綿羊、駱駝、狗、馬、雞等;工業品有素陶、彩陶、紗、布、青銅器皿;最引人注目的是遺物中還發現有刻有犀牛的印章以及大量的石制砝碼。從對比中,我們知道當時達羅毗荼人已掌握了十進位制的計算規則,重量的基本單位是0.86公斤。一具用貝殼製成的尺子的碎片上鐫有精密的刻度;城裡還發現有船隻,這使人們相信,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相當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已經發達起來。許多商人聚集在城裡經營商業,並且跟海外發生了貿易往來。
古城周長約有5公里,推算人口至少在30000—35000左右。城分衛城與下城兩部分,衛城顯然是供統治者居住的。在這裡有非常複雜的地下排水系統與供水體系。衛城由高大堅固的城牆環繞(哈拉帕古城的衛城城牆高達15米,儼然是一座堅固的要塞),並建有高大的塔樓。城內有巨大的穀倉(這似乎是至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早的“穀倉”)。學者認為這說明在當時,階級分化已經十分嚴重。下城區為平民居住區,“城市規劃整齊,主要街道寬達10米,………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點燈用的路燈桿,以便人們夜晚行走”。
出土的文物中,還有大量造型精美的藝術品,如小雕像、骨刻、繪畫等,其中護身符印章尤多,達2000餘枚。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印章上的動物形象和文字元號,據統計將近有400個左右,有人形、魚形、腳形、桌形等,雖迄今未能準確辨認,但人們卻有理由判斷,當時的文化藝術水平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
總之,古代的摩亨佐·達羅是一座繁榮美麗的城市。同時也說明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次大陸地區已經進入了早期的國家階段。這座城市也許是當時統治者的都城。

未解之謎

突然毀滅

雖然摩亨佐·達羅的繁榮經歷了漫長的幾個世紀,然而,在歷史學家的眼裡,也只能是一瞬間的過眼煙雲。到了公元前18世紀中葉,哈拉帕文化突然衰落了,印度河流域很多地方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尤以摩亨佐·達羅為甚。發掘中除燃燒的殘跡外,街頭巷尾,到處都是男女老少的屍骨,整座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人們稱之為“死亡的山丘”。
然而對於“死丘”毀滅的原因,科學家們還是從不同的角度做了種種推測。

原因未解

核死丘之謎核死丘之謎
有些學者如R·L雷克斯、S·威爾帕特等,從地質學和生態學的角度進行了解釋,認為“死丘事件”可能是由於遠古印度河床的改道、河水的泛濫、地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災,特大的洪水把位於河中央島上的古城摧毀了,城內居民同時被洪水淹死了。然而,有些學者不贊同上述說法,認為如果真的是因為特大洪水的襲擊,城內居民的屍體就會隨著洪水漂流遠去,城內不會保存如此大量的骷髏。考古學家在古城廢墟里也沒有發現遭受特大洪水襲擊的任何證據。
而且,從地理上看,摩亨佐.達羅位於印度河下游。下游的改道影響到中上游的幾率並不大。而哈拉帕卻位於印度河上游。因此這種假設也和“飛碟說”面臨同樣的問題,即雖能很好的解釋摩亨佐.達羅的毀滅,卻無法解釋整個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消亡。根據“在街頭井旁,也發現了幾具屍骨……有些四肢呈痛苦掙扎狀……”,這點來看,似乎也不可能。
如果是突發的洪水的話,又怎會在街頭井邊留下屍骨?按常理,戶外的屍骨應該會被衝到下游,不應留在街道上。
有些學者猜測,可能是由於遠古發生過一次急性傳染疾病而造成全城居民的死亡。然而這一說法也有其漏洞,因為無論怎樣嚴重的傳染病,也不可能使全城的人幾乎在同一天同一時刻全部死亡。從廢墟骷髏的分布情況看,當時有些人似乎正在街上散步或在房屋裡幹活,並非患有疾病。古生物學家和醫學家經過仔細研究,也否定了因疾病傳播而導致死亡的說法。
於是,又有人提出了外族人大規模進攻,大批屠殺城內居民的說法。可是入侵者又是誰呢?有人曾提出可能是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然而事實上雅利安人入侵的年代比這座古城毀滅的年代晚得多,相隔幾個世紀。
不要忘記高達15米的城牆,塔樓,巨大的穀倉,30000—35000的人口……這一切的說明,摩亨佐.達羅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哈拉帕古城規模略小)。擁有堅固的城防,充足的糧食儲備,35000的人口意味著至少8000人的軍隊(指戰時可招募的數量),公元前1750年,世界上誰有能力一夜之間毀滅這樣的城市?更何況同樣規模的城市在印度河流域被發現的就已經有好幾座。
就象是在看一部玄疑偵探小說一樣,兇手留下了一個毫無掩飾的行兇現場,但我們卻無法發現任何有關兇手的線索:不知道兇手是誰,也不知道兇手是如何行兇的。我們的考古學家們只發現了一些“不同於當地風格的陶器”,“這說明的確是有一種新的文化擁有者曾征服過這裡”。
但也只發現了這些陶器。如果這裡所說的那個“外族”也擁有先進的文明的話,那至少也應該留下些別的什麼東西;而如果他們只是一個還沒有進入文明狀態的蠻族部落的話,那要其征服整個印度河流域就顯的不可能了。
而且為什麼入侵?這點看起來似乎沒什麼懸念。我所看到的書中都沒有就此提出過疑問,但這裡面大有問題。
首先我們先從自己熟知的歷史出發,我們不難發現,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戰爭的目的很單一,即掠奪,直接的掠奪。但是問題是,摩亨佐.達羅遺址中出土的的13具屍骨中,有的還帶著手鐲戒指、和串環等,顯然是突造殺害為什麼會留下手鐲、戒指和串環?如果對方的目的是通過武力來掠奪的話,那應該會取走所有有價值的東西。13具骸骨中包括兒童,因此推測他們應該是死於破城後敵人的屠殺中。但為什麼屠殺者僅僅是屠殺,而沒有取走這些死人身上的奢侈品呢?
還有在摩亨左.達羅也發現了四處堆積的珠寶。侵略者似乎沒有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任何東西,他們似乎也無意得到任何東西。
是什麼促使他們向一座堅固的要塞發起進攻?為什麼在戰後,他們揚長而去,留下一個廢墟和數不盡的財寶?為什麼除了那些“不同於當地風格的陶器”以外,侵略者沒有留下任何其他的東西?太多的疑問圍繞著我們。

史前核爆

核死丘遺蹟核死丘遺蹟
在對“死丘事件”的研究中,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奇特現象,即在城中發現了明顯的爆炸留下的痕跡,爆炸中心的建築物全部夷為平地,且破壞程度由近及遠逐漸減弱,只有最邊遠的建築物得以倖存。科學工作者還在廢墟的中央發現了一些散落的碎塊,這是黏土和其他礦物燒結而成的。羅馬大學和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實驗證明:廢墟當時的熔煉溫度高達1400—1500℃,這樣的溫度只有在冶煉場的熔爐里或持續多日的森林大火的火源才能達到。然而島上從未有過森林,因而只能推斷大火源於一次大爆炸。
其實,印度歷史上曾經流傳過遠古時發生過一次奇特大爆炸的傳說,許多“耀眼的光芒”、“無煙的大火”、“紫白色的極光”、“銀色的雲”、“奇異的夕陽”、“黑夜中的白晝”等等描述都可佐證核爆炸是致使古城毀滅的真兇。
傳誦公元前3000年之史跡的大型敘事詩《瑪哈巴拉德》就是其中之一,詩中描繪了英雄亞斯瓦達曼向敵人發射“連神都難以抵抗的亞格尼亞武器”:“箭雨發射於空中。整捆的箭像耀眼的流星一樣,化成光包圍了敵人。突然,黑夜籠罩住巴達瓦的大軍,因此,敵人就喪失了方向感。”“太陽異動,天空燒成焦黑,散發出異常的熱氣。象群被此武器的能量焚燒,慌忙地從火焰中四處逃匿。水蒸發,住在水中的生物也燒焦了。”“從所有角落燃燒而來的箭雨,與凜冽的風一同落下。敵人的戰士們,就像遭到比雷還猛烈的武器。而烈火所燒毀的樹木也一一倒地。被這種武器焚燒的巨象群倒在附近,並發出慘痛的哀號聲。被燒傷的其他象群,則像發瘋般地四處奔逃,尋找水源。”這一慘烈的場面,真可與1945年8月的廣島長崎核爆炸相提並論。
那么,摩亨佐·達羅和古代的核戰爭又有何關係呢?印度的另外一篇敘事詩《拉瑪亞那》里,也敘述了一段淒絕慘烈的古代核戰爭的情景,就像核爆炸一樣,“那綻放出令人畏懼的亮光巨槍一發射,連30萬的大軍也在一瞬間完全消滅殆盡”。更值得注意的是,戰爭發生在一個被稱作“蘭卡”的都市。都市構造十分森嚴,“四面有4個巨門,門用鐵鏈鎖著”,“門內隨時備有巨大岩石、箭、機械、鐵制的夏格尼武器以及其他的武器”,“城堡用難以攀登的黃金城壁加以環繞,背後的巨溝中裝滿了冰水。”若進而將此地理上的描寫與地圖比照的話,可發現這座城堡都市“蘭卡”似乎就位於印度河流域的某個地方。而摩亨佐·達羅遺蹟正位於印度河邊,敘事詩,雖是用詩的語法寫成的,但記敘的大部分是實際存在的事。詩中有許多關於星球及星座的記述,可推測它應是記載發生事件的日期,我們也可用推測日期的方法來推測地點,《拉瑪亞那》中的蘭卡,就是摩亨佐達羅”根據羅伊的說法,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030年至前1930年間,經與碳14的分析結果相對照,證明摩亨佐·達羅的住民確實是在這時期左右從這座古代都市中消失的。
1978年,英國考古學家大衛勃特和威恩山迪,前往實地考察,進一步尋找古代核戰爭的痕跡。他們從本地人那兒得知,在距遺蹟中心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本地人稱為“玻璃化的市鎮”的禁止入內的神秘場所。這裡到處都鋪著綠色光澤的黑石。很明顯可看出那是“托立尼提物質”。因為當世界第一顆核子彈“托立尼提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試爆時,沙漠中的沙就因核子爆炸的高熱而熔化,凝固成玻璃狀物質,也因此將它稱為“托立尼提物質”,而摩亨佐·達羅中也到處散堆著托立尼提物質。在因高熱而熔化又凝固的礦山中,也有扭曲成玻璃狀的壺之碎片,因異常的熱氣而黏著磚塊的碎片,染成黑色陶土製的手鐲的碎片等等混雜在其中。
由於這座“玻璃化的市鎮”是本地人的神聖之地,故難以進行深入的挖掘調查,也不為外界所曉。大衛勃特二人並不到此止步,他們千辛萬苦,從“玻璃化的市鎮”裡帶回了幾個標本,送到羅馬科學大學火山學研究室進行分析,結果是:第一件標本壺的碎片,是從外側向內側再加熱,並又急速冷卻的。亦即是最低也有攝氏950度至1000度的高溫加熱,然後再急速冷卻的。第二個標本“黑石”則是由石英、長石及玻璃質所形成的礦物,這種礦物的溶解點大約是從1400度至1500度。可是,從形成空洞孔的外觀來看,可知此應是由極高溫在極短的時間形成的。如果在窯中或普通的火中,是不會產生那種“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數千度高熱,然後又急速冷卻”的效果的。
大衛勃特在調查時,也發現了許多足以證明這座城市曾發生強烈爆炸的證據,如一瞬間崩潰的磚造建築物的痕跡,因高熱而燒毀的磚塊,大量的灰燼等等。因此,大衛勃特肯定是古代核戰爭的戰場,在它的上空,曾經發生過比廣島核子彈還要大的數千噸的核爆炸。他說:“我們之所以主張這是核子爆炸的結果,是因為在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的階段中,所惟一知道能讓其在瞬間發生熱波和衝擊波的爆炸物只有核子武器。”不過,上述事實至今仍然無法獲得進一步的證實,仍然有許多難解之謎。發動古代核戰爭的是哪兩個敵對勢力?為何非發動核戰爭不可呢?古代人又是如何擁有核武器技術的呢?建造摩亨佐·達羅的是什麼人?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這裡形成的高度文明,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逝了嗎?
可是歷史常識又告訴我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才發明和使用了第一顆核子彈,遠在距今3600多年前,是絕不可能有核子彈的。但是不少學著認為,不應該用現代人的思維看待古人,許多古代遺蹟如埃及金字塔,百慕達海底金字塔都是現代人看來也是十分先進的。而且在古巴比倫,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也發現了史前核戰爭遺蹟,遺蹟中的玻璃石與今天核爆炸試驗場的玻璃石一模一樣。某些專家相信人類有過史前文明並且熟悉原子能,因為濫用遭到毀滅。
也有人認為,在宇宙射線和電場的作用下,大氣層中會形成一種化學性能非常活潑的微粒,這些微粒在磁場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並變得越來越大,從而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球形“物理化學構成物”,形成這種構成物的大氣條件同時還能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積累多了便會發生猛烈的爆炸。隨著爆炸開始,其他黑色閃電迅速引爆,從而形成類似核爆炸中的鏈式反映,爆炸時的溫度可高達1.5萬度,足以把石頭熔化。這個數字恰好與摩亨往達羅遺址中的發掘物相一致。據推測,摩亨佐達羅可能是先被有毒空氣襲擊,繼之又被猛烈的爆炸徹底摧毀。而在古城的大爆炸中,至少有3000團半徑達30厘米的黑色閃電和1000多個球狀閃電參與,因而爆炸威力無比。
還有人認為,摩亨佐達羅毀於外星“宇宙飛船”。英國學者捷文鮑爾特和義大利學者欽吉推測。3500年前,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動力飛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時,可能意外地發生了某種故障而引起爆炸,以至造成巨大災難。他們的主要依據是古印度兩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瑪哈帕哈拉特》中關於摩亨佐.達羅毀滅的記載。“空中響起震耳欲聾的轟鳴……南面的天空一道火柱沖天而起……池塘里的水沸騰了,魚兒被燒焦……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了一切……”。
另外,在古城遺址中發現了一塊“十分明顯”的“爆炸點”。“約一平方公里內的建築物化為烏有…………地面上留有遭受衝擊波和核輻射的痕跡…………”。“在爆炸區域發掘出一些黏土燒成的碎塊,推算燃燒的溫度至少應有1.5萬攝氏度…………”
如果單就摩亨佐.達羅的毀滅而言,的確存在這種可能性。但只要把同時期,在整個印度河流域遭到的普遍的毀滅聯繫起來看,這種假設就缺乏說服力了。因為一次“飛碟爆炸事故”無法解釋其他的城市(如哈拉帕)也在同一時期毀滅。

神秘印章

核死丘核死丘
摩亨佐·達羅遺址出土了大量印章,這些印章有玉石,有銅,刻畫了數百個字元圖形,這些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有許多類似之處,這些文字至今仍然未能釋讀成功。
事實上早在1875年,人們就在哈拉帕地區發掘出了刻有動物圖案的印章。但這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當時的考古學家們將其劃入了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印度原居民—達羅毗荼人的“原始文化”,並認為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後,這一文明也就隨之消失。然而摩亨佐.達羅古城的發現卻使歷史學家們不得不重新考慮這一問題。
對以上幾種觀點,到二十一世紀初還難以判斷是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