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灣

欽州灣

欽州灣是中國南海北部灣的一部分,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面,東起合浦英羅港、西到東興北崙河口,主要為原欽州地區(今廣西北海市、防城港市及欽州市)的海域範圍,核心區位於欽州市。海灣總面積908.37平方公里,其中灘涂面積171.82平方公里,淺海面積736.55平方公里 。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欽州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沿海,屬中國南海北部灣的一部分,位於魚產富饒的北部灣海域最北部, 廣義的欽州灣, 東起合浦縣的英羅港,西至東興市的北倉河口,海岸線長1478公里。狹義的欽州灣,是獨指欽州市沿海的海灣,這個海灣居北海港和防城港之間,東起大風江口,距北海港18海里,西至企沙港(防城港市內),距防城港8海里。海灣總面積908.37平方公里,其中灘涂面積171.82平方公里,淺海面積736.55平方公里(水深5米以內的454.38平方公里,5—10米的266.06平方公里,10—20米的16.11平方公里) 。縱深長20餘海里,自北向南延伸,南面向北部灣敞開。灣首及灣口都很開闊,中部較窄,寬1.5—3海里,呈兩頭大中間細的喇叭狀。大陸架自北向南傾斜,淺海屬半封閉性大陸架海域,底形傾斜徐緩, 坡度一般在2°以內,大部分海區底形比較平坦。底質在北部沿岸10海里以內,幾乎全是泥沙質淺灘。灣內水較淺,一般水深2—18米,最大水深29米。灣內由於陽光充足,水溫適宜,加上養分豐富,浮游生物多,適於各種魚類和其他海產的繁殖與生長,以及飛禽鳥類生存,僅經濟魚類就達130種。海灣海水平均透明度為3尋左右 (海民以兩手平伸之長為一尋,約1.7米),這是因為浮游生物及其他懸浮物含量較多影響的結果。海水的酸鹼度冬季在8.20—8.30之間,夏季平均為8.26。[5]。由於北北東向壓扭斷裂和南南東向張性斷裂作用構成欽州灣斷陷,受第四紀冰期後期海侵,使灣內岸線曲折,島嶼棋布,港汊眾多。其中龍門港有建深水良港的條件。欽州灣北部為茅尾海,有欽江、茅嶺江淡水匯入,餌料充足,魚類資源豐富,水產養殖亦發達。青蟹、石斑、大蝦、大蚝為欽州灣四大名產。灣內有數百公頃紅樹林,鳥類野鴨成群。由眾多島嶼之間的曲折水道形成的龍門七十二涇是欽州八景之一。欽州灣潮汐以日潮為主,龍門港區平均潮差2.55米,最大潮差達5.49米,漲潮潮流流向西北,流速2.8節;落潮流流向東南,流速2.8節。年均水溫21.3℃。欽州灣及其沿岸附近屬中國沿海開放帶。為協調沿海經濟發展,將原欽州地區(今廣西北海市、防城港市及欽州市)下轄的欽州、合浦、浦北、靈山、上思、東興各族自治縣及北海市合稱為欽州灣地區。面積1.98萬平方公里,人口650多萬。欽州灣地區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是廣西和中國西南地區通向東南亞和非洲、歐洲,進入國際市場的最便捷出海通道。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良好,適宜種植亞熱帶作物,水產、礦產資源豐富,海灘廣闊,島嶼眾多,海灣曲折,是發展對外貿易和旅遊業的“黃金海岸”。

茅尾海

欽州灣 欽州灣

茅尾海位於欽州灣北部,因其形似貓尾,所以過去稱“貓尾海”,後來因灘涂盛長茅尾而得今名。茅尾海面積135平方公里,是以欽江、茅嶺江為主要入灣徑流的共同河口海濱區,位於欽州灣海域頂部,東西走向最寬處約15公里,南北走向最寬處約17公里,從北到南,像一個倒掛的葫蘆。

七十二涇

欽州灣 欽州灣

七十二涇,旅遊景點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遊勝地,北起欽江出海口——沙井港,南至欽州灣內海的門戶——三墩。自明清以來七十二涇就一直是欽州八景之一,古有“南國蓬萊”之稱,今天人們稱之為“小澎湖”,可與中國台灣省的澎湖列島相媲美。 七十二涇區內還有近萬畝連片生長的,被譽為海底活化石的紅樹林,青翠的紅樹林與湛藍的海水相輝映,景色非常別致。

七十二涇自古就是文人騷客流連遊覽之地,留下大量吟詠之作。七十二涇的入口處仙島公園內還立有目前全國最大的逸仙銅像和欽縣各界人士於1926年敬立的“孫總理逝世紀念碑”。七十二涇是一處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欽州灣大道

這條街總長有5公里左右!南到市中心、北到欽北政府。都是商業為主!途經過兩個廣場,汽車總站!應該說是欽州最主要的一條街之一。

欽州灣廣場

欽州灣廣場位於欽州市欽南區,建於1999年,同年對市民開放,是集休閒、健身於一體的市民廣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