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橋東區平均 海拔在500-600米之間,為溫帶與寒溫帶過度帶,東西乾旱呈大陸性季風氣候, 年平均降雨量409.1毫米, 平均氣溫在7℃~8℃之間,零度以上年積溫3500℃左右,日照時數年均為2874小時,無霜期為144天。全區總人口19.75萬人,全區總面積34.35平方公里。全區轄5個辦事處、一個行政村。 共有少數民族人口10064人,占全總人口的4.4%,其中回族8141人、滿族1183人、 蒙古族110人,其它少數民族131人。全區共有18個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蒙古族。 全區信教民眾1100多人,其中信仰天主教有400多人,信仰基督教的有200多人,信仰伊斯蘭教400多人,信仰佛教有100多人。我區有清真寺一所,駐寺阿訇1人,海里凡4人,神甫1人。有回民國小和回民幼稚園各一所。橋東區東南距首都 北京180公里,西距煤都大同150公里,距呼和浩特380公里,交通、通訊極為便利。京張鐵路和京包鐵路縱貫全區,是京西北的交通樞紐。城區南接京張、丹拉高速公路,西鄰張石高速公路,是名符其實的"三省通衢"。歷史沿革
1909年建設京張鐵路,火車站定地址為橋東。火車通車後,張家口商業從當時的橋東向上堡下移,繞火車站新辟市
場,逐漸形成橋東區貌。民國時期,橋東區歸萬全縣第六區(當時張家口市區劃分萬全縣第六區)管轄。1939年張家口置市,橋東編為第一區。1945年8月張家口市第一次解放,橋東分設一、二兩個區。1948年第二次解放後,橋東仍置一、二兩個區,1949年3月合併為一區。1956年定名為橋東區。1961年3月,因縮小建制,橋東又分為東安、花園兩區。1963年6月又恢復橋東區至今。1949年有人口11234戶、40278人,到1986年底發展為41563戶、131958人。經2004年3月市區劃調整,現全區人口數量為192559。橋東區形成歷史較短,開發也晚。民國時期,橋東以商業為主,怡安街是橋東商業中心。解放前橋東是新型商業區,寓文化娛樂於商業之中、文化娛樂場所較多。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橋東區掀開了歷史新一頁,張家口第一個共產黨員,第一個黨小組,第一個黨支部都於1924年前誕生在橋東鐵路工人之中。上世紀20~30年代,區境內的寶善街曾成為張家口政治活動中心。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李大釗、何孟雄等均在此駐足留跡。
建國後,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橋東區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發展,改革開放大大促進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十五”以來,特別是2004年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橋東區以來,全區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區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1.1億元(在地統計數據),全部財政收入完成3.06億元,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道路、交通、郵電、餐飲、旅遊、醫療、金融等基礎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橋東區正在向"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的目標邁進。
自然地理
張家口市橋東區,在張家口市區的東半部清水河東側,位於東經114°52′—115°31′,北緯40°12′—40°48′。
西鄰橋西區,北靠崇禮縣,東連宣化縣,南接高新技術開發區,屬於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東西寬約5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總面積34.3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8.35平方公里,農村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畝。2004年底全區常住人口63413戶,人口總數為192559人,流動人口約50000人。
橋東區距北京185公里,是京張高速公路的端點,距丹拉高速公路入口8公里,張承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崇禮滑雪場54公里,距張北草原度假村45公里,距泥河灣遺址群100公里,是京津遊客通往華北第一滑雪場——崇禮縣萬龍滑雪場的必經之路,也是去往壩上草原旅遊的門戶。察哈爾世紀廣場是全市人流、物流的中心。本區不僅有近代革命遺址,還有剛剛開發的自然生態景區,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本區主峰為東太平山,海拔1243米,雄偉的萬里長城從山脊上蜿蜒而過,著名的關隘大境門就雄踞在巍峨的東、西太平山之間的山谷中。由於歷史原因,形成“山在鬧市中,市在長城下”的獨特景觀特點,這在整個長城沿線是絕無僅有的。1995年5月9日張家口被國務院批准正式對外開放後,橋東區更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商機,工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轄區內駐有中央、省、市屬大中型企業30多家。在大工業的帶動下,橋東區工業生產發展迅猛,現有工業企業346家,形成了機械、建材、包裝、食品、輕工、化工、服裝等結構比較合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6年橋東區管轄區域劃分:
轄區街道 | 面積(平方公里) | 社區居委會數 | 社區居委會名稱 |
合計 | 420.8 | 47 | |
勝利北路 | 4.297 | 11 | 南口社區、向陽坡社區、陵園路社區、土溝社區、德勝街社區、建國路社區、楊家墳社區、鐵路社區、漢橋街北社區、東山社區、福安街社區 |
紅旗樓 | 5.7 | 11 | 建南社區、漢橋街南社區、紅旗樓北社區、紅旗樓南社區、茶坊社區、勝利南路社區、工人村北社區、工人村南社區、工人村東社區、工人村西社區、鐵道東街社區 |
工業路 | 2.13 | 7 | 菜園街社區、光明街社區、吉安社區、惠安苑社區、中橫街社區、橋南街社區、學院路社區 |
五一路 | 20.95 | 10 | 興中街社區、馬路街社區、陵園北社區、建國北路社區、黑石壩社區、王家墳社區、陵園東社區、魚山社區、五一路社區、口裡東窯子村 |
花園街 | 1.28 | 8 | 商務街社區、怡安街社區、宣化路社區、寶善街社區、東河沿社區、花園街社區、建東街社區、建設里社區 |
大倉蓋鎮 | 121.0 | ||
東望山鄉 | 186.8 |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橋東區位於張家口市區的東半部,因在清水河東側而得名。位於北緯40°12'~40°48',東經114°52'~115°31'ˊ之間。南面與高新區接壤,西隔清水河與橋西區相望,區境東西寬約五公里,南北長約九公里,橋東區地形由東北向西南平緩傾斜,地勢平坦。橋東區人民政府駐橋東區勝利中路31號。
氣候特徵
1、氣候特徵橋東區氣候特徵是屬寒濕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少雨,春季多風沙,秋季秋高氣爽。由於該區境內北部、西部為淺山區,西部為市區腹地,形成東高西低地形落差,加上地面性質差異大,以城市效應為主的小氣候特徵也很顯著。
2、溫度
橋東區年平均氣溫在攝氏7℃~8℃之間,秋季平均氣溫攝氏8.9℃,冬季平均氣溫攝氏–6.5℃,1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8.3℃,7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23.7℃極端最高溫度為攝氏40.9°(1955年7月24日),極端最低溫度為攝氏–26.2°(1954年12月29日)。
3、日照
年日照小時為2821.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4%。太陽高度角:夏至為72°39′,冬至為25°47′,受太陽照射時間冬至為9小時零6分鐘,夏至為15小時零8分鐘。年總輻射量在140千卡/平方厘米·年左右。
4、積溫
橋東區積溫,0℃以上積溫3600℃左右,5℃以上積溫3450℃左右,10℃以上積溫3200℃左右,15℃以上積溫2600℃左右。
5、霜期
全年無霜期144天,輕霜凍初日9月25日,終日5月15日;重霜凍初日10月10日,終日4月24日。
6、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為403.6毫米,最大值為648毫米(1955年),最小值228.1毫米(1984年)。其中70%的降雨量集中在6、7、8月份,而7、8月份的降雨量一般占全年總降雨量的50%。春季降水量為50~60毫米,夏季降水量280毫米左右,秋季降水量60~70毫米,冬季降水量5~10毫米。
7、風力
受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邊緣地理位置影響,橋東區處在多風地帶,年平均大風日可達22.7天以上,風向以西北風和東南風為主,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東南風。平均風速每秒2.5米左右。由於氣候乾燥,地表土壤含水少,颳風時常伴有揚塵、沙塵天氣現象。
地形地貌
橋東區位於張家口市東半部,全區地勢南北長、東西窄,呈魚形不規則長條形狀,由東北向西南傾斜。西半部屬大清河衝擊型一、二級階地,東半部屬燕山余脈漸緩堆積地形,呈緩坦漸降,地表坡度較大,百分之三到四。地面距海拔560米~800米。橋東區處於中朝準地台上的活動地帶,震旦亞界的局部地槽,燕山沉陷帶亞段。主要屬中生代侏羅白堊系。地層岩性為出露棕褐色粘土、亞粘土與黃褐色沙土河流衝擊區間或雜有礫石,土層較厚,含有較豐水肥,造成適於各種植物和農作物生長的土壤基礎。
水文
一、地表水橋東區境內有清水河、東沙河、七里山渠三條河流。
1、清水河(據萬全縣誌記載亦稱通橋河),俗稱大清河。該河屬永定河水系,發源於崇禮縣。據水經註記載:“寧川水源出獨石口西馬尼圖嶺西南太平莊之東北”,向西南流至張家口北約70公里,有西溝、東溝二水自西北、東北兩向來會正溝之水於大境門北匯合,再向南流經漢卿橋(現稱解放橋)、通橋(現稱清河橋)、京綏鐵路橋(現稱東方紅橋),經高廟、老鴉莊及宣化所屬村等注入洋河。晴天流水潺孱,雨天洪峰狂瀉,洪水時水質渾濁富含有機質,灌溉尤佳,故河水流經村莊多開渠引水,使受澆灌的田園肥沃。市區境內全長19公里,是劃分橋東、橋西兩區的界河,年平均流量3.8立方米/秒。在沙嶺子鎮西南,入永定河水系的洋河。因天氣乾旱降水偏少,另外相應增加農田灌溉和企業用水的加大,徑流量呈現日漸縮小態勢,又由於沿岸企業、居民未經處理將廢水排入河道,使得水質污染嚴重。
2、東沙河,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北4.25公里處。發源於東山(人頭山)流經市區至寧遠堡與洋河匯合。該河屬季節性雨洪河,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正常年雨洪的最大流量65立方米/秒左右。相傳因該河清代在張家口堡的東面沙石河,故得名東沙河。
3、七里山渠,位於區政府駐地6.3公里處,該渠北起清水河,南至宣化縣梅家營,北段流經市區,全長23公里。
二、地下水
因高原山地和山間盆地的特點,地下含水層分布不均勻,難有大面積含水層形成,原有地下水存量不多,加上企業開採使用自備水取用地下水過量,致地下水位明顯下降。自然湧出的泉眼全部乾涸。年動態降水補給,因乾旱年份偏多,無法得到相應的補充,開採量逐年下降。而且市區企業、居民所排污水、垃圾直接、間接加重了地下水資源的污染程度。
山脈
1、魚兒山魚兒山,又稱東高山。頂峰高度1243.5米,低谷807米,位於城區東北部距橋東區政府所在地7公里處。地處北緯40°49′~40°50′東經114°52′~114°53′。海拔861.9米,面積4000平方米,狀似菱形,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因山腰有沙石一條,雨後狀若游魚,故名魚兒山,又取天下太平之意稱太平山。
2、東太平山
東太平山,位於城區東部距橋東區政府7.75公里處,地處北緯40°49′~40°50′,東經114°52′~114°53′。海拔896米。面積5000平方米。系陰山熱察支脈的分支,由西北向東南走向。因在市區東面,故名東山。據《察哈爾省通》記載:東太平山亦稱東高山。
3、東山
東山,位於城區距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南4.15公里處,地處北緯40°47′~40°48′,東經114°53′~114°54′。該山最高為海拔896米。因座落於張家口市區以東而得名。
4、駱駝山
駱駝山,位於紅旗樓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0.6公里處,地處北緯40°47′~40°48′,東經114°53′~114°55′,海拔885.6米,面積2800平方米,因山形狀似駱駝,故而得名。
5、東沙河
東沙河(亦稱長甸溝),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南4.25公里處,首端地處北緯40°48′東經114°53′,末端地處北緯40°46′東經114°53′,呈東北至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5米,深3米,沙石基底,季節性泥沙水質河流。
6、大虎林溝
大虎林溝,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北偏東5.8公里處,首端處北緯40°50′東經114°53′,末端處北緯40°50′東經114°53′,東西走向。長0.25公里,寬20米,深5.6米。沙石基底,東起該溝頂端,西止七里山渠。相傳溝內樹木較多,林中有虎,故得名虎林溝,又因溝較大,俗稱“大虎林溝”。
7、一虎林溝
一虎林溝,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北偏東6.25公里處,首端處北緯40°53′東經114°53′,末端處北緯40°50′東經114°53′東西走向,長0.28公里,寬13米,深5.6米,屬沙石基底。東起該溝頂端,西止七里山渠。為虎林溝派生名稱,從北向南排列一虎林溝。
8、二虎林溝
二虎林溝,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西北偏東6.25公里處,首端處北緯40°50′東經114°53′,末端處於北緯40°50′東經114°53′東西走向,長0.25公里,寬20米,深4.7米。沙石基底,東起該溝頂端,西止七里山渠,為虎林溝派生名稱,從北向南排列稱二虎林溝。
9、五郎廟溝
五郎廟溝,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北偏北4.78公里處,首端北緯40°49′東經114°53′,末端北緯40°49′東經114°53′。東北至西南走向。長365米,寬20米,深3.9米。沙石基底,東北起該溝頂端,西南止魚兒山路后街。相傳在宋代時,魚兒山、水泉溝、東窯子三處各建有一座五郞廟,此溝因流經魚兒山五郞廟旁,故而得名。
10、車道溝
車道溝,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北5.01公里處,首端北緯40°49′東經114°52′,末端北緯40°49′東經114°53′。東北至西南走向,長0.7公里,寬20米,深8.7米。沙石基底,東北起自溝的頂端,西南止於魚兒山后街。因此溝有蛇出沒,得名蛇道溝,又因當地方言將蛇音讀為“車”音,俗稱“車道溝”。
11、磨石溝
磨石溝,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北偏南5.32公里處,首端北緯40°49′東經114°54′,末端北緯40°49′東經114°54′。東北至西南走向,長0.7公里,寬40米,深6.8米。沙石基底,東北起溝的頂端,西南止陵園路(現林園路)。該溝的石頭可製作磨石,得名磨石溝。
12、峰天溝
峰天溝,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北偏東5.25公里,首端北緯40°49′東經114°54′,末端北緯40°49′東經114°54′南北走向,長0.5公里,寬30米,深6米。沙石基底,北起溝頂端南止口裡東窯子村。
13、水泉溝
水泉溝,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北方向4.3公里,首端北緯40°49′東經114°54′,末端北緯40°49′東經114°53′。東西走向,長1.3公里,寬15米,深1米。沙石基底,原有一泉眼常年流水,近幾年因開採地下水原因,泉眼乾涸。現為季節性河流,東起東山,西止東沙河。相傳早年間溝內泉水孱孱流出而得名。
14、七里山渠
七里山渠,位於橋東區政府駐地6.3公里處,首端北緯40°48′東經114°54′,末端北緯40°46′東經114°53′。南北走向,在市區內長8.78公里,寬4米,深3米。沙石基底,1958年由人工開鑿而成。該渠北起東太平山腳下的清水河,南至宣化縣梅家營,北段流經市區,全長23公里,因該渠沿七里山開鑿故此得名。1958年郭沫若同志來張參觀時,為之題詞:“七里山渠”,至今題字碑立於大渠中段遺址旁(2008年該渠廢棄)。
人口民族
2010年橋東區有總人口202755人。橋東區共有少數民族人口10064人,占全總人口的4.4%,其中回族8141人、滿族1183人、蒙古族110人,其它少數民族131人。橋東區共有18個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橋東區信教民眾1100多人,其中信仰天主教有400多人,信仰基督教的有200多人,信仰伊斯蘭教400多人,信仰佛教有100多人。橋東區有清真寺一所,駐寺阿訇1人,海里凡4人,神甫1人。有回民國小和回民幼稚園各一所。
經濟
綜述
截至2010年橋東區生產總值完成10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農業生產增加值為0.05億元,第二產業工業生產增加值為63.5億元,第三產業旅遊生產增加值為42.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8億元,全部財政支出5億元。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2.2億元。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36.4億元,平均年遞增16.3%。,實際利用外資280萬美元,出口創匯0.3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206元,人均消費性支出1069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870元。
第一產業
截至2010年橋東區農業經濟在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生產上,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截至2010年,全區農業生產增加值為0.05億元。
第二產業
截至2010年橋東區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394895萬元,同比增長1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91734萬元,增長18.4%。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116641萬元,同比增長23.1%。全年共有8家企業工業產值超過億元,11家大中型企業共完成產值1060898萬元,占全部產值的95%,同比增長23.9%。從輕重工業發展情況看:輕工業完成產值452161萬元,同比增長26.6%;重工業完成產值664480萬元,同比增長20.8%。工業產品產銷銜接良好,產銷率為98.45%。
第三產業
截至2010年橋東區旅遊業生產增加值為42.3億元。2014年一季度橋東區實現住宿業實現營業額3187.7萬元,同比降低7.6%;餐飲業實現營業額51989萬元,同比增長17.5%。
全年建築業完成增加值26000萬元,比上年增長8.9%。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累計完成產值111637萬元,同比增長1.7%。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當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49431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321358平方米。
坐落在橋東的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商業銀行。中保、平安、太平洋等保險公司開展的人壽保、財產保等險種的發展,使得保險意識在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中占據一定地位,也促進機關、企事業及個人人壽、財產安全重視起來。證券營業部的設立,豐富了居民理財和投資願望的實現。
社會事業
教育
到2010年底,橋東區轄區內有大專院校2座,高中學校2座,中等專科學校3座,普通中學3座,國小17座,幼稚園3座。
文化
到2010年底,在文化方面,轄區內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及現代傳媒機構,多種媒介多種方式向社會傳達新聞報導、政策方針、時事等信息。圖書大廈及大型商業超市都設有圖書專櫃,提供從專業到兒童讀物的各種書籍。在工作之餘,中、老年居民自願聚焦在花園、路口綠地旁,參加歌詠、秧歌、跳舞、體育煅練等活動。
衛生
到2010年底,轄區內共有衛生機構13所(不含個體診所),其中醫院8所;衛生技術人員1322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493人,註冊護士555人;實有床位1458張,其中醫院實有床位985張。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技術人員264人,實有床位188張。全年診療人次753.8萬人次。
人民生活
到2010年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16元,同比增長10.6%,工薪收入仍然是城鎮居民收入的主體,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4%,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8.6個百分點。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8102元,同比增長6%,居民用於食品和衣著的支出為4295元,占全部支出的53%,受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同比增長18.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69元,比上年增長12.4%。
民情風俗
橋東區有史以來,民間舞蹈豐富多彩,有腰鼓、霸王鞭、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跑驢、舞獅子、耍龍燈等大秧
歌,每逢佳節屢見不鮮,深受人民民眾的歡迎。解放前,本區民間文藝除了春節和元宵節活動外,大都伴隨著廟會出現。每年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張家口舉辦堡子里玉皇閣(奶奶廟)、賜兒山、營城子等三處廟會。七月十五日舉辦盂蘭盆節。每逢節日、廟會期間,各商號和鐵路、郵電等都聯合舉辦化妝文藝隊,到街頭和廟會演出。當時較大單位如鐵路、郵電局都有舞獅子和龍燈等。商界則聯合演出高蹺、旱船、跑驢、腰鼓等。學校出樂隊、霸王鞭。到時,街道人如潮湧,爭觀賽會。解放後,曾一度銷聲匿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間文藝又活躍起來,政府也在春節期間組織鄉藝和燈會活動。
踩高蹺
踩高蹺是秧歌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以人組隊,一般二、三十人,大多是青年男女。參加者身著戲裝,扮演各種角色,有的按戲文扮演,有英俊公子、豪俠武生、銀須老者、俊俏娘子、詼諧猴王、幽默小丑等,扮有《西遊記》、《西廂記》、《白蛇傳》、《三國演義》等各種傳統劇目。每人雙足均用布帶纏在蹺上,一直緊綁到小腿。蹺由木棍製成,又一米以下的短蹺和蹺腿長一米五至二米的長蹺,蹺腿粗如茶杯口,蹺腿上端里側各有一木製凳子。踩蹺者在行進中按音樂節拍扭跳,到人多寬闊地還要打開場子表演各種難度較大的動作,每當高蹺隊一來,人們均爭相觀看,樂而忘歸。
舞獅子
大獅由二人裝扮,小獅由一人裝扮。獅子頭用紙漿製成,身子用麻制,塗色而成,形若真獅,色有綠、黃、紅幾種。獅頭至尾長達二米多,扮演者身穿黃綠色緊身彩衣,頭帶布扼。雙腿自膝下均裹麻絲,蓬鬆若獅腿。耍獅時,前有訓獅人(舊時稱獅奴),身著黃色或綠色錦裝,系絲綢腰帶,頭包布巾,前飾英雄結,手持一紅(黃)綢布包制的彩球(俗稱繡球),球上飾以小鈴,手一搖動則鈴響,獅聞響聲翩翩舞蹈。有時還加以道具,由耍獅人在前引獅蹬桌跳躍,桌高三丈,獅子在高桌腿上(一般最上層高桌四腳朝天)擺舞,難度大且十分驚險,深受市民喜愛。演出高潮時,往往三、四個小獅子全都伏在大獅子身上。還有獅子滾繡球也難度很大,在耍獅人引領下獅子躍上一個直徑約一米左右的大木球,扮獅者雙腳滾動木球前進、後退、過蹺板,且在滾動中表演各種姿態。
跑旱船
此節目多由兩人扮演,用紙板或木條做一假船,船身飾以彩綢,船長一米至一米五左右。船內坐有一少婦
模樣的角色。用雙手提著船幫,雙足著地,做水中行船動作,船前有一扮演艄工者,身著紫色或古銅色短衣褲,足登麻靴,頭帶草帽或身披蓑笠,雙手持木漿做划船狀,多數扮演《打漁殺家》和《秋江》等劇目。
跑驢:跑驢多由二人扮演。用綢布扎一驢子,長達一米五左右。乘驢者多系俊俏少婦,雙足著地行走,腰身下做兩條假腿盤坐驢背,前有一牽驢人,或扮老醜婦,或扮男小丑,與騎驢少婦調笑逗樂,動作滑稽表情詼諧,令觀眾捧腹。
秧歌:以人組隊,一般三、四十人,表演者老少皆宜,身著彩色綢衣,腰系綢帶,行進中隨鼓點舞蹈,大多是秧歌調,跑跳步,或為進三步退兩步,表演時雙手持腰中彩綢或一手扇子,一手彩綢,邊走邊舞。
打腰鼓
組隊多達三、四十人,引舞者頭罩絹帕(或毛巾),額前打雙羊結,上身著對襟白褂,系腰帶,著黑色褲,雙手持鈸指揮隊伍。隊伍中男子衣飾同引舞者,腰側背一彩鼓(多紅色,雙面羊皮),女子身著大襟綢褂,下著彩綢褲,腰側懸鼓,行進中雙手所持鼓槌(小圓木棍,長一尺以內,拇指粗細,細頭為柄,系以綢條,粗頭擊鼓)擊各種鼓點,配以優美舞步,十分整齊壯觀。
霸王鞭
多由學生表演,參加者身著彩綢衣褲,緊身利落,有男有女,多者可達五、六十人。每人持一木棍,長約三尺,粗可拳握。鞭身裹以彩綢,兩頭有銅片(或鐵片),並綴以彩色綢子,晃動有聲。多用手、足、肩、背、頭等部位打出各種動作,曲調多以“小放牛”調踏節擊拍,舞蹈十分優美。表演者多頭垂雙丫鬢,前遮留海,面額印堂點硃砂痣,十分天真可愛。
美食特產
美食
古老而隆重的烤全羊
在壩上草原喝著馬奶酒、吃著烤全羊,會讓你誤以為已置身遼闊的蒙古草原。烤全羊又叫全羊宴它是蒙古族最古老而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只在接待高級貴賓時擺設。蒙古人吃整的傳統主要是取其完整、齊全之意,表示為對客人全心全意。
柴溝堡燻肉
剛出鍋的燻肉紅紫紫、顫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著晶瑩的小油泡,皮爛肉嫩,噴香可口,用之做盤冷盤,上面撒些綠油油的韭菜,看上去就象一件巧奪天工的精美工藝品。
塞外珍珠--莜麥莜麵吃法頗多,風味各有千秋。可以加工成窩窩、魚魚、儲格、拿糕、餃餃、塊壘、丸丸、餛飩、撥面、山藥扁魚子等,也可以加工成烙餅、煮魚、炒麵、糊糊、燕麥片、速食麵等,不僅成為當地人的一種主要食品,而且是出口外銷的名牌產品。
薄如紙張的懷安豆腐皮
懷安城的豆腐皮,薄如紙張,筋似皮條,色美味香,價廉物美。用豆腐皮做的各種冷、熱、葷、素菜,其味道之香,真是名不虛傳。
特產
張家口的“山藥(土豆)、莜麵、大皮襖”作為當地有名的土特產,被當地人稱為“三件寶”,居家過日子誰也離不開它們。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它們的美麗傳說。
莜麵
傳說很早以前,地初分南北,天剛分涼熱。百獸之王猛虎神就衝上天宮凌霄寶殿,向玉皇大帝哭訴:“北國不種糧菜,靠獵
取百獸為食,再這樣下去,我的部下就會被殺光,我這獸中之王也當不成了。請玉帝大發慈悲,救救我們獸類吧!”這時百鳥之王—鳳凰神也來找玉帝告狀:“北方百姓無糧食充飢,成天捕殺我們禽類,請玉帝速想良策,拯救我等。”玉皇大帝和太白金星一商量,傳出法旨:召百糧之王—穀神上天。穀神來到靈霄殿見過玉帝。
玉帝說:“百糧王,為什麼你們不到北方生長?”穀神答道:“稟告玉帝,北方天寒地冷,我們去過幾次,沒等成熟結籽,就被秋霜打死了。”玉帝說:“傳我的旨意,如有願去北方生長的作物,我賜他晚種早熟,還可喝酒長毛抵擋風寒。”穀神回到百糧府,召集本族聚會,傳了玉帝的法旨。問:“眾位兄弟,哪位願意領旨前去北方安家落戶,幫北方百姓戰勝飢餓,避免讓大部分禽獸慘遭屠殺。”穀神連問幾遍,就見身著綠灰色衣裝的莜麥挺身而出,說:“我願意前往!”就這樣,莜麥
成了張家口以北地區的特產,這裡的人們也就吃上了香味可口的莜麵食品。
據說,農民播種莜麥時,要用燒酒浸拌籽種,莜麥粒上長有很多絨毛,就是當年玉皇大帝下旨封給它抵擋風寒的辦法。
山藥(土豆)早年間,四海統一,天下太平,鄰國都向我國進貢獻寶。有一個北方國家不服氣,想捉弄中國人,就獻來五車山藥蛋。當時宮廷中煮熟一嘗,味道不錯,只是吃了肚子不舒服;國王就降旨,把這些山藥發放到塞外,救濟黎民百姓。百姓們吃了後,肚裡難受,就用山藥蛋打發乞丐;乞丐們也不願吃,可不吃又受餓,吃上受不了。張家口的乞丐頭目就編了段順口溜,讓弟兄們要飯時吟唱:“大娘大娘給點飯,千萬別給山藥蛋,蒸不熟煮不爛,吃到肚裡鬧麻煩。”
雖然乞丐們不想吃山藥蛋,可是餓極了,還得吃。輕的肚裡不好受,重的還喪了命。一天,乞丐頭中毒後,被折磨得死去活
來。他手下的兄弟四處尋醫問藥,也無濟於事。這時,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婆婆給送來一袋青白色藥物。乞丐頭喝了些藥水後,病就好多了。那老婆婆還告訴乞丐們:“這藥是青湖產的大青鹽,在煮山藥時,放些鹽塊,味道又香,又不會肚子不舒服。”說罷,老婆婆一跺腳,乘風升到半空中,變成了觀音菩薩的模樣。乞丐頭目忙帶乞丐們向空中磕頭,叩謝觀音菩薩的救命之恩。打那以後,張家口一帶的人們就敢吃山藥蛋了。因為山藥適應北方生長,成熟期短,耐旱,產量又高,從此,這一帶就大面積種起了山藥。
大皮襖
很早以前,人們不會泡製羊皮,更不會縫製皮襖,只是用整塊獸皮圍在腰間,來擋風遮羞。因獸皮板結僵硬,不能裁縫。圍
上既不好看,又不舒服。張家口西北水母宮的娘娘廟裡,住著一對靠討飯為生的弟兄。一天哥兒倆討回一罐小米稀粥,放在火上加熱。那討飯罐一挨明火,底子裂縫掉了下來。哥倆肚子裡還空著,就解下老大腰間圍著的羊皮,把稀粥包了起來。兩人晚上沒吃完,就包好,準備明天再吃。等第二天打開羊皮一看,裡面的稀粥發霉變酸了。哥倆怕吃了得病,就把酸稀粥倒了。可那羊皮不能再用來圍腰,就扔在一邊。老二見哥哥沒的穿,心裡很過意不去,就用小刀把羊皮粘的稀粥和粘東西一點
一點的颳了個乾淨。然後用水母宮的清泉水漂洗過後曬在了太陽底下。誰知曬乾後,那塊羊皮變得柔軟、潔白。弟兄倆喜出望外,用這塊皮子縫了件短襖,老大穿了出去,美觀大方,緊身合體。誰見了都喜歡求他弟兄二人幫助人拾掇羊皮。那對兒討飯吃的弟兄,也不用再沿街串巷討飯了。借了幾個錢,買了兩口大缸,用小米湯在缸里發酵,做起了專門泡製羊皮的行當。從此,弟兄倆就成了塞上第一代製革藝匠。裁縫們用泡製過的獸皮,縫製成各式漂亮實用的皮襖,這就使張家口又有了一
寶—大皮襖。
旅遊
愛吾廬
位於橋東區德勝街45號,是馮玉祥在張家口的故居。1924年北京政變後,馮玉祥攜夫人李德全曾住在這裡,期間,0曾多次派人來這裡活動,李大釗、-、宣俠父等都來這裡工作過。1932年馮玉祥再次來到這裡居住,並發起和組織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察哈爾烈士陵園
陵園占地約15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革命烈士紀念塔、骨灰堂、牌坊等。紀念塔高31米,塔身正面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紀念塔正廳內安放著一尊一米多高的銀質革命烈士紀念鼎。在牆壁上記錄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6703名烈士的英名。位於張家口市橋東區陵園路,1951年落成,是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烈士而建。
文化遺產
大型歷史京劇《揭竿起義》關玉鋒
關玉鋒,學名李長馨,小名二禿子。祖居京北順義縣馬頭莊村。任張家口市京劇團編導。關玉鋒生於一九一九年,襁
褓時喪父,為生活所迫其母改嫁關姓。一九三O年秋拜河北梆子名醜張順泉為師。兩人相依為命,顛沛流離,飽嘗艱辛。一九三四年底,入慶豐戲院拜張德春為師,改學京劇文丑。從此,在張市丑角戲的行當中小有名氣,一九四四年秋又到新新戲院。一九四五年張家口首次解放曾與郭蘭英、牛桂英、白翠香、郭壽山同台公演。負責編演了《日寇離張記》。當時文藝界成立了舊劇聯合會,他任總會編審委員。
一九四九年張家口實驗京劇團成立,關玉鋒執筆編寫了大型歷史京劇《揭竿起義》、以後又陸續編演了快板獨幕劇《駁斥美帝白皮書》、數來寶《勝利公債》、拉洋片劇目《交通安全》,並參加了改編《劈山救母》、《三不願意》、《借女沖喜》、《借親配》、《八一風暴》、《杜鵑山》、《兵臨城下》、《一匹馬》、《狠批“四人幫”》的劇本的工作。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日,劇團在北京市全國政協禮堂演出《八一風暴》,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和讚揚。十年動亂中關玉峰受到衝擊,一九七六年重返舞台,相繼整理加工排演了傳統劇目《秦香蓮》、《逼上梁山》、《三不願意》等。
著名人物
著名書法家:王慕乙
王慕乙,男,漢族,中共黨員,河北省正定縣人,一九二七年生。一九四九年北京輔仁大學附屬中學畢業。一九四九年一月參加工作。一九八O年被吸收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一九八二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一九八六年加入中國老年書畫研究協會。現任張家口市書法協會主席兼任河北省文聯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河北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河北分會常務理事。
王慕乙作品分美術作品和書法作品。美術作品以版畫為主,曾在河北日報、天津日報等刊物上發表。先後參加了張家口市及河北省各級畫展。
書法作品以篆書為主,其書園勁飛動,篆書的“散式盤”筆意、筆法流動暢達,遒麗健俏、筋骨挺秀緊密,有金石意趣、自成一家。有的作品選入《中國現代書法作品選集》、《北國書展作品集》;其篆書中堂《鐵壁》獲河北省首屆“文藝振興獎”並立三等功。
王慕乙經常應邀到各大專院校講課,傳授書法藝術實踐和書法藝術知識,為張家口市書畫的普及與提高作了大量的工作。自一九七九年起,曾多次應邀與日本作書畫藝術交流,其書畫作品多次赴日本展出,並常作為禮品贈與外賓。
著名作家:丁玲
丁玲:著名作家。1945年冬,丁玲從延安來到張家口,住進了“晉察冀日報社”,大部分時間致力於筆耕。1946年3月12日,由成仿吾、丁玲等人主編的綜合性半月刊《北方文化》在張家口創刊,登載了丁玲的短篇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5月,丁玲在《晉察冀日報》發表了《創作漫談》、《陝北鄉村三日札記》、《談大眾文學》和小說《英雄傳》。7月底,丁玲隨土改工作隊到了懷來、逐鹿一帶,在溫泉屯住了一段時間。9月中旬隨隊經蔚縣、淶源到達阜平。11月初,開始動筆寫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