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設歷陽縣(治今安徽和縣歷陽鎮)因“歷陽縣南有歷水,縣因以為名。”屬九江郡。
漢王元年(前206年)四月,歷陽縣(治今歷陽鎮)改屬英布九江國(都六,今六安市北城北鄉白沙城)九江郡(治壽春邑,今壽縣城關鎮)。三年,項羽封范增為歷陽侯,為侯國,建歷陽城,又名“亞父城”,鏇因增亡仍為縣。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屬英布淮南國(仍都六)九江郡。
王莽篡漢,改歷陽縣為明義縣。
東漢復名歷陽縣為揚州治。東漢末廢縣。
晉太康元年(280年),恢復歷陽縣(仍治今歷陽鎮),改屬揚州淮南郡(仍治壽春,今壽縣城關鎮)。
永興元年(304年),分淮南郡的歷陽、烏江2個縣置歷陽郡,歷陽為郡治所。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鹹安元年(371年)、太元十二年(387年),豫州三治歷陽。歷陽為州治所。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宋代晉,歷陽(仍治今歷陽鎮)屬豫州歷陽郡(治歷陽)。
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齊代宋,歷陽屬南豫州(治歷陽,今和縣歷陽鎮)歷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歷陽縣屬和州(治歷陽)。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和州為歷陽郡(治歷陽),歷陽縣屬之。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封吳王,改歷陽郡為和州(仍治歷陽,今歷陽鎮),歷陽屬之。
天寶元年(742年),和州改為歷陽郡(仍治歷陽)。至德二載(757)十二月,歷陽郡復名和州。歷陽先後屬之。
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歷陽縣屬保信軍和州(仍治歷陽)。
宋熙寧五年(1072年),改屬淮南西路(治揚州)和州。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廬州路改屬淮南江北等處行省(治揚州路,今為市)。歷陽縣屬廬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升歷陽縣為直隸和州,歷陽縣併入和州。
相關詞條
-
歷陽鎮
歷陽鎮總面積164平方公里,轄17個村、8個社區,人口13.3萬人,其中城區人口約10萬。古稱亞父城,2000多年前由歷陽侯范增所建,現為和縣的政治、經...
介紹 地理位置 歷史 -
歷陽郡
西晉置 晉永興元年(304年),分淮南郡的歷陽、烏江2個縣置歷陽郡,治歷陽(今安徽和縣歷陽鎮),屬揚州(治今南京市)。 義熙九年...,今歷陽鎮),設歷陽、烏江(仍治今烏江鎮)2個縣。 唐天寶元年...
-
天歷
天曆是太平天國頒布的曆法,它是一部平太陽曆,類似現行公曆曆法,其中也有中華文化的內容,但其中更多的是西歐文化的內容。它是由馮雲山創製的,1851年頒布,...
天曆的創製 二 天曆的曆法 -
《春日書事呈歷陽縣蘇仁仲八首》
《春日書事呈歷陽縣蘇仁仲八首》是宋代詩人王之道的作品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春日書事呈歷陽縣蘇仁仲八首
作者宋王之道詩詞正文籃輿兀醉出東門,賴有官舟為解紛。 流馬木牛今已矣,其餘兒輩說三分。 注釋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清陽縣
漢置清陽縣,為清河郡治所,東漢初省。故城在今清河縣東南。開皇六年(公元586年)貝丘縣改為清陽縣,大業三年(607)隸清河郡。
簡介 歷史由來 -
淇陽縣
淇陽縣,隸屬於河南省林州市臨淇鎮,地處河南省林州市最南端,距林州市44公里,界於東經113°49'-52',北緯35°46'-47'之間,扼鄭州、新鄉入...
簡介 交通 氣候 語言 歷史 -
潁陽縣
潁陽縣,秦置,沛公南攻潁陽,屠之,即此,晉省,故治在今河南許昌縣西南。南朝梁置陳雷縣,並置,陳雷郡,隋初郡廢,改縣曰潁陽,唐省,故城在今安徽太和縣東北三...
-
成陽[漢代濟陰郡成陽縣]
成陽,《史記》作城陽,帝堯都成陽。西周為郕國都城。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成陽侯國,成陽城址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北胡集鎮。 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
歷史沿革 濟陰成陽 成陽故城 成陽姚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