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金殿國家森林公園在昆明市東北郊郊的鳴鳳山,距市區7公里。遍山松柏,茂林疊翠,又山下沿天梯般的石階而上,經“第一天門”,“第二天門”,“第三天門”便可以穿越氣宇軒昂的“太和宮”和“欞星門”,到達一座銅鑄造的“真武殿”,俗稱玉階金殿。金殿初建於1602年,雲南軍門巡撫陳用賓曾仿照武當山中峰太和宮的樣式建銅殿,明崇禎10年原殿被移往雞足山,然後清康熙10年由吳三桂重建這座重檐歇山式的銅殿。殿位於大理石平台上,重200多噸,高6.7公尺,寬深各7.8公尺,是中國最大的銅殿。公園分為雙乳山、圓寶山、平頂山、長蟲山、三尖山、摩天嶺和石關七個景區及中心本部。昆明金殿國家森林公園已開發的景點為雙乳山景區的雲南野生動物園。資源獨特,區位優越,無論從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生態旅遊的角度,還是從林業科技、林業產業、林業社會化和公益事業服務、林業科普教育試驗示範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資源屬昆明東北郊區省林業廳唯一直管的國有林,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是林業廳唯一直管的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機構,昆明金殿國家森林公園是省林業廳唯一直管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歷史沿革

1950年至1958年先後隸屬昆明市文教局、建設局和文化局管轄。1958年成立昆明市園林局,金殿名勝區移交園林局管轄。
1966年,太和諸宮遭:掃四舊:劫難,神像被毀,殿閣傾圮,荒煙蔓草。1968年劃屬昆明力車胎廠作宿舍區,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1978年恢復園林局後,金殿名勝區由園林局管轄至今。
1950年至1975年,金殿名勝區設“管理員”負責日常管理工作,黨組織關係隸屬黑龍潭黨支部。有職工3至5人,由名勝區管理的道人、道姑3人。管理範圍東至石瓦溝箐,西至迎仙橋,南至栗花箐,北至羊清河(金殿水庫),總面積約1200畝。有不少屬金殿的山地被農民自由耕種,山界林權不清。1976年,金殿名勝區組建黨支部。到1977年底,職工增加到13人。1972年至1983年11年間,昆明市城建局、昆明市園林局,逐年維修3座天門及欞星門,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豐殿,修葺鐘鼓樓、魁星樓,翻修環翠宮,修築達太和宮公路。工程之浩大,持續時間之久,為歷次維修所不及。
1983年新建鳴鳳山頂之鐘樓,總投資27萬元,1984年10月1日開放。1983年至1986年,先後徵用五家村、雲山村輪歇地、山林地273畝,收回被農民耕種的山地,依據歷史檔案,劃定金殿名勝區山界林權,總面積達1773畝。1984年至1991年,建設“昆明園林植物園”。昆明園林植物園規劃面積500畝,12個專類花卉園區,其中茶花園占地150畝,系中國最大的山茶花專類園;杜鵑園占地60畝,以種植雲南杜鵑為主。
第一銅殿

金殿是道教太和宮的中心建築,高6.7米,寬、深各6.2米。金殿的樑柱斗拱、門窗瓦頂,殿內的供案、幃幔和真武帝君造像,以及匾額、楹聯,皆用銅鑄成,重約200噸。它精細地模仿重檐歇山式的古典建築,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殿內供奉的真武帝君坐像,丰姿魁偉,長相莊嚴。兩側的金童、玉女形象恭順。特別是持劍肅立兩旁的水火二將,形象威武,性格勇猛,其鎧甲衣紋,精雕細鏤,鑄工精美。
金殿是明代萬曆年間(1602年),由雲南巡撫陳用賓仿照湖北均縣武當山天柱峰太和宮和金殿所建,至今已有390年了。明末拆掉後,又於清初由吳三桂重建。此後200多年來,雖經風雨剝蝕和地震考驗,氣勢軒昂的金殿依然屹立山巔。這座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殿宇,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受到更好的保護。
第一銅鐘

主要景點

七星銅旗,上有銅字“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建有三層三十六翼角二十九米高的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明永樂二十一年(1432)所鑄的大銅鐘,鍾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為雲南省最大的古鐘。新建的“中國金殿博覽苑”,將湖北武當山、山西五台山、山東泰山、和北京萬壽山的銅建築薈萃一園。苑中堆大理石,小橋疊水、踏步欄桿、棧道石坊、植物花卉等景觀相映,形成了小巧玲瓏的仿銅文化園林。金殿建有500畝的園林植物園,已建成茶花園、杜鵑園、木蘭園、薔薇園、溫室區等十個園區,引種園林植物2000餘種。金殿名勝區是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點。在昆明市東北角七公里的鳴鳳山上,有完全用青銅鑄造的銅殿,在驕陽下殿宇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人們稱為金殿,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金殿名勝區內,古樹名木眾多。紫禁城內的紫薇、梧桐、銀杏,紫禁城西門外的茶花,均植於明代。庭院內外,大量扁柏、銀杏、梧桐、羅漢松、刺柏都是明清古樹。老君殿南側,有一株雲南省最大的麻櫟樹。風景林內,大量雲南油杉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樹。1997年至1999年,為迎接世界園藝博覽會,政府投資2000萬元,單位自籌300萬元,大規模進行整治修建,金殿名勝區園容園貌煥然一新。
一二三天門
鳴鳳山麓,有羊清河由東至西繞鳴鳳山,轉南注入金汁河。1958年建金殿水庫後,河水乾涸。跨羊清河,明萬曆年間陳用賓建單孔石橋,名迎仙橋。過橋入山,豎一座四墩三門石牌坊,正麵坊額“鳴鳳勝境”,背麵坊額“玉虛孔衢”。石坊東面,有明代陳用賓所立“唐高風正節呂真人洞路”石碑。過勝境坊,沿石階登山到太和宮山門,240多米的松蔭石級曲徑上,建築3座“天門”牌坊,“天門”均為四墩三門。一天門保持明代建築風格,柱抬梁無斗拱;二天門和三天門斗拱裝飾,雕樑畫棟,巍峨軒昂。1998年新開闢金殿西門,位於鳴鳳山西麓,石階蹬道逶迤而上,連線二天門。西門系三重檐四墩三門琉璃牌坊,巍峨壯觀。
環翠宮
鳴鳳山,太和宮居中,北面山腰懸崖之上為環翠宮,即明萬曆年間始建的呂仙祠。環翠宮是一組四合院建築群,大殿座南向北,東西廂房為兩層民居式木結構建築,北面門樓為歇山戧角屋面,二層木結構建築,與廂房迴廊相通。前殿系“慈航殿”,樓上為中國道教歷史展覽;大殿供奉道教三清、玉皇、呂真人等神像。
太和宮景區
太和宮山門、甬道:太和宮山門,是五間廳琉璃瓦屋面歇山門廳,紅牆黃瓦,系1978年在原址重建。“太和宮”匾系清光緒甲午年(1894年)遺物。山門外八字牆上,重拓明代書法家所書“鸚鵡春深”4個大字,筆鋒圓潤豐滿,為書法珍品。進山門,是斗拱飛檐,宏偉軒昂的四墩三門牌坊--欞星門。欞星門懸掛一幅隸字聯:天台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雲;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入欞星門,一方寬敞庭園,南北為對稱的陳列室,即原雷神殿,1978年重建後闢為“金殿博覽”和“昆明攬勝”展覽館。由甬道向東,上石台階,即為明萬曆年間所筑紫禁城。城座東向西,西門為正門。城西門外兩側,對稱建有四方重檐琉璃屋面的鐘鼓樓,鼓樓前石砌花壇有明代茶花--獅子頭一株,鐘樓前花壇有白玉蘭一株,兩邊各有一株古刺柏。紫禁城西門上,建有重檐歇山魁星樓,樓上有木雕魁星。

下層平台兩側,有銅鑄水、火二將,置於檀木精製的六角重檐小閣內。水火二將兩側,有清代青石雕刻的大石獅1對。銅殿前,原有清代墨石雕香爐,石香爐移至文物館保護,新鑄銅香爐1個。
日月七星銅旗:銅殿平台前北面,豎有日月七星銅旗,系清同治年間增建。七星旗之旗桿、旗斗、旗子全為銅製。旗呈三角形,上方有鏤空日月,旗邊呈狼牙狀,一周鑲二十八宿,中間鑲有北斗七星。日月之間鏤空刻“天下太平”4字,銅旗的飄帶上,鏤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老君殿、三豐殿:紫禁城東門外,為老君殿,庭院迴廊環繞,院內種植桂花。老君殿座東向西,原供太上老君,1979年重建,現闢為老子歷史文化展廳。
紫禁城南門外,為三豐殿,上下兩幢大殿,南北廂房圍成四合院,1979年重建後闢為茶水、小賣、冷飲、工藝品服務部。院內有“三豐仙師”石碑刻像;上層大殿內塑上清、玉清、太清三清像,懸“三清殿”匾。
天師殿文物展館
紫禁城北門外為天師殿,民國年間建西樓,形成四合院二層樓房。1984年維修紫禁城東北角,拆除天師殿南廂房。天師殿曾作名勝區管理處辦公室,1993年開闢為金殿文物展覽館,設有吳三桂大刀、真武七星劍展室,太和宮文物展廳,陳圓圓、吳三桂畫展和西周青銅器展室。“七星寶劍”,重30多公斤,兩面劍鋒上鑲7顆銅星,原掛銅殿內,“慧劍高懸,常伏魔而制怪”,是真武的“鎮山法寶”,系清康熙十年(1671年)吳三桂重鑄銅殿時所鑄。木柄大刀,重12斤,系吳三桂使用過的大刀,建銅殿後留下,炫耀其武威。太和宮還保留有不少明萬曆年間創建以來的重要碑刻,如明萬曆甲辰(1604年)的創建碑、功德碑,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重修太和宮碑記》等。還有反映明、清太和宮道觀的楹聯、古字畫、銅器、磁器等,都是珍貴的文物。
鐘樓景區

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著1口大銅鐘。銅鐘原掛昆明城南門宣化樓,鑄於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鍾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是昆明現存古銅鐘中最大的一口。永樂大鐘最初用於報時,後又用以報警。1953年拆宣化樓,將銅鐘移至狀元樓外古幢公園,1970年遷金殿名勝區。1984年銅鐘掛上鐘樓,是用3台“絞磨”提升懸掛。掛好銅鐘,再上屋面椽子和琉璃瓦。
秋園:太和宮南面的三元宮,清鹹豐七年(1857年)兵燹毀後,民國7年(1918年)曾建作為雲南護國起義將領庾恩暘的墓園。1966年庾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4年闢為秋園,挖池理水,平橋拱橋,大量種植秋景植物。秋園仍保持了庾恩暘三台墓園的格局。秋園東面,1998年重建三層重檐古典式餐廳,迴廊環繞,亭閣簇擁,掩映在綠樹叢中,與秋園融為一體。
金殿銅文化
金殿博覽苑:天師殿西面,北雷神殿於1995年新建“中國金殿博覽苑”,將中國武當山、五台山、泰山及北京萬壽山的古代銅建築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木雕仿製,仿銅處理,薈萃一園。景區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挖池堆山,疊石理水,拱橋牌坊,棧道蹬道,植物造景,形成殿閣輝映,小巧玲瓏的中國古典式園林景觀。
青銅歷史文化景廊:1997年至1999年的環境整治中,把登鐘樓游路改為秋園至鐘樓軸線甬道。甬道兩側,仿製雲南出土青銅器--銅枕、牛頭、貯貝器、葫蘆笙、牛虎銅案及滇王金印,成為雲南青銅歷史文化景廊,突出了金殿名勝區青銅文化的特色。
金殿廟會
農曆正月初九是金殿廟會。道教傳說,正月初九是真武帝君得道飛升之日,又是玉皇大帝聖誕,因此成為太和宮傳統廟會。過去逢正月初九,“祈晴禱雨,禳災迎福”,燒香拜神的人如潮水湧上金殿。現在正月初九傳統廟會發展成遊春賞花盛會,花燈歌舞、獅子、龍燈、遊藝活動、風味小吃……異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