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淮南西路(簡稱淮西)是


建制沿革
北宋時範圍基本繼承了唐代的淮南道的東部,大致包括今天安徽省的中部,湖北省的東南部以及河南省的東南部。
南宋建炎衣冠南渡,淮南兩路建制仍在,但成為宋金交戰的主戰場之一, 淮河成為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的邊界線。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南宋定淮南西路治廬州,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議和,以淮河為界,淮南東路亳州、宿州及淮南西路壽春府下蔡縣淪於金國; 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淮南西路徙治和州;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降壽春府為安豐軍,壽春由於地處邊境,從此地位下降;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南西路仍徙治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