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永興元年(304年),分淮南郡的歷陽、烏江2個縣置歷陽郡,治歷陽(今安徽和縣歷陽鎮),屬揚州(治今南京市)。
義熙九年(413年)“土斷”後,揚州正式退出江淮地區,歷陽郡改屬豫州。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二月,改屬南豫州(治歷陽)。元嘉七年(430年)十月,還屬豫州(治睢陽,今壽縣城關鎮)。大明三年(459年)七月丙戌,改屬南豫州(仍治歷陽)。泰始二年(466年)九月,歷陽郡改屬東豫州(仍治歷陽);三年五月辛酉,又屬豫州(治睢陽)。
南朝齊初歷陽郡屬南豫州(治歷陽,今和縣歷陽鎮)。永明二年(484年),歷陽郡改屬豫州(治於湖,今蕪湖縣境)。
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六月,歷陽郡改屬揚州(治建康,今南京市)。
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冬,升歷陽郡為和州(治歷陽郡)。
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年)五月,南豫州改治歷陽(今歷陽鎮),廢和州。歷陽郡屬之。
太建十一年十一月,歷陽郡屬北周和州。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入和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和州為歷陽郡(治歷陽),屬揚州刺史部。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改歷陽郡為和州(仍治歷陽,今歷陽鎮),設歷陽、烏江(仍治今烏江鎮)2個縣。
唐天寶元年(742年),和州改為歷陽郡(仍治歷陽)。至德元載(756年)十二月,歷陽郡改屬淮南節鎮(治揚州)。二載十二月,歷陽郡復名和州。
相關詞條
-
歷陽縣
歷陽縣,治今安徽和縣歷陽鎮,因“歷陽縣南有歷水“為名,現屬九江郡。
-
黎陽郡
黎陽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名。西漢高祖時於今濬縣置黎陽縣。北魏孝昌年間,分汲郡置黎陽郡,下轄三縣,治所黎陽城(今濬縣城)。隋開皇初黎陽郡廢止。 黎陽郡自北魏...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志書輯錄 -
劉姓郡望
象其他大姓一樣,劉姓郡望的出現、形成、演變和統一,也經過了從魏晉到唐宋近千年的漫長歷史過程。劉姓的郡望,無疑是在兩漢各支劉氏皇族的基礎上形成的。
郡望介紹 分類 -
齊郡
齊郡,舊名齊國,中國古代郡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齊郡是秦統一六國施行郡縣制後設定的一個郡。郡是秦朝郡縣制度的...
沿革 建置 歷史 人口 經濟 -
成陽[漢代濟陰郡成陽縣]
成陽,《史記》作城陽,帝堯都成陽。西周為郕國都城。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成陽侯國,成陽城址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北胡集鎮。 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
歷史沿革 濟陰成陽 成陽故城 成陽姚墟 -
太初歷
《太初曆》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它是我國古代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這是我國曆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漢初承襲秦制,使用古歷《顓頊曆》,...
由來與典故 太初元年 史書記載 影響 詳述 -
義陽郡
郡.地當南北交通要衝;有平靖,黃峴,武陽三關之險,為東晉, 南朝北邊要郡...,東晉 末改為郡,移治平陽(今信陽市).南朝宋轄境相當今河南信陽,羅山等市, 縣和桐柏縣東部,湖北應山,大悟,隨縣等三縣部分地區.南朝齊改名北義陽...
-
鄴郡
鄴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涵蓋河南省北部與河北省臨漳,治所在安陽(今河南省安陽市)。 隋末,魏郡短暫改稱鄴郡,唐初改為相州。唐天寶初,改相州為鄴郡。乾元...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古鄴新鄴 典籍記載 -
丹陽郡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郡以境內丹陽縣(治今安徽當塗丹陽鎮)而名。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西晉太康二年(281年)郡治移...
簡介 詩詞中的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