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縣秦劇團

武山縣秦劇團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秦劇團成立於1957年10月,當時由張振興負責行政,李茂、邵天明負業務工作。

劇團簡介

1955年初,由於行政區域的變動,甘谷、武山、漳縣三縣合一,劇團合併後名為“武山縣秦劇團”。團長李茂、李化英帶領兩個隊演出。

劇團歷史

1962年後半年,劇團又被撤銷,1964年又復建,這時團長為馬登雲,副團長李茂。這時期的演職人員基本為原劇團的原班人馬。這一時期劇團排演了《江姐》、《第一個浪頭》、《焦裕祿》等戲,後來“四清運動”開始,劇團停止了業務工作而進入“四清”運動。1967年劇團又被解散,在文革中,劇團以宣傳隊的形式,排演了許多現代劇和歌舞節目,其中有一些節目還被抽調至上級單位進行匯演。1977年9月縣委又著手組建秦劇團,同時又招收了部分演職人員,名稱為“武山縣秦劇團”,該團先後由謝正清、姚希舜、裴冠生、曹真等人負責劇團工作。

這時的劇團有正式人員三十多人,臨時人員二十多人。武山劇團從成立到今,非常注重業務工作,先後排演的劇目有《十五貫》、《三滴血》、《火焰駒》、《竇娥冤》、《八件衣》、《回荊州》、《清風亭》、《大拜壽》、《彩樓配》、《大登殿》、《白玉樓》、《大報仇》、《游龜山》、《大轅門》、《白叮本》、《鍘美案、《闖宮抱斗》、《秦香蓮後傳》、《卷席筒》、《黃金台》、《生死牌》、《雙官誥》、《黃河陣》、《忠孝圖》、《回西岐》、《下河東》、《法門寺》、《金麒麟》、《斬黃袍》、《下河東》、《出五關》、《紫霞宮》、《天仙帕》、折子戲有《包公賠情》、《放飯》、《打鎮台》、《小姑賢》、《拾黃金》、《十道本》、《斷橋》、《反西涼》、《逃國》、《徐策跑城》、《苟家灘》、《祭靈》等一些劇目。

藝術成就

該團在排演傳統劇目的同時,還改編了歷史劇《王昭君》,參加了全省戲曲匯演並取得不俗成績,同時還演出了以反映計畫生育為題材的劇目《梅花怨》,以麥積山為題材的大型劇目《麥積傳奇》,以武山水簾洞為題材的《洞天悲歌》,並創作了《豬八戒招親》、《瞌睡蟲狀元》,創作了反映武山英雄人物的劇目《鐵籠脫險》,以反映經軍長征過武山的劇目《紅軍擔》,他們改編的武山旋鼓,在蘭州舉辦的中國首屆絲路節和中國第四屆藝術節以及在天水市舉辦的省八運會開幕式和伏羲文化節上的演出,曾獲得過金獎、銅獎、表演一等到獎。《旋鼓情》在第四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多個獎項,並在中央電視台第七套節目中播出。

該團培養的青年丑角演員孫存蝶,在參加省市和西北文藝匯演中多次獲得一等獎,女小生管小霞獲得市級匯演一等獎和省級匯演三等獎,生角呂娟娟獲省級匯演三等獎,張純文的《放飯》獲市級二等獎,謝小彥的《三娘教子》,獲三等到獎,2003年該團演員謝小彥趙倩等三人參加文化部在山東舉辦的國花杯大獎賽,《回西岐》一劇榮獲大獎,在2006年全市青年演員大獎賽上,該團演員張雲演出的《逃國》獲一等獎,在全省獲三等獎,龐遇春演出的《義救》獲三等獎,王滿祿演出的《下河東》獲二等獎,鐵巧會、張亞瓊演出的《探窯》獲三等到獎。

每年從正月初四開始,該團要一直演到秒收才收戲,在改革開放初期,武山劇團來天水演出的《竇娥冤》一劇,連演十多場,場場戲票供不應求,當時主演竇娥的演員王彩霞也是紅極一時,在天水很有名氣,也是一位深得觀眾喜歡的旦角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