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
宋學校名。
歷史
慶曆二年(1043)建武學。學生以百人為額,選文武官知軍事者為教授,許未參政使臣與門蔭、草澤人經京官保薦,人材弓馬試驗合格者入學,學習諸家兵法。三年後考試,及格者按等第授官,不及格者明年再試。崇寧年間(1102-1106),諸州亦置武學,仿儒學制度立考選升貢法,分立三舍。宣和二年(1120),廢州縣武學。南渡後,紹興十六年(1146)復舊制。
武學
“武學”是一個歷史性很強的概念,歷經以下所指:1.原指中國古代的軍事學校,始於王安石變法,其提出學校教育要“求專門,兼文武”,在東京設立武學,教授軍事知識,以唐前七種兵書為《武學七書》,即七種主要教材。又設武學博士等官,“掌以弓馬武藝訓誘學者”.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庚寅,詔武學該赴解試人,以五十人為額。淳熙五年(1178年)置武學國子員。其後慶元五年(1199年),諸州州學置武士齋舍,按其學生武藝而選任官員,閒時耕種,“籍在官荒田,以備餼廩”,但此制過了不久便廢止了。明朝曾設定過武學,但並無定製,迅速被廢。後清朝只設武舉而無武學。2.與“技擊”、“武藝”、“武術”等概念似同但又包含對其內在規律及形而上屬性和特徵的探討,甚至包括傳統哲學、醫學、兵學對“武術”滋養的思考。即不僅包括武“術”,同時包括武“道”的內容。金庸武俠小說每每談到武林泰斗級高手,不會評價他的“武術”水平,而是說他的“武學”造詣。這與金庸先生歷史學家的學術背景及其對“術”和“道”兼重的態度是分不開的。孫祿堂先生亦執此概念,通過他留給世人的著作《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以及他提出的“武學與文學一理”可以看出他不滿足於“術”的文化定位,主張將“武術”提升到“學”的品位上來,以致於孫劍雲先生將他的著作合編時,定名為《孫祿堂武學錄》,看來劍雲先生是完全領略孫祿堂先生此理念的。此概念約出現於清末,但無論怎樣包括“術”以外的東西,這個概念始終是以武“術”為核心、根本和主體的,其研究廣度和深度受當時學術背景所限。3.是一個具有創新意義的學科概念,是在現代科學和社會背景下對第二個“武學”概念的闡釋,是在現代科學和社會背景下習研(不僅是研究,又區別於研習)第二個“武學”概念習研的內容。也就是說,我們在構建一門現代學科,從教育、體育、運動、技擊、社會、哲學、醫學、生理等多角度對包含武“術”和武“道”在內的“武”這一多元文化現象進行無限橫向擴展和縱向深入的研究。武“術”仍是其核心和根本之一,但已不足以為主體。中國古代的軍事學校,始於北宋。
慶曆三年(1043)五月,宋朝廷置武學於武成王廟,並以阮逸為武學教授的情況看,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宋朝廷在此期間,是在極力從事於建立並完善一種武官選拔制度。
然而,事與願違,武學並不那么具有吸引力,沒有人願意入學充當武學生。對此,身為參知政事的范仲淹上疏皇帝道:“國家興置武學,但卻苦於無人願意入學,長此下去,只怕敵國認為我國沒有英雄。不如下令取消武學的名義,如果學生中有喜好兵法者,可由本監官員做保,讓其秘密地去讀兵書。”於是,中國(或許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專門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武學只存在了90餘天,就被迫結束了自己的使命。王安石變法時,再次提出學校教育要“求專門,兼文武”,在東京設立武學,教授軍事知識。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庚寅,詔武學該赴解試人,以五十人為額。淳熙五年(1178年)置武學國子員。其後慶元五年(1199年),諸州州學置武士齋舍,按其學生武藝而選任官員,閒時耕種,“籍在官荒田,以備餼廩”,但此制過了不久便廢止了。
後清朝只設武舉而無武學,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軍事落後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