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東區[張家口市]

橋東區[張家口市]

橋東區位於張家口市區的東半部,因在清水河東側而得名。位於北緯40°12'~40°48', 東經114°52'~115° 橋東區[張家口市]31'ˊ之間。南面與高新區接壤,西隔清水河與橋西區相望,區境東西寬約五公里,南北長約九公里,總面積33。1平方公里。橋東區地形由東北向西南平緩傾斜,地勢平坦。土壤分為褐土與鈣栗土兩大類。


概況

橋東區平均海拔在500-600米之間,為溫帶與寒溫帶過度帶,東西乾旱呈大陸性季風氣候, 年平均降雨量409.1毫米,
(圖)橋東區[張家口市]橋東區[張家口市]
平均氣溫在7℃~8℃之間,零度以上年積溫3500℃左右,日照時數年均為2874小時,無霜期為144天。全區總人口19.75萬人,全區總面積34.35平方公里。全區轄5個辦事處、一個行政村。 共有少數民族人口10064人,占全總人口的4.4%,其中回族8141人、滿族1183人、蒙古族110人,其它少數民族131人。全區共有18個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蒙古族。 全區信教民眾1100多人,其中信仰天主教有400多人,信仰基督教的有200多人,信仰伊斯蘭教400多人,信仰佛教有100多人。我區有清真寺一所,駐寺阿訇1人,海里凡4人,神甫1人。有回民國小和回民幼稚園各一所。橋東區東南距首都北京180公里,西距煤都大同150公里,距呼和浩特380公里,交通、通訊極為便利。京張鐵路和京包鐵路縱貫全區,是京西北的交通樞紐。城區南接京張、丹拉高速公路,西鄰張石高速公路,是名符其實的"三省通衢"。

歷史沿革

1909年建設京張鐵路火車站定地址為橋東。火車通車後,張家口商業從當時的橋東向上堡下移,繞火車站新辟市

(圖)橋東區[張家口市]橋東區[張家口市]

場,逐漸形成橋東區貌。民國時期,橋東區歸萬全縣第六區(當時張家口市區劃分萬全縣第六區)管轄。1939年張家口置市,橋東編為第一區。1945年8月張家口市第一次解放,橋東分設一、二兩個區。1948年第二次解放後,橋東仍置一、二兩個區,1949年3月合併為一區。1956年定名為橋東區。1961年3月,因縮小建制,橋東又分為東安、花園兩區。1963年6月又恢復橋東區至今。1949年有人口11234戶、40278人,到1986年底發展為41563戶、131958人。經2004年3月市區劃調整,現全區人口數量為192559。橋東區形成歷史較短,開發也晚。民國時期,橋東以商業為主,怡安街是橋東商業中心。解放前橋東是新型商業區,寓文化娛樂於商業之中、文化娛樂場所較多。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橋東區掀開了歷史新一頁,張家口第一個共產黨員,第一個黨小組,第一個黨支部都於1924年前誕生在橋東鐵路工人之中。上世紀20~30年代,區境內的寶善街曾成為張家口政治活動中心。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李大釗、何孟雄等均在此駐足留跡。
建國後,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橋東區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發展,改革開放大大促進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十五”以來,特別是2004年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橋東區以來,全區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區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1.1億元(在地統計數據),全部財政收入完成3.06億元,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道路、交通、郵電、餐飲、旅遊、醫療、金融等基礎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橋東區正在向"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的目標邁進。

自然地理

張家口市橋東區,在張家口市區的東半部清水河東側,位於東經114°52′—115°31′,北緯40°12′—40°48′。

(圖)橋東區[張家口市]橋東區[張家口市]

西鄰橋西區,北靠崇禮縣,東連宣化縣,南接高新技術開發區,屬於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東西寬約5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總面積34.3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8.35平方公里,農村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畝。2004年底全區常住人口63413戶,人口總數為192559人,流動人口約50000人。
橋東區距北京185公里,是京張高速公路的端點,距丹拉高速公路入口8公里,張承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崇禮滑雪場54公里,距張北草原度假村45公里,距泥河灣遺址群100公里,是京津遊客通往華北第一滑雪場——崇禮縣萬龍滑雪場的必經之路,也是去往壩上草原旅遊的門戶。察哈爾世紀廣場是全市人流、物流的中心。本區不僅有近代革命遺址,還有剛剛開發的自然生態景區,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本區主峰為東太平山,海拔1243米,雄偉的萬里長城從山脊上蜿蜒而過,著名的關隘大境門就雄踞在巍峨的東、西太平山之間的山谷中。由於歷史原因,形成“山在鬧市中,市在長城下”的獨特景觀特點,這在整個長城沿線是絕無僅有的。1995年5月9日張家口被國務院批准正式對外開放後,橋東區更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商機,工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轄區內駐有中央、省、市屬大中型企業30多家。在大工業的帶動下,橋東區工業生產發展迅猛,現有工業企業346家,形成了機械、建材、包裝、食品、輕工、化工、服裝等結構比較合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民情風俗

橋東區有史以來,民間舞蹈豐富多彩,有腰鼓、霸王鞭、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跑驢、舞獅子、耍龍燈等大秧

(圖)橋東區[張家口市]橋東區[張家口市]

歌,每逢佳節屢見不鮮,深受人民民眾的歡迎。解放前,本區民間文藝除了春節和元宵節活動外,大都伴隨著廟會出現。每年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張家口舉辦堡子里玉皇閣(奶奶廟)、賜兒山、營城子等三處廟會。七月十五日舉辦盂蘭盆節。每逢節日、廟會期間,各商號和鐵路、郵電等都聯合舉辦化妝文藝隊,到街頭和廟會演出。當時較大單位如鐵路、郵電局都有舞獅子和龍燈等。商界則聯合演出高蹺、旱船、跑驢、腰鼓等。學校出樂隊、霸王鞭。到時,街道人如潮湧,爭觀賽會。解放後,曾一度銷聲匿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間文藝又活躍起來,政府也在春節期間組織鄉藝和燈會活動。
踩高蹺
踩高蹺是秧歌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以人組隊,一般二、三十人,大多是青年男女。參加者身著戲裝,扮演各種角色,有的按戲文扮演,有英俊公子、豪俠武生、銀須老者、俊俏娘子、詼諧猴王、幽默小丑等,扮有《西遊記》、《西廂記》《白蛇傳》《三國演義》等各種傳統劇目。每人雙足均用布帶纏在蹺上,一直緊綁到小腿。蹺由木棍製成,又一米以下的短蹺和蹺腿長一米五至二米的長蹺,蹺腿粗如茶杯口,蹺腿上端里側各有一木製凳子。踩蹺者在行進中按音樂節拍扭跳,到人多寬闊地還要打開場子表演各種難度較大的動作,每當高蹺隊一來,人們均爭相觀看,樂而忘歸。
舞獅子
大獅由二人裝扮,小獅由一人裝扮。獅子頭用紙漿製成,身子用麻制,塗色而成,形若真獅,色有綠、黃、紅幾種。獅頭至尾長達二米多,扮演者身穿黃綠色緊身彩衣,頭帶布扼。雙腿自膝下均裹麻絲,蓬鬆若獅腿。耍獅時,前有訓獅人(舊時稱獅奴),身著黃色綠色錦裝,系絲綢腰帶,頭包布巾,前飾英雄結,手持一紅(黃)綢布包制的彩球(俗稱繡球),球上飾以小鈴,手一搖動則鈴響,獅聞響聲翩翩舞蹈。有時還加以道具,由耍獅人在前引獅蹬桌跳躍,桌高三丈,獅子在高桌腿上(一般最上層高桌四腳朝天)擺舞,難度大且十分驚險,深受市民喜愛。演出高潮時,往往三、四個小獅子全都伏在大獅子身上。還有獅子滾繡球也難度很大,在耍獅人引領下獅子躍上一個直徑約一米左右的大木球,扮獅者雙腳滾動木球前進、後退、過蹺板,且在滾動中表演各種姿態。
跑旱船
此節目多由兩人扮演,用紙板或木條做一假船,船身飾以彩綢,船長一米至一米五左右。船內坐有一少婦

(圖)橋東區[張家口市]橋東區[張家口市]

模樣的角色。用雙手提著船幫,雙足著地,做水中行船動作,船前有一扮演艄工者,身著紫色或古銅色短衣褲,足登麻靴,頭帶草帽或身披蓑笠,雙手持木漿做划船狀,多數扮演《打漁殺家》《秋江》等劇目。
跑驢:跑驢多由二人扮演。用綢布扎一驢子,長達一米五左右。乘驢者多系俊俏少婦,雙足著地行走,腰身下做兩條假腿盤坐驢背,前有一牽驢人,或扮老醜婦,或扮男小丑,與騎驢少婦調笑逗樂,動作滑稽表情詼諧,令觀眾捧腹。
秧歌:以人組隊,一般三、四十人,表演者老少皆宜,身著彩色綢衣,腰系綢帶,行進中隨鼓點舞蹈,大多是秧歌調,跑跳步,或為進三步退兩步,表演時雙手持腰中彩綢或一手扇子,一手彩綢,邊走邊舞。
打腰鼓
組隊多達三、四十人,引舞者頭罩絹帕(或毛巾),額前打雙羊結,上身著對襟白褂,系腰帶,著黑色褲,雙手持鈸指揮隊伍。隊伍中男子衣飾同引舞者,腰側背一彩鼓(多紅色,雙面羊皮),女子身著大襟綢褂,下著彩綢褲,腰側懸鼓,行進中雙手所持鼓槌(小圓木棍,長一尺以內,拇指粗細,細頭為柄,系以綢條,粗頭擊鼓)擊各種鼓點,配以優美舞步,十分整齊壯觀。
霸王鞭
多由學生表演,參加者身著彩綢衣褲,緊身利落,有男有女,多者可達五、六十人。每人持一木棍,長約三尺,粗可拳握。鞭身裹以彩綢,兩頭有銅片(或鐵片),並綴以彩色綢子,晃動有聲。多用手、、肩、背、頭等部位打出各種動作,曲調多以“小放牛”調踏節擊拍,舞蹈十分優美。表演者多頭垂雙丫鬢,前遮留海,面額印堂點硃砂痣,十分天真可愛。

文化遺產

大型歷史京劇《揭竿起義》關玉鋒
關玉鋒,學名李長馨,小名二禿子。祖居京北順義縣馬頭莊村。任張家口市京劇團編導。關玉鋒生於一九一九年,襁

(圖)橋東區[張家口市]橋東區[張家口市]

褓時喪父,為生活所迫其母改嫁關姓。一九三O年秋拜河北梆子名醜張順泉為師。兩人相依為命,顛沛流離,飽嘗艱辛。一九三四年底,入慶豐戲院拜張德春為師,改學京劇文丑。從此,在張市丑角戲的行當中小有名氣,一九四四年秋又到新新戲院。一九四五年張家口首次解放曾與郭蘭英、牛桂英、白翠香郭壽山同台公演。負責編演了《日寇離張記》。當時文藝界成立了舊劇聯合會,他任總會編審委員。
一九四九年張家口實驗京劇團成立,關玉鋒執筆編寫了大型歷史京劇《揭竿起義》、以後又陸續編演了快板獨幕劇《駁斥美帝白皮書》、數來寶《勝利公債》、拉洋片劇目《交通安全》,並參加了改編《劈山救母》、《三不願意》、《借女沖喜》、《借親配》、《八一風暴》、《杜鵑山》、《兵臨城下》、《一匹馬》、《狠批“四人幫”》的劇本的工作。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日,劇團在北京市全國政協禮堂演出《八一風暴》,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和讚揚。十年動亂中關玉峰受到衝擊,一九七六年重返舞台,相繼整理加工排演了傳統劇目《秦香蓮》、《逼上梁山》、《三不願意》等。
著名書法家:王慕乙
王慕乙,男,漢族,中共黨員,河北省正定縣人,一九二七年生。一九四九年北京輔仁大學附屬中學畢業。一九四九年一月參加工作。一九八O年被吸收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一九八二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一九八六年加入中國老年書畫研究協會。現任張家口市書法協會主席兼任河北省文聯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河北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河北分會常務理事。
王慕乙作品分美術作品和書法作品。美術作品以版畫為主,曾在河北日報、天津日報等刊物上發表。先後參加了張家口市及河北省各級畫展。
書法作品以篆書為主,其書園勁飛動,篆書的“散式盤”筆意、筆法流動暢達,遒麗健俏、筋骨挺秀緊密,有金石意趣、自成一家。有的作品選入《中國現代書法作品選集》、《北國書展作品集》;其篆書中堂《鐵壁》獲河北省首屆“文藝振興獎”並立三等功。
王慕乙經常應邀到各大專院校講課,傳授書法藝術實踐和書法藝術知識,為張家口市書畫的普及與提高作了大量的工作。自一九七九年起,曾多次應邀與日本作書畫藝術交流,其書畫作品多次赴日本展出,並常作為禮品贈與外賓。
著名作家:丁玲
丁玲:著名作家。1945年冬,丁玲從延安來到張家口,住進了“晉察冀日報社”,大部分時間致力於筆耕。1946年3月12日,由成仿吾、丁玲等人主編的綜合性半月刊《北方文化》在張家口創刊,登載了丁玲的短篇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5月,丁玲在《晉察冀日報》發表了《創作漫談》、《陝北鄉村三日札記》、《談大眾文學》和小說《英雄傳》。7月底,丁玲隨土改工作隊到了懷來、逐鹿一帶,在溫泉屯住了一段時間。9月中旬隨隊經蔚縣、淶源到達阜平。11月初,開始動筆寫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