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淮南西路(簡稱淮西)是
![北宋-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公元1111)](/img/d/b7d/nBnauM3XzIzN5IzN5QzMzczM0MTM0ADOyMDMwADMwAjMxAzL0M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南宋-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公元1208)](/img/e/968/nBnauM3X3gTN2UTMwUzMzczM0MTM0ADOyMDMwADMwAjMxAzL1M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建制沿革
北宋時範圍基本繼承了唐代的淮南道的東部,大致包括今天安徽省的中部,湖北省的東南部以及河南省的東南部。
南宋建炎衣冠南渡,淮南兩路建制仍在,但成為宋金交戰的主戰場之一, 淮河成為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的邊界線。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南宋定淮南西路治廬州,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議和,以淮河為界,淮南東路亳州、宿州及淮南西路壽春府下蔡縣淪於金國; 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淮南西路徙治和州;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降壽春府為安豐軍,壽春由於地處邊境,從此地位下降;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南西路仍徙治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