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萬人遷鳳陽

武進萬人遷鳳陽

武進萬人遷鳳陽,明初武進有數以萬計的人遷鳳陽,鳳陽許多人的祖籍在武進。這不僅有傳說,而且《明史·食貨志》有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 6月,朱元璋對中書省太守李善長說:“臨濠(鳳陽)吾鄉里,兵革之後人煙稀少,田土荒蕪,天下無田耕種窮民不少,若於富庶處取十?萬戶於濠州鄉村居住,給予耕牛谷種,使之開墾其田,永為己業,數年之後豈不富庶?!”於是名將周德興即從常州府、蘇州府等地“徙 江南民十四萬實鳳陽。”

武進萬人遷鳳陽,明初武進有數以萬計的人遷鳳陽,鳳陽許多人的祖籍在武進。這不僅有傳說,而且《明史·食貨志》有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 6月,朱元璋對中書省太守李善長說:“臨濠(鳳陽)吾鄉里,兵革之後人煙稀少,田土荒蕪,天下無田耕種窮民不少,若於富庶處取十?萬戶於濠州鄉村居住,給予耕牛谷種,使之開墾其田,永為己業,數年之後豈不富庶?!”於是名將周德興即從常州府、蘇州府等地“徙 江南民十四萬實鳳陽。”
明史沒有說明“十四萬”是戶還是口,若以口計,則蘇常兩府平均每府七萬(有史料說常州府遷鳳陽十萬人)。常州府當時轄武進、江陰、無錫、宜興四縣,每縣平均應遷一萬六千餘人,武進人口較多,自然要多遷一些,不會少於兩萬人。
遷去鳳陽的武進人,當然非常思念故鄉,但在嚴酷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不敢表露,怕遭殺身之禍,只得以行乞作幌子到故鄉踏訪。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年年如此。清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趙翼寫的《風陽丐食》中說:常州郡等地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散入村落間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是以托丐省墓探親,遂習以成俗,至今不改。”武進廣泛流行一曲鳳陽花鼓小調:“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郎里格郎,郎里格郎…·”這支花鼓小調的流行傳世,與鳳陽返鄉乞食的武進人不無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