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成風
武夷山的春天似乎為清茶而設。清明前後,山下溪邊,秀美時空被一種純正的清香俘了去,於是山間活躍著採茶女倩影,茶廠廠區散發溫暖的馥郁茶香。挑下山的青綠春茶,經制茶師一番費心的曬青、晾青、殺青、揉捻、烘焙和最後的揀剔做成成茶時,已是芒種穀雨時節。這時喝上填入壺中的第一泡春茶,就把一整個春天的清、香、活、甘都喝到嘴裡品咂了。這裡飲茶成風占了天時地利的便宜。飲上當年產的春茶時,武夷山天氣已回暖到一定火候,草青青,百花艷。這時光臨尋常人家,保不準就撞上三五成伙,七八成堆圍住茶桌品飲聊天的熱鬧場面。
百姓家中飲茶的地點不確定,農家喜在青藤小院擺張八仙桌,邀來鄰里好友邊喝邊侃。桌上燙著斂口廣肚的大瓷壺熱茶,和瓜子、花生、米糕等茶點。茶是自產的,主人提拎著壺把大碗斟茶,類似於北京喝大碗茶。喝時不講究品,只在乎飲和聊。乾欄式樓頂掛農作物,小院牆角擺農具,腳下有黃狗盤繞,聊的是農事家事,張家長李家短,喝茶氛圍別具情趣。現在家人在外打工的多了,牽心掛肚的話語與他們在外生活狀態成了他們熱聊的對象。
武夷山北路吳屯一帶鄉間,還保留著春季婦女飲茶俗,茶客一色女賓。婦女輪流做東,聚到一戶人家裡泡飲春茶,吃當地特產的豆腐渣、南瓜餅等茶點。茶不外乎大碗茶,可擺開的道場一時半會收不了。三個婦女一台戲,七八個婦女湊一塊飲春茶就是電視連續劇了,非得識趣的家人一催再催才散夥,回頭還得互道:“走好,下回在誰家裡聚?”女人嘴雜,女人間和諧了,鄉村平安無事。
產茶區
武夷山南路是主要產茶區,如武夷山景區周邊的天心、星村一帶,家家戶戶種茶做茶、茶葉加工小作坊遍布村里,茶葉也是他們經濟主要收入。他們加工的茶葉或直接進入市場或提供給大企業做原料。有了錢,這裡人人住小洋樓,樓間必有茶室,茶室隔間便是茶作坊。茶室窗明几淨,胡桃木裝飾,牆上懸掛“茶”字根雕,和鐫刻“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等范仲淹、蘇軾、陸游等名詩佳句,平添濃郁茶文化氣息。室內明晃晃擺放偌大的樹根茶几,几上茶勺、茶刷、茶盞、紫砂壺、隨手泡一應俱全。茶友入室圍坐,隔壁烘焙春茶的香氣裊裊而來。主人熟練地燒水泡茶,執茶勺舀5至10克不等的春茶入壺,爾後懸起隨手泡高沖,再將紫砂壺頭道茶迅速淋浴一遍整齊排列的茶盞,這叫“關公巡城”。頭道茶不喝,用來燙杯。武夷山俗語云:頭道湯,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七道八道有餘香。講的正是武夷岩茶耐品耐泡。高沖第二道沸水,壺內逐水滾動的茶葉方停息,主人摁緊紫砂壺蓋片刻,接著老到地篩茶斟茶,逐杯盞點斟,這叫“韓信點兵”。武夷茶藝共十八道工序,融表演性於品飲之中,平素飲茶只取其中實用的幾道,而且只要是當地茶客,都能下意識中規中矩熟練操作泡飲,就像國人拿筷子吃飯。主人布茶畢,品飲自便,一般先聞聞蒸騰的茶氣,再咕嘟一口盡杯,讓茶湯於口腔內巡遊,品味春茶的活、甘、清、香和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的岩韻。
有人飲罷,說:“火功太高了,岩韻還不錯。”
“這泡茶好,岩韻沒得說,”主人說,“剛烘培的春茶,火功不高,是火氣大。”
岩韻是什麼?是產生“岩骨花香”醇厚滋味和回甘時美好的感覺。
不少人不喝當年產的武夷春茶,喜喝隔年的,因為隔年春茶鮮爽度仍在,茶的性情則溫和多了。
水一壺一壺地燒,茶一泡一泡地喝,直喝到滿嘴盈香,滿身沾染茶氣,茶友們方施施然罷飲告辭。
五月間,趕得巧,武夷山天心茶村正擺台舉辦一場民間鬥茶賽,村民自發拿出新制的極品品種春茶參賽,泡了請品茶師鑒評出金獎、銀獎、銅獎,中獎的那堆春茶自然賣得出好價錢。武夷山宋代就有民間鬥茶習俗,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詩中記載了當年武夷山鬥茶盛況。那時斗的是水品、茶品和煮茶技藝的高低,高雅又少了商業味,想必更有情趣。
春來武夷山,武夷山中喝茶去,這裡的茶人、茶商、茶客和尋常人家熱情好客。來的都是客,如若遊人不會品飲武夷春茶,他們會一招一式教你,絕不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