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要】
陝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這裡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
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文明發祥】
陝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大約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製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採集果實和狩獵鳥獸。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農業發祥,陝西是我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這裡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採集果實。當時種植的穀物主要是粟。傳說中最早從事耕種稷和麥的人,是陝西關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並向其他地區傳播。
對外開放發祥,陝西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3000多年前,陝西長安就同許多國家有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交往活動。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古長安為起點的。從兩漢時期時,就以長安為中心,同南亞、西亞、歐洲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文化發祥,陝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後,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曆,就是我國最早的曆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
自古帝王都,陝西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時代最長的省份。大約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紀左右,傳說夏部落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在陝西活動過,為中華民族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豐功偉績。公元前21~前16世紀的夏朝時期,陝西就有扈國、駱國出現。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在陝西建都。此後,又有秦、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個王朝先後在陝西建都,時間長達1100多年。此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計11年。陝西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寶貴文物。
革命聖地
近代的陝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從此,中共中央在陝北戰鬥、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在這裡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陝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與社會發展欣欣向榮,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3600萬勤勞、勇敢、智慧的三秦兒女,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正在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以昂揚的鬥志,投身西部大開發,發揚光榮傳統,重振漢唐雄風,再鑄新世紀的歷史輝煌。【陝 秦 三秦】陝西簡稱陝或秦。“陝”指陝陌,在今河南省陝縣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陝而治,陝以東,周公治之,陝以西,召公治之。此後,人們就把陝陌以西稱為陝西,簡稱“陝”。“秦”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轄區主要在這一帶。人們又稱陝西為“三秦”,一般是從陝西的地理特徵分為關中、陝北、陝南三個自然區域來理解的。其實,“三秦”得名源於項羽分封諸侯,讓秦的三個降將分治秦之故地:章邯為雍王,領有鹹陽以西;司馬欣為塞王,領有鹹陽以東;董翳為翟王,領有陝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唐以前行政區劃演變,陝西地方行政區劃,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魏國在洛河下游設上郡,楚國在漢江中游設漢中郡,秦在陝北也設上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普遍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陝西境內除保留上郡和漢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設內史,與郡同級。
西漢沿襲秦制,保留上郡與漢中郡,另將秦的內史分為3個相當郡的政區: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東、渭河以南地區)、左馮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區)、右扶風(分管鹹陽以西地區),稱為“三輔”,治所均在長安城。漢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13州刺史部,監察各郡。後來改刺史部為州,州牧或州刺史為行政長官,形成州、郡、縣三級制。現今的陝西在西漢中期涉及3個州。
三國時期,現今陝西地區的大部分由雍州、荊州、益州管轄。西晉時大致和三國相仿。東晉至隋統一的二百多年間,南北分裂,戰爭頻繁,行政區劃十分混亂。
【唐以後行政區劃演變】唐初對州、郡、縣加以改革,全國共設10道,道轄州、郡。今關中、陝北屬關內道,陝南屬山南道。宋改道為路,今陝西的大部分屬於永興軍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遊、周至以西,南至鳳縣、留壩,另屬秦鳳路,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這兩路是由宋初的陝西路劃分出來的,因此,習慣仍稱它們為陝西路。今佛坪、鎮巴以西屬利州路,治所在今漢中市。今寧陝、石泉以東屬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縣屬河東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設在陝西境內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元代的政治中樞稱中書省,在各地的分設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陝西行省的轄地包括今陝西全境及甘肅蘭州以東和內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礎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國設13個布政使司,陝西布政使司所轄地區包括今陝西全境、甘肅嘉峪關以東各地、寧夏和內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東部分。清代廢去布政使司的稱號,仍稱行省或省,嘉慶年間全國有18個省。清初陝西仍轄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東部。康熙二年(1663)年移陝西右布政使駐鞏昌,五年改為甘肅布政使,移駐蘭州。從此,陝、甘兩省分治。
自元代設行省起,陝西的省治一直設在現今的西安市。
經濟文化
陝西是一個欠發達的內陸省份,但又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後發優勢。地處中國腹地,
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之便,既可以成為生產要素由東向西轉移的首選承接地,又可以成為生產要素向大西北乃至整個西部地區轉移的起點。雄厚的科技實力,可以對西部地區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發揮重要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富集的礦產資源與東部經濟發展有較強的互補作用,可以成為全國能源和部分原材料工業的重要接續地。陝西省是黃河、長江上中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是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主戰場。西安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可以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多種服務功能。陝西省有條件並將努力成為西部大開發“橋頭堡”和“第一階梯”。陝西在全國的地理位置居中,被稱為“中國的西部,西部的東部”,中國的大地原點就在陝西涇陽縣。中國鐵路大動脈隴海線橫穿中部,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進入中國大西北的“門戶”,包括鐵路、西渝鐵路貫穿西北,連通中國西北、華中和西南,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之便。省會西安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陝西自然資源富集,全省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超過41萬億元,居全國之首。煤炭探明儲量1643億噸,石油探明儲量10億噸,天然氣預測儲量6---8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4800多億立方米。神府煤田是世界上少有的低磷、低硫、低灰、高熱量的優質環保動力煤田。陝北有條件成為我國本世紀現代化建設重要的能源接續地。
陝西地形南北狹長,橫跨溫帶、暖溫帶、北亞熱帶三個氣候帶以及黃河、長江兩大水系。複雜多樣的地形,差異明顯的氣候,形成繁多的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十分突出。特別是陝南秦巴山區處於南北氣候交匯帶,生物資源種類繁多,中藥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中國植物資源的天然寶庫。陝西還是中部和東重要的生態屏障,陝西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對緩解黃河水土流失、首都北京的風沙災害,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陝西科教優勢明顯,科教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是全國航空、航天、機械、電子、農業等領域重要的科研和生產基地,也是全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省有專業技術人員107.9萬人,其中兩院院士43人;有各類科研院所1061個。有普通高等院校52所,民辦高校57所。以西安、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為骨幹的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已經形成。其中西安高新區是中國首批向亞太經合組織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楊凌示範區是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均躋身於國家重要支持的五大高新區之列。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西周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陝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在陝北領導中國革命歷時13個春秋,革命聖地延安保存著一批革命舊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使陝西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中國之首。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兵馬俑、唯一珍藏佛祖指骨舍利的法門寺、西安古城牆等馳名中外。陝北黃土高原、陝南山水風情令人神往,西嶽華山、壺口瀑布、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景觀獨具特色。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府把陝西作為建設重點,進行了大規模投入。“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陝西擺了一批骨幹項目,已形成以機械、航空航天、紡織、電子、醫藥、能源、食品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軍工企業規模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