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武學

如意武學,又稱“長門”。據師傳是清代道光年間,由終南山一隱道(丁豁子)所創。

簡介

如意武學,又稱“長門”。據師傳是清代道光年間,由終南山一隱道(丁豁子)所創。

特點

丁祖師窮畢生所學,集太極、形意、八卦、通背等眾家所長,創立了“如意”這門具有鮮明特點的獨特武學。如意武學是一種內外兼修包羅成象、自成一派的完整武術體系。“如意”以心靜為修,心練為功,周天為根做法則;以鬆柔求順,圓中求活,活中求靈,靈中求巧為要求;按法鼻練,循序漸進,最終可達到無拘無束,無形無相,隨心所欲的如意境界。
易學易練,老少皆宜,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行走坐臥皆可練功,既可延年益壽,又可防身自衛。如意武學,又名“長門”,因其集眾家之長而成;再者在運用當中,又體現了身長與手長,手長與法長的特點,所以又稱“長門”。
如意武學通過按法盤練,松筋、拔骨、通絡活節,達到協調性、感應性、靈動性的效果;通過內功的吐納、調吸之法,使氣血相平,生精固本,達到五臟六腑的相生與相養,從頁產生延年益壽的作用。如意的“松筋”是為了拔力,之所以是“松筋”而不是“抻筋”,在於“抻”過則易傷,而“松”則宜養,“松”中求“抻”才是正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筋長則靈,骨重則沉的效果。
“如意”在與人較技之時,是在急速運動中調動對方重心,破壞對方的穩定性,使其處於無根狀態,造成其力無源而形滯,防不勝防,充分體現了本門武技“技在先,擊在後”的特點。

相關歷史

如意武學是由終南山隱道丁豁子祖師傳入宮中,因該功不勞筋損骨,行走作臥皆可練,且又具有極高的技擊效果,所以倍受宮廷貴族青睞。後由清朝晚期戚太師偶傳民間,首傳民國初年保定府旺家之子梁曉棠。梁藝成後,到京城發展,曾先後與京城一些武學大家切磋武技而獲勝,從此梁曉棠的如意功夫名震京城,如意武學也嶄露民間(據師傳,當時名震武林的武學大家張長楨對梁曉棠的武功十分讚賞,後遞貼欲成為朋友,因其他原因而未成。張曾說,如誰能得梁曉棠一手,便可在京城走一走)。民國中期,梁曉棠將如意武學傳給京城的高士義和陳乃致等人。高士義老師以如意的“抹眉”手見長,因其不喜爭強好鬥,故武林之中知其名者甚少;陳乃致師叔以如意的“吊袋”手見長,其功夫兇猛霸道,且經常與人較技,因其一手吊袋的功夫無人能敵,人稱“震三山吊袋王”(解放後,與陳乃致師叔失去聯繫,我等多方尋找未果,望其後代傳人或知其下落者,與我聯繫)。解放後,高士義老師因故定居河北張家口,七十年代末因年事已高,為不使這門絕學失傳,方傳給我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我於七十年代末,拜高士義先生為師,習練如意武學,潛心修煉至今,悟其道,通其理,能以形鑒真,以文觀法。為豐富自身的武學修養,曾先後走訪過一些武學聖地,與人切磋武技,還不曾不過失手。

如意武學拳譜

頭似頂,項如領,雙膀如靈扇,雙手似心傳,打的是冷、彈、脆、硬;攻的是急中之疾,刻不容緩;無機無時,得機不易。
第一掌迷魂掌,第二掌追魂掌,第三掌陰陽合掌放倒羊。
進者退,固者用,粘連疾進,逗引埋伏;兩臂相接,必有一滑;遇空則鑽,遇物則纏,遇勁疾調;深而亦遠,遠而亦寬。
曲為長用,長為身補,行如龍形,性似虎性,出手無人見,神鬼見愁。
如意基本二十四式
1五法松肩、2抹眉、3掏腮、4吊袋、5順手牽羊、順水推舟、6拽掌、7拍掌、8搓掌、9搶拽、10搶拍、11搶搓、12豁、挑、摟、刨、13圈手、14分心、護心、15隨形手、16雙連撞針、17佛口、18擺掌、19 朋掌、20托、按、21隴虛步塌掌、22雙手抱門、23入步點佛、24甩頭一指。
如意掌型
1瓦楞掌、2龍爪梅花瓣等。
如意步法
1順步、2調步、3倒步、4撞步、5踏步。
如意腿法
1龍形腿、2隨形腿、3鴛鴦腿(男)盤俯腿(女)、4點腿。
如意兵器
鐵筷子、金針鏢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