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脾、肝經。
功效
溫中健脾,止咳止血,解毒殺蟲。
主治
用於胃寒食積,腹瀉,咳嗽,吐血,瘡瘍腫癰,蛇蟲咬傷,陰道滴蟲。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採集加工
7-9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植物特徵
喬木,高2-6米,樹皮灰白色。小枝灰褐色,嫩枝綠色,無毛或被疏柔毛。冬芽卵形,無毛。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2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邊有尖銳重鋸齒,齒端有小腺體,上面暗綠色,近無毛,下面淡綠色,沿脈或脈間有稀疏柔毛,側脈9-11對;葉柄長0.7-1.5厘米,被疏柔毛,先端有1或2個大腺體;托葉早落,披針形,有羽裂腺齒。
花序傘房狀或近傘形,有花3-6朵,先葉開放;總苞倒卵狀橢圓形,褐色,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邊有腺齒;花梗長0.8-1.9厘米,被疏柔毛;萼筒鍾狀,長3-6毫米,寬2-3毫米,外面被疏柔毛,萼片三角卵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急尖或鈍,邊緣全緣,長為萼筒的一半或過半;花瓣白色,卵圓形,先端下凹或二裂;雄蕊30-35枚,栽培者可達50枚;花柱與雄蕊近等長,無毛。核果近球形,紅色,直徑0.9-1.3厘米。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產遼寧、河北、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生於山坡陽處或溝邊,常栽培,海拔300-6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