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周刊》
正文
中國第一個民間文學刊物。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主辦。1922年12月17日創刊,到1925年 6月28日併入《國學門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冊。最早作為北京大學《日刊》附張印發,自25期起脫離北京大學《日刊》,獨立發行。《歌謠周刊》先後由常惠、顧頡剛、魏建功、董作賓等負責編輯。《歌謠周刊》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出現的,具有科學與民主的時代精神。發刊詞提出“蒐集歌謠的目的,一是學術的,一是文藝的。學術的,即民俗學的研究”;歌謠是民俗學上的一種重要資料,把它輯錄起來,以備專門的研究:這是第一個目的。“文藝的目的在於促進新詩的發展”。《歌謠周刊》辟有研究、民歌選錄、兒歌選錄、討論、譯述、通訊、轉錄等欄目。發表的歌謠除新疆、西藏、熱河外各地都有,其內容以反映婦女痛苦生活的歌謠和兒歌為多,也有不少情歌、儀式歌(喜歌、喪歌等),還有一些反映社會矛盾的時政歌謠以及長工歌、勞動歌等。發表的歌謠中漢族的為最多,也有壯、彝、藏等少數民族歌謠。在形式上以只說不唱的民謠和曲調自由的山歌、小調為主。周刊還注意異文的蒐集和研究,在創刊號上即刊登有幾首同一母題的歌謠,以後陸續刊登這類作品。例如《看見她》、《月光光》、《張打鐵》等各地流傳的異文。周刊所發表的文章多為從文學、語言學、民俗學、社會學等角度對歌謠進行探討和敘述。如常惠《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歌謠》、劉經菴《歌謠與婦女》、鄭賓於《歌謠中的婚姻觀》、劉半農《海外的中國民歌》、張四維《雲南山歌與彝歌》、何植三《歌謠與新詩》、黃朴《歌謠與政治》,以及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的轉變》、董作賓關於《看見她》的比較研究,鍾敬文《歌謠雜談》等。在兩年半的時間裡,共發表歌謠2226首,文章、通訊、討論、譯著等共111篇,成為當時全國蒐集和研究民間文學的中心。
1936年4月,《歌謠周刊》在胡適主持下復刊,出版了第2卷40期,第3卷13期,1937年6月停刊。
後期《歌謠周刊》比較側重於歌謠的文藝學研究。在第二、三卷中,對歌謠的歷史,歌謠的內容和藝術特點等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論著。如朱光潛《從研究歌謠後我對於詩的形式問題意見的變遷》,顧頡剛《吳歌小史》,臺靜農《從杵歌說到歌謠的起源》,朱自清《歌謠與詩》等。後期周刊共發表各種研究論著 113篇和一些譯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